南宋釣魚城是建在山頂上嗎?為什麼能阻擋蒙哥的蒙古大軍?
合州釣魚城(今重慶市合川區),巴東山地一個並不起眼的地方,位於嘉陵江邊的山崖之上。今天如果親臨現場,釣魚城可能都不算是一座城池,一個山頂範圍並不太大的軍事要塞。可是700多年前,這裏曾經驚駭世界。蒙古大軍縱橫天下,偏在這裏被阻擋長達30多年;距今整整760年前(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更是戰死城下,導致忽必烈迅速從武昌撤退,趕回漠北同弟弟阿里不哥爭奪汗位,延緩了南宋覆滅的時間,釣魚城之戰可以説是一場改變歷史走向的戰役。為什麼具備強大優勢的蒙哥大軍會在這座小小山城下失敗,長久以來主流意見都傾向於釣魚城山城險要的論斷,當然這是重要原因之一,可近幾年重慶考古發掘的不斷更新,逐漸讓人接近歷史的真相,釣魚城真的是在山頂之上嗎?
一、傳奇堡壘——合州釣魚城
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四川制置副使彭大雅為了抗擊蒙古軍,派甘閏於合州東十里的釣魚山上築寨。淳祐三年(1243),四川制置使餘玠接受播州人士冉璡﹑冉璞兄弟(今貴州遵義市綏陽縣人,是同父異母兄弟)的建議遷合州於釣魚山依山建城,加固城池,“積蓄糧草固守,可抵十萬大軍,如是,西蜀可保”,餘玠非常欣賞,向朝廷上奏建議,封冉璡為承事郎、權遣合州,冉璞為承辦郎、權通判州事,讓他們主持擴建鞏固釣魚城,遷合州治所於此,駐以重兵,以控扼嘉陵江要衝。餘玠堅守釣魚城近十年,寶祐元年(1253)被朝廷猜忌要調走,在釣魚城含恨而亡,冉氏兄弟也去職還鄉,當年冉璡就病故。
以擴建以後的史料記載看,能夠遷移合州州治,還分內外城,外城築在懸崖峭壁之上,城牆繫條石壘成。城內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絕的豐富水源,周圍山麓也有許多可耕田地,規模相當大。由於川東基本都是山城地形,當時川東與川北多山地區有很多類似城寨,並非只有一個釣魚城,如雲頂城、運山城、大獲城、得漢城、白帝城、青居城及苦竹隘當時通稱為四川“八柱”。
寶祐二年(1254)王堅任合州守將(正式職務是興元府都統兼知合州,興元府在陝西漢中),王堅本是名將孟珙的手下,在餘玠病故後,鎮守荊州的孟珙從京湖制置使司調撥六千精兵和十萬石糧食入蜀支援,派去的人手就是王堅。王堅和副將張鈺在餘玠的基礎上再次大規模修城設防,陝南﹑川北民眾紛紛遷來,形成軍民達數十萬的重鎮。需注意這數字,號稱數十萬即便有誇張,以今天的釣魚城遺址規模顯然不可思議,今天只是當年臨近山崖的一處城門部分區域。堅守長達30年的釣魚城,人力物力都達到一定規模,起碼也應該是傳説的水泊梁山的大規模城寨聯防體系才可能實現,所以,山頂區區2.3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是無法承載的。
就史書的記載,蒙哥進攻的釣魚城之戰長達半年,一共為幾個階段。
1258年秋(宋理宗寶祐六年),蒙哥大汗率軍四萬從六盤山出發南下。蒙哥在那裏祭奠成吉思汗,同時舉行誓師大會,立志要平定南宋。蒙哥經陝西入川,加上在蜀中的蒙軍及從各地徵調來的部隊,號稱十萬,相繼佔據劍門的苦竹隘、長寧山城(今四川宜賓市長寧縣)、蓬州運山城(今四川南充市蓬安縣)、閬州大獲城(今四川閬中市)、廣安大良城等,進抵武勝山(今四川廣安市武勝縣城附近),漸漸逼近合州。
