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本科‘雙非’,碩士清北也沒用”
12月27日,2021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落下帷幕。
但他們可能沒料到的是,想要靠“考研”改變命運,並沒有那麼容易。
“10年過去了,我還在為當初不給力的高考買單”這話,出自一名武漢大學博士。
“不好意思,我們只看第一學歷”
一檔電視求職類節目曾記錄下北大碩士當場被拒的場景,噹噹原CEO李國慶直言:對於應屆畢業生,噹噹只看第一學歷,而選手的第一學歷是個二本院校,即使是北大碩士,他也只能説句“抱歉,我們只看第一學歷”。
北大碩士都無法“彌補”自己本科學歷的不足,更別説其他學校的碩士生了。
2020年10月,一篇發表於《經濟研究》的論文《學歷的信號機制:來自簡歷投遞實驗的證據》,作者通過發送簡歷的通訊實驗,研究了碩士學歷畢業生是否因不同的第一學歷受到招聘方歧視對待的問題。實驗結果明確顯示:碩士學歷畢業生中,第一學歷為非"211"院校本科的,比第一學歷為"211"大學本科的,在初次就業中會收到顯著更低的簡歷回覆(低41%)。
早在2011年,《中國青年報》就進行過一項社會調查,調查結果顯示:57.5%的被調查者感覺到招聘中存在學歷“查三代”現象,而且認為這種現象在政府、國企和事業單位最為嚴重。
讀研本就是為了從各方面提升自己,不少人因為高考失利等種種原因,沒有考到心儀的院校,於是早早就在大一做好準備,為的就是讀研後能有一個新的、更高的起點。而如今的種種歧視似乎如同裁判對你下的“判決書”:即使你先到達終點,作用不大,別人中途跑得比你要快!
依靠不懈努力提升學歷的大多數,前進之路就這樣被堵死了嗎?
從學校層次來看,“雙一流”也終究是稀缺。爭奪名校研究生名額本就是“僧多粥少”的戰爭,即使你歷經“九九八十一難”考上了,説不定還得忍受自己學校“根正苗紅”學生的鄙視。據説,考上北大研究生後,最常被問的問題是“你本科是北大的嗎”?
就算你熬過了這幾年“隱形”的歧視,以為可以離開“血統純正”北大人的環境,也去社會上做一個“北大人”,卻被招聘方翻出了老底,“對不起,您的第一學歷不符合我們的要求”。一名上海交通大學學碩轉博的畢業生也在“第一學歷”的問題上慘遭拒絕。
無數類似的案例都真切地發生在求職圈。所以真的是“一考定終身”,碩博都白讀了嗎?
遭受的不公,何止就業?
除了找工作碰壁,“第一學歷”甚至還成了相親、租房這些生活因素帶來難題。
近期,“985相親局”在網上引起熱議。“學歷”成為年輕人通往婚姻一個重要的通關秘鑰,每個人都被明碼標價,用光鮮的履歷尋找與自己“勢均力敵”的優質對象。甚至在豆瓣上搜索“學歷”二字,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各種各大城市的“高學歷單身交友小組”。
他們將自己標籤化,“掛牌”出售,尋求一種學歷的“門當户對”。遵循着極端的進化論,兩個學霸共同培養的下一代,一定也是個學霸。
有人説“985相親局,殺死了年輕人的愛情”,婚戀也成了內卷的其中一環。更奇葩的,還有租房前房東對租客本科“第一學歷”提出要求。似乎無法想象,一套房子有無數的租客在競爭,而優秀的學歷可以成為脱穎而出的理由,這一切正在真實地發生,逐漸成為一種常規操作。
儘管上圖的房東説明了這些門檻不是對學歷的歧視,也許不是初衷,但終究是造成了這樣的結果。本科是985、211,成了“明文規定”的寵兒,而本科不是985、211,似乎還成了原罪。
“跳板”無用,一棒子打死?
一名二本學生考上了清華北大,本來是值得所有人尊敬的事,他付出的心血努力和堅持非同一般,能夠做到這一點本身就足夠可以肯定這個人的能力和品格。但如今的社會卻苛責這個人本科學歷還不夠優秀,“金本銀碩”似乎成了正道。
對於個人,殘忍
如果本科能上“雙一流”,自然是更有優勢。但若不是,那全國那麼多“雙非”學子就不配努力向上了嗎?這對於求職者來説,未免過於殘忍,這無異於否定了一名研究生在碩博深造階段所做的一切努力。“第一學歷”不夠光鮮不假,但何至於成為“黑歷史”呢?
