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話不要對考生説”,專家、一線教師為中高考學生家長解惑

中高考即將舉行,目前北京畢業班的學生們正在加緊複習,家長們也在努力為孩子們營造好的學習空間。居家學習期間,如何幫助初三、高三考生緩解心理壓力,避免他們產生備考焦慮情緒?哪些話家長不要對孩子們説?

在5月23日新京報教育新聞組織的微博連麥活動中,北京交通大學附屬中學心理教師、海淀區心理兼職教研員李響,行為契約教養法創始人、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博士劉朝瑩分別從一線教師和專家的角度為家長答疑解惑。

“這些話不要對考生説”,專家、一線教師為中高考學生家長解惑
圖為此次連麥活動參與人。 圖/海報截圖

做孩子情緒的穩定器

從居家學習以來,李響的電話可以説是一直處在被“打爆”的狀態。作為中學心理老師,面對處在青春期、正在備考的學生們,李響切實瞭解到了家長在居家期間的壓力。“即便是處在衝刺年級或者考試年級的學生,出現矛盾也無外乎是因為青春期孩子的幾個特點。”李響表示,“相信的力量”對初高中生非常重要,對於初三、高三的學生,家長一定要“相信”孩子。

李響進一步解釋,老師們基於往屆畢業班的數據,做過大量的調查,雖然孩子們嘴上説“雞湯對我們來説不管用了”,認為“雞湯在洗腦”,但其實孩子們更願意“雞湯從我相信的人的嘴裏説出來”。比如,一次考試考不好不算什麼,這句話從學生自己嘴裏説出來是沒有力度的,需要老師和父母説出來,“孩子你已經非常盡力了,一次沒考好沒關係,相信你還有更多的機會,這其實是他從信任的人口中得到了驗證。”

此外,這段時間居家學習,孩子的情緒相對來説比較封閉,不會顯露給成年人,不能和夥伴連接,內心會有孤獨感,會煩躁,因此父母要注意不要給孩子負面的反饋。比如一看到他拿手機就指責他玩手機、不學習,其實也許他只是想通過社交媒體和同伴們交流,“我們要給他發泄和表達情緒的通道。”

“高考期間,孩子們還有一個特別明顯的表現,就是可能出現胃口不好、失眠的情況,想提醒家長的是不要焦慮,成人因為一些壓力也會有這些反應。”李響建議家長做孩子情緒的穩定器,傳遞力量,並對焦慮保持理解。

掌握和孩子用語的邊界

尤其針對初三、高三的學生,在最後的衝刺階段,還要和孩子聊學習嗎?還要問他作業做完了嗎?複習得怎麼樣了嗎?對家長的這些疑惑,李響給出否定答案,“這種問法就會增加孩子的焦慮”。李響建議家長和孩子聊新聞、聊時事政治,關注生活中的人和事。一方面可以通過聊新聞傳遞家長的格局和理念,表達對新聞人物的共情;另一方面聊新聞也與高考作文有一定關聯,可以幫助孩子看待時下發生的事,對考試有所幫助。

直播期間,李響送給畢業班家長的一個小禮物就是“嘴上用的拉鍊”,建議一些話要慎用。比如“你考成什麼樣爸爸媽媽都接受”,會給初三、高三孩子一種心理暗示“爸媽放棄我了”,可以改為“我看到了你的努力,把能做的做對就可以了。”
 
李響還透露,通過調查瞭解到哪些是初三、高三的學生不願意聽到的,提醒家長們這些話不要説。比如“最後關頭了,孩子你一定要堅持住”“千萬別緊張,千萬別怎麼怎麼樣”“你平常就馬馬虎虎的,考試不要白白丟分”“剩最後十五天了,最後十天了,抓緊點,別磨蹭”“成敗在此一舉,你考不上這輩子就完了”以及把“光環”扣在孩子頭上,然後來一句“有什麼好緊張的呀,大不了考不上,爸媽養你”。

作為專業心理諮詢師,劉朝瑩每年都給學生們講如何應對中高考焦慮情緒,教會學生們考場上放鬆的方法。“我把它叫做‘工具箱’,比如當你遇到同學卷子翻得比你快,看到老師站在旁邊,看到題突然腦子慌了等情況,就有一個‘工具箱’告訴你該怎麼應對。”劉朝瑩建議學生們在高考衝刺的這段時間裏,找到一些應對不同情境的心態調整方法,知道如果出現狀況可以怎麼辦。那樣,你一定比其他同學淡定和有把握得多。劉朝瑩説道。

新京報記者 劉洋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賈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05 字。

轉載請註明: “這些話不要對考生説”,專家、一線教師為中高考學生家長解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