蒙哥希望速戰速決,這一年底,派宋朝降將晉國寶前去招降。此人不僅是王堅老鄉(河南鄧州人),當年也和王堅同屬孟珙的“忠順軍”戰友。王堅十分痛恨投降,嚴辭拒絕並殺了晉國寶。蒙哥也很憤怒,決心用武力征服。次年正月,蒙哥分兵進攻諸王末哥攻禮義山城(今四川達州市渠縣東北,俗稱三教寺寨),曳剌禿魯雄攻平梁山城(今四川巴中市西),命宋朝閬州降將楊大淵率軍突襲合州舊城,切斷外圍諸城與釣魚城的聯繫。楊大淵兄弟三人是鎮守四川的高級將領,大哥楊大全任都統,在淳祐二年(1242)於敍州英勇戰死(今宜賓市),楊大淵投降的經過有爭議,《元史·汪德臣傳》説楊大淵以閬州百姓活命為條件主動歸降。元代著名文學家虞集在《潼川王氏忠孝堂記》中説是原來保寧山寨中的豪傑王仲安勸降。之後弟弟楊大楫,兒子楊文粲,侄兒楊文仲、楊文安全都歸降,搖身一變成為蒙古平定四川的主要將領,對後來川東地區的征服,楊氏家族將領為主要執行人。
蒙哥還派紐磷進攻忠州(今重慶忠縣),涪州(今重慶涪陵區),斷絕下游宋軍的增援,使釣魚城完全孤立無援。然後蒙哥親自下渠江進發至合川城外石子山紮營(據説出於隱蔽考慮,蒙哥的軍帳隱藏在今石子山下的一個大型巖洞內),這一階段蒙哥都是以水路進攻為主,幾個重要據點全是江邊重鎮。
第二階段猛攻時期。合州舊城被蒙古軍佔據,合州守將帶領剩餘宋軍轉移到釣魚城與王堅匯合。
公元1259年(宋理宗開慶元年),《宋史》記載:“自春至秋,半年無雨”,南宋境內普遍奇熱,宋代遺民詩人蕭立之當時有詩感嘆:“山中從前無此熱,早禾焦死晚禾枯”《郴旱檄北湖龍》。
釣魚城的防禦圈包含嘉陵江、渠江、涪江匯合處,南、北、西三面環水,城周十二三里,築有高達數丈的石牆,南北各建一條延伸到江中的一字城牆;城內有大小池塘13個,井92眼;江邊有水師碼頭,布有戰船,上可控三江,下可屏蔽重慶(今重慶市),因此凸顯出地勢險要。根據史料中對釣魚城的詳細描述就應該知道,釣魚城並非是一座建造在山頂的要塞,而是連帶江水環繞的整個山城,所以蒙古大軍強攻這裏顯得非常困難。
蒙古軍經過一番試探和勘察,已經有人發覺釣魚城不好攻取,術速忽裏就建議蒙哥避開這裏,迂迴夔州(今重慶奉節)直接東下。但蒙哥自視出動這麼大陣勢,兵力眾多,不相信一座山城會阻擋鐵騎,決心攻下釣魚城,打破宋人頑強固守的美夢。從二月起,蒙哥在石子山親督諸軍強攻。三月,進攻城東之東新門、奇勝門、鎮西門、小堡等處,但在守城軍民抗擊下都失敗。四月初一連降雨20天。二十二日初晴,蒙古軍偷襲城南護國門也沒有得手。到次日深夜,終於攻破城北出奇門至嘉陵江邊一字城,但被王堅率宋軍力戰奪回。宋理宗聞訊下詔嘉獎,鼓勵合州軍民,一個多月的強攻階段暫時告一段落。
第三階段僵持和蒙古軍阻擊宋軍支援階段。
從四月起,新任四川制置副使的呂文德就接到命令兼知重慶府,率戰船萬艘溯江而上。原本呂文德是在播州(今貴州遵義市),給他這個職務就是為了救援合州。五月,呂文德趁漲水和順風之利攻斷紐磷設置的浮橋,進入重慶。宋理宗知道後也非常高興,御筆題曰:“呂文德身先士卒,攻斷橋樑。蜀道已通,忱可嘉尚。”
六月初,呂文德率戰船千餘艘,繼續沿嘉陵江而上,增援釣魚城。一度衝破蒙古將領李進的防線至三槽山西(今合川區以南),遇蒙古水軍阻截。蒙哥派出經略使史天澤迎戰,史天澤將蒙古軍分為兩翼,在合州東山的黑石峽兩岸“跨江注射”,史天澤親率主力水軍順流迎戰,奪宋軍戰船百餘艘,以佔據水陸兩方優勢和順江而下的攻勢擊退宋朝的這一批援軍,呂文德戰敗退回重慶。
第四階段,蒙古軍攻勢減弱,敗績連連,最後退軍。
