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在《略論中國社會學》一文中曾説過:“
一、從社會到國家的形成過程
深究下去,國家的形成應該經歷過三個階段:部落時代——部落聯邦時代——國家時代。
傳説中的三皇五帝時期正是部落時代向部落聯邦時代發展的階段,那時候華夏文明的始祖沿着長江、黃河流域修建聚居地,發展農業,一步步建立起了輝煌的遠古文明。一開始各個部落分散在大江南北,大家要走很遠才能見到另一個部落,經過漫長時間的發育,部落的規模才逐漸壯大。但由於資源有限,部落裏的一部分人又開始遷徙到其它地方定居,漸漸地,人類的足跡開始密集起來,部落和部落之間的間隔也越來越短……
為了生存,一部分部落開始聯合起來結成盟友,他們最初或許是為了分享技術、或許是為了交易商品,當他們發現聯盟的好處遠遠優於獨居時,區域性的邦聯小集體就逐漸形成了。
黃帝和炎帝對聯盟的好處是深有體會的,他們就曾聯手擊退了蚩尤率領的部落的進攻,捍衞了自己族羣的安全。
早期部落聯盟的領袖是“唯德者居之”,採取禪讓制的形式,到了大禹那一代的時候,他的兒子啓用武力的形式奪取了聯盟領袖的身份。啓建立夏朝,打破了禪讓制時期公天下的觀念,他通過領袖世襲的做法,推動文明從原始部落時期進入了以私有制為核心的家天下時代。
不過,從國家的形式上來講,夏、商兩朝並不算嚴格意義上的國家,更像是多元化的聯邦政體。
二、西周二次大規模實行分封制的歷史背景和必要性;
在歷史上,西周大規模實行分封,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前面我們提到過商朝是由諸多部落、城邦組成的邦聯政治,這種政體下各個部落具有高度的自治權,商部落對他們的約束力遠沒有後世皇帝對地方大臣的約束力強。這種情況下,一旦商王的行為觸及到了多數部落利益的時候,他們往往會採取用戰爭的方式來推翻君王的統治。
作為領頭羊,周部落是這些勢力中最強大的一個,但他們本身的實力也無法和商王硬剛,於是,周部落聯合了對商不滿的諸如庸、蜀、羌、髳、微、纑、彭、濮等部落一起對抗商王。
當週武王擊敗帝辛建立周朝的時候,這些盟友搖身一變,也就成了周朝的臣子兼合夥人,如何處理和他們之間的關係,成了擺在周天子面前的一道難題:
一番思量過後,周武王綜合了兩種思路,研究出了一種以血緣為紐帶,既能夠讓諸多盟友滿足,又能夠增強自身安全感的策略——分封制。
我們可以做一個假設,當我們身處古代,沒有電話、汽車的時候,我們如何和千里之外的朋友交流?
可以這麼説,當時千里就是周天子實際命令能夠及時傳達的極限了,到達一定範圍外,那裏的居民恐怕一輩子都不會有機會見到周天子。
通訊成本、出行成本,嚴格限制住了周天子管理地方的能力,這也是夏商時期的君主們為何難以真正管理地方的重要原因。
在這種情況下,周天子想要降低下屬反叛的幾率,就必須要安撫原本實力強大的部落酋長,還要扶持屬於自己的勢力去制衡他們。
但光憑周天子一個人的精力和能力辦得到嗎?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周天子每天工作24小時,他也頂多處理很少一部分公務,而等他的命令傳達下去後,如果真有什麼重大的事情需要天子批閲,這一來一回耽誤的時間到時候恐怕黃花菜都涼了。
三、推行分封制對周朝的積極作用:穩定國家、吸納人才、開疆擴土和加強君王對天下的控制力;
西周推行分封制,有三大前提:
在周天子分封的勢力中,親族所佔的比例是最多的。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記載:“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十有五人,姬姓之國四十人。”
《荀子·儒效》也説: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分封姬姓諸侯,周天子認為自己可以依靠血緣關係對他們進行有效的管理,如果有外姓部落想要進攻自己的話,也可以以姬姓諸侯為屏障,拱衞自己,這樣就可以避免商王不重用自己同族,最後導致眾叛親離的悲劇發生。
從設定上來講,周天子的設計非常高明,分封了諸侯之後,到時候他只要坐鎮中央,諸侯們就可以替他去開疆擴土了,事實也證明,這種策略確實很高效:“
當然周天子的分封也不是無底線的,在分封諸侯時,周天子有嚴格標準去限制對方,好保證自己的絕對統治力:“
放在當時那種環境下,分封制度確實是符合時代需求的先進制度。
文/腦洞趣味歷史
不知道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