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是如何當父親的 竟有三個兒子成為院士!

梁啓超,他與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並稱為20世紀二三十年代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的“四大導師”。不僅如此,梁啓超言傳身教,悉心培養,他的兒女個個事業有成,創造了“一門三院士,個個皆才俊”的近代以來難以複製的家教傳奇。堪稱“中國家教第一人”。梁啓超共9個子女後來都成為傑出人才:建築學家梁思成,考古學家梁思永,航天學家梁思禮,詩詞研究專家梁思順,炮兵上校梁思忠,圖書館學家梁思莊,經濟學家梁思達,社會活動家梁思懿,革命軍人梁思寧。梁啓超注視着孩子走出的每一步,從蹣跚學步到青春年華,從亦步亦趨到遠走高飛,從莘莘學子到事業有成。

梁啓超是如何當父親的 竟有三個兒子成為院士!

1.合格的啓蒙老師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童。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能否成為棟樑之才,人生春天的播種至關重要。梁啓超早在1897年寫過一篇《變法通議?論幼學》,強調“人生百年,立於幼學”,闡述了早教、兒童教育的重要性。在流亡日本的14年間,是梁啓超和子女相處較多的時間段。雖處在流亡的狀態,生活清苦,但思順、思成等兒女都有着美好、快樂的童年,都得到了父親很多的關愛和教育。梁思順初到日本是在家中由梁啓超教她讀書。後入學,梁啓超也一直關心她的學習。據《雙濤園日記》,1910年正月、二月,梁啓超為思順“講書”、批改日記、作文有20次,有時竟至徹夜。梁啓超雖忙於辦報、辦學、撰稿等各事務,但一直沒有放鬆對孩子們的關心和教育。他注意在家中營造適合孩子成長的輕鬆、快樂的環境與氛圍,對孩子很親和,和孩子一起玩耍,教他們背詩詞,給他們講故事,還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們知識和心智上的啓迪。

梁啓超是如何當父親的 竟有三個兒子成為院士!

2.優質的學校教育教育不是單方面的,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整個教育階段的關鍵,社會教育是前兩者的延伸。梁啓超總是不計成本,大量投入。他寧肯別的地方省一點,也要讓孩子上好的學校,讓孩子留學。梁思成、梁思永在留學前就讀於北京清華學校;其他子女也打算送出國留學,但因梁啓超過早去世,未能如願。後來,思達、思寧入了南開大學,思懿上的燕京大學。從情感上對兒女依戀、疼愛,但為了對他們成長更有助益,他還是大力支持子女遠涉重洋、負笈留學,增廣知識、開闊視野。他9個子女先後有7個曾到海外讀書或工作,尤其在晚年,有5個子女同時求學、生活在國外。3.“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梁啓超也關注孩子的職業,他認為事業無所謂大小,個人因自己的地位和財力,認定一件事去做,就是可敬的。他指出,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藥可醫,唯有無業遊民,那是聖人也拿他沒辦法的,所以孔子説:“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當然,梁啓超也主張職業最好與人的理想追求結合起來,而不僅僅把就業視為謀一飯碗。1928年他致信梁思成夫婦,認為職業是求自立,但最好符合自己的理想追求,“若專為生計獨立之一目的,勉強去就那不合適或不樂意的職業,以致或貶損人格,或引起精神上的痛苦,倒不值得”。4.“做官實易損人格”千百年來,儒學倡導“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使“官本位”成為 中國文化的一種深厚傳統,造就了許許多多的“官迷”。西方發達國家,最有聲望的職業多為醫生、教授、法官、律師、工程師等高級知識分子,而我國列在前位的是官員。1916年梁啓超致信梁思順,提到:“但做官實易損人格,易習於懶惰與巧滑,終非安身立命之所,吾傾方謀一二教育事業,希哲(梁思順之夫)終須向此方向助我耳。”梁啓超並非一般地反對子女從政,而主張尊重個人意願,如對梁思忠“走軍事和政治那條路”的選擇就是肯定的。5.冷僻專業梁啓超在孩子專業的選擇上,可謂獨闢蹊徑、別具一格,思成學了建築學,思永也學了冷僻的考古學專業。兄弟倆都學有所成,都成了院士,這與梁啓超當初為他們的精心策劃分不開的,顯示了他獨到、深邃、博大的眼光。梁思永的女兒梁柏説過,父親梁思永之所以選擇考古,是因為祖父梁啓超的影響。當時外國人來中國盜挖文物牟取暴利很是猖獗。祖父梁啓超覺得不能放任自家寶貝被人奪走,中國應該建立自己的考古學科。於是她的父親梁思永便義不容辭地赴美學習考古了。

梁啓超是如何當父親的 竟有三個兒子成為院士!

6.培養愛國情操梁啓超對子女的影響和引導是多方面的,最為基本、最為寶貴的當屬培養愛國情操。他自己一生忠貞愛國、矢志不渝,他的9個子女也都從小形成了強烈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感情,都和父親一樣始終懷抱一顆愛國之心。當時國內局勢動盪,梁啓超一度希望梁思成先在美國找個職業,等國內安定了再回國為祖國服務。但最終思成夫婦還是及時回到了飽經磨難的祖國,這讓梁啓超深感欣慰。他們回國後與祖國共患難,尤其是在抗日戰爭中度過了貧病交加的艱苦歲月,不改以所學報效國家之志。梁啓超最小的兒子梁思禮,按照父親工業救國、科技救國的思想,赴美讀了工科,成了中國一代火箭控制系統專家。多年後,當記者問及“是什麼樣的精神支持着您將所有的精力都投入航天事業”,梁思禮的回答“是一種愛國與奉獻的精神”“我內心的愛國思想源自父親”。

梁啓超是如何當父親的 竟有三個兒子成為院士!