更何況我國教育資源分佈不均、各地存在一定差距,考研對很多人來説是繼高考之後一次重要的改變命運的機會,也是唯一一次可以觸及到頂尖教育資源的機會。
各省份因為教育資源、競爭人數之間的巨大差異,造成名校招收各省的新生人數差異較大。就拿清華大學為例:有媒體計算過,北京每萬名高考報名學生中,有47人可以入讀清華,而河南則是北京的三十分之一,每萬名考生中僅1.6人入讀清華。如果説清華在北京是百裏挑一,那在河南則是六千里挑一,河南考生考去清華的難度不亞於登天。
數據來源網絡,不代表軟科觀點,僅供參考
此外,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是高考失利而本科沒有上名校,他們要麼選擇高考復讀,要麼只能通過考研再扳回一局。如果説清北的碩士不如清北的本科,那不是讓人無路可走嗎。
即使本科出身不利,也有人“逆風翻盤”。
2019年華為高薪招聘的“天才少年”中,其中獲得最高的201萬年薪的張霽成為當時人們茶餘飯後熱議的話題。之所以廣受關注,是因為與另外幾名本科均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的少年相比,張霽本科畢業於武昌理工學院(當時僅為三本院校),而且他還是一名復讀生。
想要進入華為工作並不簡單,入選華為天才少年更絕非易事,數輪的招聘流程任何一個環節出錯或表現不佳都有可能遭到淘汰。如果拿一些用人單位在“第一學歷”上設下的門檻來卡張霽,他也未必能去華為,但他終究是憑藉出色的科研能力獲得了華為的青睞,一紙文憑並沒能成為阻攔他的理由。
對於企業,高效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企業之所以如此重視本科第一學歷,也不無道理。研究生在學人數從1949年的僅629人,到2020年預計突破300萬,我國研究生教育事業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成為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研究生教育大國。學歷“通貨膨脹”和第一學歷標準的提高也成為必然趨勢。
好公司往往人才扎堆,HR要在成千上萬的簡歷中篩選精英,考慮到時間和成本,查看第一學歷是一種比較有效率的方式。因為如果大家都是名校研究生,在同樣的情況下,只能順着往本科上看,擇優錄取。即使因為一刀切可能會遺漏個別人才,但從概率來看,這樣的方式是更加高效且相對公平的。
而且從選拔方式來説,高考是相對更加公平的。大家都是經過十二年基礎教育畢業的,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參加同一場考試,一考定勝負,簡單粗暴。高考給了全國考生一起競爭的機會,也給階層的流動打開了一點兒小口。而考研,則可以選擇參加統考或者推免,方式更為多樣。
“第一學歷”,是既成事實。不管外界的評價標準是否合理,怨天尤人是無用的。
如果擔心因為研究生學歷可能並沒有想象中“那麼”有用,那就努力提高自身其他價值和職業技能。同時,不忘謙遜和上進。畢竟不管第一學歷有多閃耀,都不應該是待人傲慢和存有偏見的理由。
此外,今年考研已經落幕,相信有很多後來人已經在準備下一年的“登場”。如果你還在擔憂“研究生學歷是否有用”,請記得:
如果條條大路可通羅馬,人們不會傻到都擠獨木橋。
[1]真的存在第一學歷歧視嗎?一項實驗證據
https://mp.weixin.qq.com/s/PaDOr-TVbFbNryy_WL2NYw
[2]李國慶:雖然你是北大碩士,但噹噹只看第一學歷,本科非211的不要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97988011/
[3]華為“天才少年”張霽:本碩“雙非”,憑啥斬獲最高年薪201萬
https://mp.weixin.qq.com/s/UPZAsyNUduwuyae6gm5TJw
[4]租房也要被面試?房東:本科211以下勿擾
https://app.myzaker.com/news/article.php?pk=5fdcae6eb15ec03904548506&f=huangli
[5]從清華大學各省新生人數看高校招生的地域不平等
https://zhuanlan.zhihu.com/p/3784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