進入夏季,重慶地區一向濕潤炎熱,瘟病流行,蒙古軍基本都是北方人,又僵持近半年,戰鬥力迅速大減。王堅多次夜襲蒙古軍營地,令他們十分疲憊。七月初五日晨,蒙古軍前鋒元帥汪德臣(汪古部將領汪世顯次子,為攻取四川的主要將領,一説本為漢人,因長期居於西北出仕金朝和蒙古而改稱汪古部人)率軍乘夜突破外城馬軍寨,進攻到西面護國門內,王堅率兵出皇洞打退進攻。天將亮時下雨,蒙軍攻城雲梯又折斷,被迫撤退。在蒙古軍士氣低迷的時候,汪德臣希望儘快結束戰局,於是至釣魚城下勸降,據説他大喊:“王堅,我來活汝一城性命,宜早降!”被城上飛石擊中,很快死於縉雲山寺廟中,年僅三十七歲。
蒙哥大怒,堅持到六月中旬,蒙哥似乎也身體染病不適。但蒙古大汗自尊心極強,命軍在東新門外築台建樓,試圖窺探城內的虛實伺機決戰。七月二十一日,蒙哥再次親臨現場指揮,中飛石受傷。然後開始撤軍,一週後的二十七日就卒于軍中(一説病重而死),蒙古軍撤圍北還。《元史》記載蒙哥汗六月患病,拉施特《史集》明確説是得了痢疫。另《馬可波羅遊記》和明萬曆 《合州志》等書都稱蒙哥汗是負傷。但不論原因是什麼,蒙哥的確是敗亡在了釣魚城下。
二、為什麼蒙古軍攻不下釣魚城?
合州釣魚城地處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交匯處,由陝西翻越秦巴山區進入川北後,南下的水路彙集於此,扼守通往川東及三峽地區咽喉,跳過釣魚城直接攻擊下游60多公里的重慶,容易腹背受敵。
如前面詳細描述戰局進程,當時釣魚城的防禦體系是以藉助山城地貌進行全面的聯動策應,釣魚城不是一個孤立的“棋子”,以重慶為中心,南宋軍隊在東起夔門, 西至嘉定的長江上游, 以及在由北往南匯注於長江的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等江沿岸,選擇險峻山勢築城結寨數十座。
隨着蒙古大軍進攻,其他山城相繼都被佔領,唯有釣魚城先後幾次加固擴建,最初餘玠讓冉氏兄弟大範圍擴建就使城牆壁壘達1.5米厚,王堅和張鈺再次加固設施時,據説增厚到近5米。顯然今天瞻仰釣魚城遺蹟的話,根本看不到這樣堅固的跡象,今天釣魚城風景區不僅是複製品,而且也沒有還原當時的模樣,僅僅模仿了冰山一角。
2006年3月,釣魚城西北角的奇勝門地基下發生山體滑坡,暴露出一條隧道。經過當地考古發掘,發現這條隧道是從城外向城內挖掘的,這也證實當時蒙古軍曾藉助地道偷襲釣魚城,真實的釣魚城城池規模逐漸被揭開面紗。
2012年的《重慶晨報》《重慶晚報》先後公佈了2011年考古發掘的釣魚城北面一字城和南面一字城的城牆遺蹟,發現有宋代礌石、弓箭等文物,考古專家根據種種痕跡推測,真正的南宋時期釣魚城規模達到13平方公里,是今天山頂釣魚城面積的5倍以上。
考古報道介紹,南北古城牆遺蹟呈“L”型不閉合的古城牆,平面呈垂直於山勢河道的兩條“一”字形,構成垂直於山勢河道的縱向防禦屏障,便於釣魚山頂給養、兵力的運輸通道,同時擴大戰略縱深。更重要的説明是,該城牆分為東西向(斷崖垂直於嘉陵江)和南北向,總長度為104.7米。據記者現場看到,這個“L”型古城牆毗鄰水師碼頭,城牆內則還有城牆,其寬度大約近10米,中有石塊築成的不規則的陡峭石階,一直延伸到斷崖。城牆為約60釐米見方石頭壘成,石頭間是粘土層層夯築。這就證明當時釣魚城的確是擁有龐大的防禦規模,而且城牆建設非常堅固,達到史料記載厚達數米的程度。
