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幼“中國系列”課程|構建跨學段思政一體化,“中國元素”厚植愛國情懷
摘要:這些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緊密結合,以小見大,由淺入深,體現了生活德育的理念,以思想引領,潤物無聲。
近日,市教委公佈首批百門中小幼“中國系列”課程。從幼兒園到高中,首批百門中小幼“中國系列”課程覆蓋基礎教育所有學段,與學生生活緊密結合,以多元化的形式,形成了基礎教育階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思政”格局。近日,記者走進“中國系列”課程課堂,實地採訪“中國系列”課程有哪些內容?怎麼上?
【跟着世遺去愛我的祖國】
“同學們,你們知道五元人民幣的背後圖案是哪座山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講的又是哪座山?”……《走進世遺(中國篇)》拓展課上,進才實驗中學預備(8)班姚茗馨正帶着同學們認識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泰山。
翁鬱是進才實驗中學的地理老師,授課過程中,她發現向學生們介紹名勝古蹟時,學生們對“世界遺產”非常感興趣。一項“地理+歷史”跨學科的拓展課就在預備年級開班了,讓學生們瞭解祖國的世界遺產,以小組學習方式,請“小老師”自己探究一個世界遺產,然後在課上討論,從這些遺產引申到詩詞、歷史、建築等領域的知識。“讓學生們自己去探究,瞭解世界遺產,學生們可以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和思路,讓他們上台講,研究中國古代人民的勤勞和聰慧,比老師在講台上授課,更深入人心。”翁鬱説。從長城、故宮、泰山、福建土樓到莫高窟、可可西里……一堂課下來,彷彿跟着孩子們“走”遍了祖國大好河山,這些膾炙人口的世界遺產背後,孕育着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和勞動人民的智慧。
“首批中小幼百門‘中國系列’課程內容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基因傳承到生態文明建設、科學精神啓蒙,體現了諸多中國元素,厚植學生愛國情懷。”徐彙區教育學院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正高級教師秦紅説。在南洋中學,《設境導學 立德育心 知行並進》課程根植於中國傳統“知行觀”的文化沃土,基於學校校史及百年教育理念開發,讓學生通曉南洋中學的歷史文脈,知曉中國行知教育觀,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和能力,培養家國情懷,將個人夢想融入中國夢。大同中學開發的《顧老師講紅色故事》,以視頻形式聚焦黃浦豐富的紅色遺址遺蹟,以青少年樂於接受的方式講述遺址遺蹟背後的故事。盧灣中學《“一帶一路”上的中國新“思”路》校本德育課,將德育與學科融合滲透,打破學科邊界,深挖“一帶一路”與初中學科的結合點,在上海博物館中的錢幣館、琉璃中國博物館中開展博物館之旅。
在長寧區教育學院教科室主任、政治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季曉軍看來,首批中小幼百門“中國系列”課程在鮮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彰顯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價值引領,是對“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根本問題最接地氣的學校回應。
【生活化設計以小見大潤物無聲】
古色古香的“本草園”創新實驗室裏,銅川學校四年級的一堂《小神農識百草》拓展課上,於蓉老師帶領小夥伴一起認識“重陽節的明星中草藥”。“重陽節有哪些特別的習俗?”同學們分享起重陽節起源的故事——重陽節要登高、插茱萸、賞菊、飲菊花酒、吃重陽糕。
全班同學4人一小組,穿上一次性圍裙,戴上一次性廚師帽和口罩,躍躍欲試。混合食材,加水攪拌,分裝入杯,做重陽糕的時候再放一點糖桂花,增加口感,最後微波加熱……3分鐘後,香噴噴的桂花重陽糕出爐了。“桂花能化痰止咳、暖胃、祛風濕,你可以現在就品嚐一個,還有一個你打算怎麼辦?”“帶回家給老人品嚐,懂得分享與感恩。”老師帶領大家識別菊花、茱萸、桂花,學生們從材料盒裏分別取出各種中草藥,打開盒蓋,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動手對號貼草藥。桂花花冠黃白色,花朵有香味;吳茱萸呈球形,健胃止瀉,降血壓;菊花色彩豐富,清熱解毒,平肝明目……屏幕上列出8種不適症狀:眼目昏花、嘔吐腹瀉、上火、痰飲咳喘、胃腹寒痛、頭暈、風濕骨痛、高血壓,在小組任務單上,小夥伴依次嘗試“開方治病”,做好“小大夫”。
校園裏有個“本草園”實驗基地,學生還可體驗香囊、艾條、潤唇膏、洗手液等製作,感悟科學的趣味和價值。銅川學校校長夏時勇説,學校分年段開設了20多門“本草園”系列課程,讓每個孩子從小感知、傳承中醫藥傳統文化和孝道,厚植愛國情懷。
觀察黃桃的外形,總結桃身與葉子的特點,撕出的黃桃還有內部紋樣裝飾……奉賢區江海第一小學《追夢“中國紅”——靈動撕紙》課程上,不一會兒,孩子們靈巧的雙手撕出一隻黃桃。江海第一小學是“南橋撕紙”非遺基地學校,結合賢文化,學生們走進撕紙這一古老技藝。從植物到生肖,同學們不僅掌握了撕紙的基本方法,傳承海派撕紙文化,還將運用3D打印技術,實現撕紙藝術創客作品,學會發現生活的美。
“這些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緊密結合,以小見大,由近及遠,由淺入深,體現了生活德育的理念,內容涉獵語文、社會、歷史、地理等多學科知識,是豐富多元、側重實踐體驗的課程,以思想引領,學生喜聞樂見,潤物無聲。”秦紅説。
【構建跨學段思政一體化課程】
奉賢區南中路幼兒園創設了一條民俗長廊,在“賢趣活動”區域,不僅有臉譜坊、剪紙坊,還有扎染苑、刺繡社、皮影戲社。重陽節,孩子們慰問社區老人,從小學會尊敬照顧老人;看滾燈、玩滾燈、畫滾燈,齊賢皮影戲的老藝術家走進幼兒園,讓孩子們感受江南皮影的藝術風格。有韻味的“南幼小社團”活動中,幼兒園開設了各具特色的國畫、書法、剪紙、誦讀、足球、圍棋等小社團,為幼兒成長提供多樣的舞台。《幼兒園民俗文化教育》課程讓民俗節慶文化走進幼兒,幼兒嘗試民俗文化工藝製作,感受民俗文化藝術美。
“首批中小幼百門‘中國系列’課程從幼兒園、小學、初中到高中,體現了‘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全局、全程意識。”季曉軍説。
在儲能中學,黃玉霞老師領銜開發的《上海城市之心的前世今生》課程,分為“城市之心的變遷”“近代商業重鎮”“百年民居與石庫門文化”“紅色文化遺蹟”“百年街區與百年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實踐”“城市之心定向賽”等內容板塊,通過講解、合作探究、實踐走訪、定向行走比賽等多種教學方式,讓中學生們迴歸到他們生活的街區和建築,走近歷史,走近建設成就。在秦紅看來,這些課程既有學段之間的縱向銜接,又有橫向之間的貫通相連,建構起一體化的課程羣。“從《走進世遺(中國篇)》等課程中,讓我們認識到教育不僅要堅持立足中國,又要面向世界。《上海城市之心的前世今生》《品讀歷史、展望未來》等課程中,感悟到教育不僅要讓學生不忘歷史,面對現在,還要展望未來。教育學生既要腳踏實地,又要仰望星空,珍惜現在的生活,對未來祖國建設擔負起責任與擔當。”欄目主編:徐瑞哲文字編輯:許沁題圖來源:學校提供圖片編輯:雍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