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是如何評價志願軍戰鬥力的?
李奇微,美國陸軍4星上將,西點軍校畢業。上世紀50年代的朝鮮戰爭,李奇微先後出任美國第8集團軍司令(接替沃克)、“聯合國軍”總司令(接替麥克阿瑟)。西方軍事史學家認為,正是他的上任,最終挽救了第8集團軍和聯合國軍瀕臨覆滅的命運。
作為對手,中國人民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對李奇微的評價是——這個人不簡單,比麥克阿瑟更難對付。第四次戰役時,摸清了志願軍“禮拜攻勢”的李奇微果斷放棄漢城,邊打邊撤,以志願軍擅長的“誘敵深入”對付志願軍。最後,在志願軍糧草彈藥緊缺之際,下令聯合國軍快速轉入機械化反擊。要不是第50軍血戰漢江兩岸50天,漢江一線的幾個軍可能就全軍覆沒了。第五次戰役時,李奇微以機械化部隊執行快速穿插,並且精準找到志願軍命門——鐵原。如果不是第63軍死戰鐵原13天,志願軍十幾萬大軍就被他包了餃子。
那麼,作為交戰對手,李奇微又是如何評價志願軍的戰鬥力呢?
——對志願軍的整體評價
中國軍隊紀律嚴明,訓練有素,沒有裝甲部隊,炮兵也很少,沒有複雜的通訊手段,輕裝只攜帶手持輕武器。他們習慣了各種極端惡劣的天氣,也習慣於忍飢挨餓。在朝鮮戰爭中,他們掌握了選擇主動出擊或隱蔽的主動權。
——關於志願軍的行軍和補給
中國軍隊把自己隱蔽得非常好。他們大都在夜間徒步行軍,白天則避開公路,藏身於森林、地道、礦井或村莊裏,有時還在森林裏放火用煙霧來對付空中偵察。每個執行任務的中國士兵都能自給自足,他們攜帶由大米、豆類或玉米做成的食物以及足夠的輕型武器彈藥,可以堅持四五天左右。
——關於志願軍軍號的威力(李奇微對志願軍的軍號非常好奇,甚至認為那是志願軍的一種心理戰)
這種銅號看上去就像是橄欖球比賽中邊裁用來吹犯規的喇叭的超大版,其音調混雜着瘋狂的吹哨聲,令人心煩意亂。這是一種中國式的心理戰,讓我們既熟悉又難受。
——關於志願軍如何對待俘虜
中國人釋放俘虜的做法和朝鮮人對待俘虜的做法——經常是在後腦勺上給一槍——恰恰相反。中國人竟然將重傷員放在擔架上擺在公路旁,讓我們的醫護人員去接收。很多時候,他們把自己僅有的一點食物分給俘虜,對俘虜很和氣。
——關於志願軍戰士
中國軍人都是強悍而兇狠的戰士,經常是打起仗來不要命。一批中國人被打垮,新的一批又衝上來,越過尺體往上爬,繼續進攻。
——關於志願軍的進攻
中國軍隊慣用的手段,是趁着月光,在各種輕重火炮和迫擊炮的掩護下發動進攻。他們一邊衝鋒,一邊猛投手榴彈,不顧傷亡。
夜襲一如既往地不可思議,如在夢中。半夜裏,美軍的陣地上突然就無聲地冒出穿着膠底鞋的中國軍人。他們先是猛吹中國軍號,如同葬禮上安息號般的叫聲,然後就是中國人潮水一般的進攻。他們不停的射擊,拼刺刀,投手榴彈。
對志願軍的突襲,他是這樣寫的:“突如其來的打擊一波接着一波,以至於很多部隊還沒搞清楚究竟發生了什麼就被打垮了。”
上甘嶺更是被李奇微譽為“傷心嶺”,上甘嶺戰役則被認為是他入朝作戰以來遇到的最艱難、最慘烈的戰事。
在其回憶錄中,李奇微多次提到“美軍傷亡慘重”,如美2師、騎1師。對於韓國軍隊被志願軍打擊,更是直接用“潰不成軍”“全軍覆滅”“成建制被消滅”等詞彙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