另外出土鐵箭鏃、鐵蒺藜、鐵爪鈎、鐵馬掌、骨箭鏃和礌石等文物,並有拋石機架設的痕跡。這種拋石機被宋人稱為炮,就是根據槓桿原理髮射石塊出去。據史料記載,釣魚城拋石機發射礌石的一般距離250步(左右腳各跨一步為一步),古時一步相當於現在1.53米,也就是説礌石可打中300多米外的目標。既然釣魚城出土了礌石和有拋石機痕跡,那麼,蒙哥被炮石打中受傷而死的可能性確實是存在的。
如果真正還原南宋釣魚城戰場的情況,也就是説,通過南北兩道一字城牆連接山體懸崖,外有環繞的江水,這幾個元素構成了一個閉合的一字城牆。外圍是外城,然後登山上去山頂建造的是內城。這種通過擴建加固的城防是把整個突出的山城半島都納入一體,因此可以有很大面積提供給軍民生活,達到數十萬才是可能的。人們到處挖池塘養魚,開墾一些土地種田,開鑿水井,長期固守這裏才能實現,相當於水泊梁山一樣的自給自足。
從進攻的一方來説,蒙哥大軍清掃江面障礙,孤立釣魚城以後,雖然蒙古軍也有回回炮,由於瀕臨江岸的地方太狹窄,無法架設大炮發揮威力,這是去掉了第一層弱勢。只有從東南面和西北面兩個方向進攻。因此,前期是東面,後期是西面,蒙哥也都嘗試了。
當地狹窄的山地條件,又導致失去第二層騎兵作戰的優勢。蒙古大軍被地形所困,山路逼仄,施展不開,只能專注一線靠巨大傷亡的人海戰術拼死強攻,所以十分被動。假如像今天所謂的釣魚城只是山頂,蒙古大軍可以攻入山上內城,是不至於二三十年都打不下來的,困也困死宋軍了。
據清代《合州志》記載,嘉慶年間川楚等地爆發白蓮教起義,波及合川一帶,當地官吏與鄉紳還在釣魚城上築守自保,在部分宋代遺址上修築了城牆與城門,但佈局與規模都比宋代小。
三、蒙哥為什麼非要攻取釣魚城?
公元1251年,拖雷的長子蒙哥登上大汗位。實際上在表面平靜的過渡之下卻暗藏極不平靜的波瀾。
蒙哥能夠繼承大汗位,其實是出於他的母親,拖雷之妻唆魯合帖尼的精心謀劃。通過與遠在西域的拔都聯絡,合力排擠貴由,利用朮赤兒子們對貴由的不和,最後貴由意外身亡。拔都與蒙哥關係密切,以拔都威震西域的赫赫軍功,和帶兵前來參加忽裏台大會,作為支持蒙哥登位的保障。最終把蒙古大汗的傳承從窩闊台家族轉移到了拖雷家族,而們蒙哥為了感激拔都,把西域領地基本都交給拔都眾兄弟,達成某種聯盟。這一方式導致拔都兄弟與察合台的子嗣不和,蒙哥反而又以大汗身份充當協調製衡。實際上,為後來海都以窩闊台子孫聯合察合台子孫長期反對忽必烈埋下了矛盾。
窩闊台繼位為蒙古大汗以後,曾經立下“長子西征”制度,因此,作為拖雷長子的蒙哥早年就跟隨拔都西征,除了證明兩兄弟關係親密外,顯然也説明蒙哥並非毫無軍事經驗的莽夫。
除了拔都兄弟的合作外,蒙哥能順利即位還有一個優勢——從小得到窩闊台撫養,直到長大才回到母親身邊。正如前蘇聯著名中亞史專家巴爾託德評價,這一時期的蒙古世界完全被拖雷家的蒙哥和朮赤家的拔都重新瓜分,兩家關係親密無間。蒙哥登位以後進行第三次西征,拔都派出昔班的兒子巴剌汗參加,並聽從蒙哥的三弟,同樣雄才大略的旭烈兀指揮,攻佔報達(今天的巴格達)。
總的來説,蒙哥是有實戰經驗的,只不過出於穩固統治,長期將漢地管理交給忽必烈,原本蒙哥對忽必烈可以説是十分倚重,忽必烈在原來金朝的行宮金蓮川開設幕府,廣攬漢地人才,匯聚眾多文武豪傑,尤其對邢州的漢法管理獲得很大口碑,勢力蒸蒸日上。不久,忽必烈在名將兀良合台的協助下,更擁有攻滅大理的功勞,忽必烈採納姚樞的建議,禁止原來的濫殺和徵用奴隸的做法,儘量安撫當地各部族百姓。忽必烈讓兀良合台討伐其他地區,以劉時中為宣撫使,做善後工作,使雲南大體較快恢復安定,忽必烈的威望迅速提升。