7.“意育”教人不懼1922年,梁啓超在《為學與做人》的演講中指出:學生進學校“為的是學做人”;教育包括智育、情育和意育三方面,智育教人不惑,情育教人不憂,意育教人不懼。梁啓超的“意育”就是要培養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即現在所説的“毅商”。梁啓超的子女都有頑強的意志和毅力,他們遭受過挫折、磨難、苦難,但都經受住了人生的考驗。誠如其外孫女吳荔明在《梁啓超和他的兒女們》一書中所説:“他們每個人都有一部奮鬥史,但每個人都是成功者。”“父親的光環並沒有保護他們,他們經歷了中國知識分子所經歷的一切苦難,但他們都經受住了種種考驗,笑對人生,這就是梁啓超對兒女們的珍傳。”8.“智育”教人不惑梁啓超對兒女的讀書、學業是非常重視的,認為這是一個人立身的基礎。他常常提醒子女要抓緊時間刻苦學習,強調“汝輩學業切宜勿荒”“欲汝成學之心猶切”。他並不看重結果如成績、文憑等,不看重是否出色、成功,而是強調要有盡其所能、刻苦學思等學習態度與治學精神。在治學上樑啓超要求子女既要廣博又要專精。並希望子女兼顧新學與舊學、西學與國學,主張“不中不西,亦中亦西”,力主中西古今文化的融會貫通。

梁啓超是如何當父親的 竟有三個兒子成為院士!

9.“情育”教人不憂情商在更大程度上決定着人生的幸福與成敗。情感教育離不開家庭環境,梁啓超很值得我們每一位家長學習。他注意營造和諧温馨的家庭氛圍,注意培養孩子們熱愛和尊敬長輩及其他親人,注意培養孩子的同情心、感恩心,啓發他們由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做一個有愛心、有感恩之心的人。1924年,梁啓超的夫人李惠仙乳腺癌不治而逝。梁啓超悲痛萬分寫下一篇情文並茂的《祭梁夫人文》:“我德有闕,君實匡之;我生多難,君扶將之;我有疑事,君榷君商;我有賞心,君寫君藏;我有幽憂,君噢使康;我勞於外,君煦使忘;我唱君和,我揄君揚;今我失君,隻影彷徨。”他在書信中向孩子們推介了《祭梁夫人文》這一“情育”的佳作。希望借這篇飽含深情的祭文對子女進行情感教育,讓他們感悟家庭的責任,感悟以孝為本的親情,感悟學會感恩的必要。梁啓超9個子女在父母的倡導下,形成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姐妹情深的和諧氛圍,組成了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父親對子女之間所展現的友好相親的天倫之情,總是給予及時的鼓勵與肯定。此外,梁啓超強調:“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藝術:音樂、美術、文學三件法寶,把‘情感秘密’的鑰匙都掌握住了。”梁啓超在書信裏,不時地給孩子寄去自己的詩作、詞作,抒發自己的兒女之情,也藉以催化孩子們的情商、情調、情趣。他給子女的詩詞,反映出一片藹然、温馨的父子父女之情,很有人情味。1925年致思順、思成的《虞美人》寫到:“一夜愁裏頻來去,淚共滄波助。懸知一步一回眸,篏着阿爺小影在心頭。天涯諸弟相逢道,哭罷還應笑。海雲不礙雁傳書,可有夜牀俊語寄翁無。”10.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梁啓超很有經濟頭腦和賺錢能力,自己堅持不發不義之財、不掙昧心之錢,也注意對子女進行財商、理財方面的教育,告誡他們要樹立正確的財富觀,鼓勵他們自強自立,既不諱言功利,也要看淡名利。他在評説山西商人的經營之道和制勝法寶時,寫下“晉商篤守信用”六個字。在夫人李惠仙投機失敗後,他寫信告誡子女:“切勿見獵心喜,吾家殆終(始終)不能享無汗之金錢也。”“財商”被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是實現成功人生的關鍵。智商反映人作為自然人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社會人的社會生存能力;而財商則是反映人作為經濟人在經濟社會中的生存能力。

梁啓超是如何當父親的 竟有三個兒子成為院士!

11.大小寶貝們的慈父父親給人的印象似乎總是很威嚴的,似乎不屑於也不善於以娓娓道來的語言表達對子女的關愛。梁啓超則不然,他在孩子們面前是一個滿心慈愛、滿懷親情的父親。梁啓超的400封家書,是一位慈祥父親與孩子們平等而親切的心靈對話。梁啓超親切的稱長女思順“大寶貝”“嫺兒”“Baby思順”“順兒”;稱小兒子思禮“老白鼻”“老白鼻者”“老Baby也”;給思懿“司馬懿”的外號;稱思莊為“莊莊”,思忠為“忠忠”,思達為“達達”,思寧,卻改為行名,呼為“六六”;或者集體稱為“大小孩子們”“大孩子們、小孩子們”等。這些各異的稱呼都映襯出父親梁啓超的親切與慈愛。12.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梁啓超的書信沒有一般長輩常有的説教,沒有疾言厲色的訓斥,沒有居高臨下的口氣,只有循循善誘,沒有呵斥指責;只有建言建議,沒有武斷命令;只有娓娓道來,沒有簡單粗暴;只有信任通透,沒有遮遮掩掩。“嗟夫思順,汝悉我今夕之苦悶耶?”梁啓超不會為了父親的威嚴而在孩子面前遮掩自己的脆弱,他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失望與希望都與孩子傾訴,讓孩子聽到自己的心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927 字。

轉載請註明: 梁啓超是如何當父親的 竟有三個兒子成為院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