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聯20年……華東師大這場“尋人”行動讓情緣再續
失聯20年後
一段特殊的情緣
因普通話而得以延續——
在前不久結束的“全國52個未摘帽貧困縣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提升在線示範培訓”中,新疆喀什地區伽師縣是華東師範大學對口培訓的兩個地區之一。
培訓期間,華東師大培訓師團隊收到了一位名叫劉靖雲的市民來信,信中講述了他在20年前因語言不通,與資助了3年的伽師縣學生中斷聯繫的憾事。
“尋人”關鍵詞是
1、阿迪力江·買海提
2、伽師縣玉代克力克鄉
3、20多年前
……
得知這個情況,華東師大20名培訓師、100名來自伽師當地的教師學員和該培訓班的班主任決定立即實施“尋人”行動。
在伽師縣教育局的幫助下,大家利用語言培訓對學員所在家庭、學校和地方教育的輻射效應,克服少數民族地區普通話仍未普及的語言障礙,順利地幫助劉靖雲找到了他的“故人”阿迪力江·買海提。
“尋人”大接力
華東師大民族地區雙語教育研究中心負責人張建民教授首先聯繫伽師縣教育局尋求幫助,20名培訓師主動加入“尋人”隊伍。同時,在班主任的號召下,培訓班的100名伽師縣教師全部參與“尋人”行動。
起初,他們從伽師縣找到13個同名的阿迪力江·買海提,通過年齡比對,篩選出玉代克力克鄉的3個阿迪力江·買海提。經打電話一一確認後,終於找到了受助者阿迪力江·買海提。
這場師生共參與、校地齊發力完成的暖心行動,讓人感動之餘,切身感受到了通用語言的重要作用。
張建民説:“之所以能找到受助者,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的‘尋人大軍’裏既有會説普通話的培訓師,又有會説維語的班主任和學員——語言的互通才是成功的關鍵。”
資助兩代新疆貧困學生
20多年前,資助者劉靖雲還是江蘇一家報社的記者。
在一次去新疆出差的過程中,劉靖雲從吐魯番和喀什的新聞界同行口中瞭解到了當地困難民眾的生活現狀,他認為:“扶貧先扶智,只有讓當地孩子受到系統化的教育,才能真正幫助當地人脱離貧困。”
於是,在當地教育管理部門的聯絡下,他開始資助兩個貧困家庭的維吾爾族學生,計劃持續資助到他們大學畢業。其中一名受助者是剛上小學的胡拉木·愛力,家住吐魯番恰特喀勒鄉窮坎兒村,不幸在小學三年級時因病離世;另一名就是伽師的阿迪力江,當時剛上初中一年級,因為父親在地震中去世,他與母親相依為命,家庭十分貧困,但成績很好。
在阿迪力江讀初中的三年,劉靖雲每學期都會給他寄300-500元和文具等學習生活用品,這些物資足夠覆蓋他的學費。每年寒暑假,劉靖雲也都會收到從伽師寄來的信,可惜的是,他幾乎無法讀懂這些用維語寫的感謝信,僅從裏面的阿拉伯數字大概能猜測到這是阿迪力江的成績單,各科成績都不錯。
直到2000年夏天的一箇中午,劉靖雲接到了一個來自伽師縣玉代克力克鄉中學老師打來的長途電話。電話那頭的老師雖然説的是普通話,但由於口音太重,劉靖雲只能聽出個大概,説阿迪力江初中畢業後不準備讀書了。劉靖雲努力表達着希望阿迪力江繼續讀下去,他願意全額資助學費和生活費的願望,但語言的障礙讓雙方溝通難以進行。
後來,劉靖雲試圖再聯繫學校,但每次都因為語言不通而願望落空,與阿迪力江的聯繫也因此中斷。
“20年來,一提到阿迪力江我就覺得很遺憾。”劉靖雲感慨。
阿迪力江(右)一家
時隔20年,當劉靖雲在華東師大培訓團隊的幫助下,再次聯繫上阿迪力江時,他激動得語無倫次。而阿迪力江也在電話中用維語表達着自己的感謝:“這麼多年來,我一直記得當年資助自己的恩人。但我同時為自己中斷學業,辜負了劉先生的善心而愧疚。”令人欣慰的是,阿迪力江現在有了私人“翻譯”——正在讀初二的女兒,終於可以與劉靖雲“對話”了。
打完電話後,劉靖雲當即決定資助阿迪力江的女兒從初中上到大學畢業,讓當年未完成的心願在下一代人身上延續、實現。
他感謝華東師大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提升在線示範培訓項目全體成員對他的幫助,並感言:“以前只知道教育扶貧很重要,但經過這次的事情,我深感扶貧先扶智,扶智先通語。語言通了,文化才能互通,心靈才能交流。”
“華東師大模式”助力脱貧攻堅
多年來,華東師大充分發揮學前教育、語言教育、語言文字工作“排頭兵”優勢,不斷創新民族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能力提升方式,全面賦能民族地區、貧困地區推普脱貧,創造了具有示範推廣效應的國家通用語言教學能力提升培訓的“華東師大模式”。
今年以來,在教育部、國家語委的部署下,這一“華東師大模式”在全國範圍內得到推廣實施。學校先後牽頭實施了52個未摘帽貧困縣民族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提升在線示範培訓,“三區三州”幼兒園“種子”教師普通話在線示範培訓和內蒙、吉林、四川、西藏、甘肅、青海、寧夏、新疆8個省區民族地區中小學骨幹教師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提升在線示範培訓三個項目,並以“訓前訓”的方式培訓了59所高校的1000多名培訓師,間接輻射11個省區的近萬名民族教師。
資助兩代新疆貧困學生、滬疆兩地師生熱心“尋人”,都是各族人民互助共進的鮮活例子;而華東師大以民族教師國語教學能力培訓為抓手精準發力教育扶貧,則是高校助力全面打贏脱貧攻堅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實踐。
文|符哲琦
圖|受訪者提供
來源|新聞辦
編輯|吳瀟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