兀良合台征服各部後,遣使向蒙哥汗報捷,並將大理國主段興智、波麗國主細嵯甫等人作為俘虜上獻。蒙哥採取懷柔政策,放他們回去繼續統治原屬各部。許多蒙古勳貴聽到忽必烈對當地的做法獲得“賢王”名聲,就提醒蒙哥防範忽必烈,認為在推行漢法治理上有大量貪財舞弊行為,在忽必烈返回北方途中就有了鈎考事件(1256-1257)。蒙哥派出親信阿藍答兒、劉太平調查忽必烈,使其去職賦閒接受調查,為此,蒙哥還專門設立鈎考局,足見把忽必烈及身邊幕僚作為一起重大的利益集團來處置。
忽必烈原本很氣憤,認為自己無辜受到懷疑,身邊官員也都受到審查,除了個別蒙古勳貴將領和史天澤、張柔等漢地世侯家族,其他像趙璧、商挺、趙良弼、李德輝等重要幕僚,連廉希憲這樣的西域高昌國出身的畏兀人都沒能倖免。這一猜忌大約一年多,最後還是姚樞反覆勸諫,認為蒙哥既是兄,更是君,僵持下去只有對忽必烈自己不利。忽必烈最後想通,決定向蒙哥認錯,交出陝西、河南、河北等地的實際控制權,將設置的安撫、經略、宣撫三等部門及下屬機構全部裁撤。蒙哥將忽必烈調回漠北主持了一次僧道辯論會議,兄弟倆算是緩和了對立的關係。
正因為蒙哥希望在漢地樹立自己作為大汗的威信,這才有了蒙哥不聽勸告,要親自領軍攻打南宋的宏大計劃,安排三路大軍從西線、中路、東線全面出擊。蒙哥統軍走西路攻四川,以忽必烈統軍從中路攻鄂州(今湖北武漢市武昌區),宗王塔察兒(成吉思汗幼弟鐵木格斡赤斤之孫,他是蒙古東道諸王中擁戴蒙哥的代表)走東路攻淮南,當蒙哥進入四川以後,再徵調名將兀良合台從雲南攻湖南,意圖各路大軍會師於長江然後一舉滅宋。
原本這一計劃其實並沒有太大問題,換成忽必烈也不見得會有太大區別。但是,很多人難以理解,蒙哥為什麼一定要選擇走四川這一條路?更不理解為什麼堅持要強攻釣魚城?
蒙哥為了在南方漢地樹立自身的威望,並非故意要選擇困難。俗話説“射人先射馬”,南宋半壁江山的防禦屏障就在上游的四川,當時阻擋蒙古大軍已經十來年。當年為了阻擋北方金軍,三大戰區就是川陝、荊州和兩淮,蒙古前期突破陝西和攻下成都,其實已經具備一定優勢,選擇突破上游順江而下避開中原艱鉅的攻城拔寨一舉消滅南宋是完全符合歷史上攻取江南地區的軍事原則。如果蒙哥再親自拿下頑固的川東釣魚城,更能顯示他個人的能力這是錦上添花的點綴,只不過誰也想不到他就栽倒在這一點計算的失誤上。
蒙哥死後,在鄂州前線的忽必烈匆忙與賈似道達成協議北撤,返回漠北爭奪汗位。釣魚城的勝利扭轉了歷史局勢。此後,馬千代替王堅為合州主將,景定四年(1263)張珏又代馬千,幾度挫敗蒙古軍進攻。
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定京師於大都(今北京市),正式拉開滅宋大幕。忽必烈汲取蒙哥敗亡釣魚城的教訓,繼續以突破中路荊州地區為主力,但萬萬沒有想到,襄陽會成為另外一個“釣魚城”,呂文德之弟呂文煥同樣固守襄陽前後五六年,忽必烈對川東地區山城發動牽制性進攻,都以楊大淵為主將。元軍基本佔領了四川大部分,對釣魚城形成步步緊逼的攻擊態勢。
1274年,元軍攻陷襄陽。1275年,蒙古軍再度大舉入蜀,這一回志在必得,張珏留下王立守釣魚城,自己率軍馳援重慶。1276年正月,元軍會師南宋都城臨安城下,南宋政權大事去矣。儘管如此,張珏仍舊堅守四川,王立等一舉奪回瀘州城,隨後又收復夔州和涪州。12月,張珏改任重慶制置使,最後張鈺失敗釣魚城交給王立繼守,直到祥興二年(1279)正月,王立降元,堅守三十餘年的釣魚城終於失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