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初的蘇聯南方城市斯大林格勒,被圍困的德國第6集團軍殘部正逐漸被有條不紊地消滅掉,蘇軍開始向西向南迅猛追擊,準備在第聶伯河以東,以哈爾科夫為中心的平原地帶就地消滅軸心國力量。
然而僅僅6個星期後,消耗殆盡的蘇軍殘餘卻在強大的德國虎式坦克的碾壓下奔逃......
戰局如此逆轉,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發生了著名的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
1943年2月中至3月中,德軍南方集團軍羣以出人意料的機動戰術,於哈爾科夫地區對蘇聯紅軍絕地反擊,以傷亡2萬人的代價殲滅蘇軍10多萬人,重新奪回了哈爾科夫和別爾哥羅德。
這場戰役是時任南方集團軍羣司令官的曼施坦因元帥巔峯之作,也被希特勒寄予了扭轉戰局的重望。如果戰場是一個舞台,那麼哈爾科夫戰役就是曼施坦因一生絕學與個人天賦的彙報演出。
可惜,演出的帷幕落下後,德軍繼續在窮途末路上做最後掙扎,輝煌的勝利並未能改變戰爭的軌跡。
兵家必爭:為什麼是哈爾科夫?
哈爾科夫是當時蘇聯第四大城市,被稱為烏克蘭的“第二首都”。看一下它的地理位置就會發現,它是烏克蘭平原的交通樞紐,向北直通莫斯科、向南是克里米亞、向西是第聶伯河、向東是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對於蘇德來説,這個地方都是保障南翼交通線的關鍵地點。
作為兵家必爭之地,哈爾科夫有點類似我國的錦州,或者徐州。
此外,這裏還是蘇聯重要的工業區、軍工生產基地,人口眾多。T-34就誕生於此。希特勒曾説,散佈在哈爾科夫周圍的工業區是蘇聯經濟的基礎,一旦控制這裏,蘇聯經濟將受到重創。
二戰蘇德戰場上,在哈爾科夫這一個地方雙方就打了四仗,有些類似抗日戰爭中的四次長沙會戰。第一次是德軍奪城之戰,第二次是1942年5月德軍在此粉碎蘇軍攻勢,第三次是曼施坦因打的,第四次發生在1943年8月,蘇軍終於勝了一次,收復哈爾科夫。
曼施坦因:敗中求勝還靠天才
如果説那個時刻德軍急需一個天才,來實現斯大林格勒之後幾乎不可能的逆襲,那就是1942底至1943年的春天了。從巴巴羅薩開始時的勢如破竹,到從斯大林格勒潰退,德軍猶如做了場噩夢——藍色方案開始時,希特勒向他的部下保證:“俄羅斯人完蛋了”,結果俄羅斯人不僅沒完蛋,反而橫衝直撞起來。
不反擊就等死!這個時刻,元首把寶押在整個國防軍最有天賦的指揮官身上,這將是完全屬於馮·曼斯坦因的時刻。
曼施坦因有充分的底氣自信。他出身軍事世家,老爸就是普魯士炮兵上將,他爺爺也是普魯士將軍,連舅舅都是將軍,而且他還跟馮興登堡元帥是近親。
從柏林軍事學院畢業後,曼施坦因在一戰中服役,曾受重傷,後被提升為陸軍副總參謀長,頂頭上司就是後來因為謀反希特勒而被槍殺的貝克將軍。與古德里安和隆美爾等人不同,曼施坦因長期在參謀本部任職,不僅精通戰術,還擁有一般將領不具備的戰略視角。
二戰開始後,曼施坦因一手製定了入侵波蘭的白色計劃。在法國戰役中,他天才地修改了“施裏芬計劃”,裝甲集羣穿越阿登山地,先向北橫掃,將英法主力趕到了敦刻爾克。
曼施坦因是一名與時俱進的現代型軍人,非常瞭解坦克的使用。他有時會像一名對弈中的棋手一樣研究對手的每一步動作——事實上他確實是一名象棋迷。一些德軍將領認為,曼施坦因“可以用一個晚上研究出其他人幾周才能研究出的東西”
1943年初蘇軍乘勝向西追擊,連續收復了庫爾斯克和哈爾科夫。希特勒坐不住了,他於2月17日空降在距蘇軍前沿僅60公里的曼施坦因司令部,要求南方集團軍羣儘快收復哈爾科夫。希特勒本人親臨前線應該就發生過兩次,都是在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期間,都是見曼施坦因。
曼式“反手回擊”,蘇軍輸得不冤
曼施坦因面對的挑戰不小,區區不足10萬拼湊的部隊,要面對蘇聯幾個方面軍共約50萬人,他竟相信自己的戰術優勢!這不是瘋狂,而是他比別人更敏鋭地洞察到,兩軍力量懸殊背後,卻隱藏着微妙的動態改變——蘇軍這一輪攻勢在由盛轉衰,而德軍力量卻正在增強。
時任蘇軍西南方面軍司令的瓦圖京此前有一個關鍵誤判,他認為德軍在蘇軍一路追擊下將退守到第聶伯河以西,因此他?“大躍進”式地前進,要趕在德軍撤到第聶伯河之前切斷曼施坦因南方集團軍羣退路,同時沃羅涅日方面軍在哈爾科夫一線,位於德軍北翼,南方方面軍也正向德軍南翼推進……眼看着,一場比斯大林格勒戰役規模更大的合圍戰似乎就要形成。
但重壓之下的曼施坦因依舊頭腦冷靜、思維縝密。他發現瓦圖京的西南方面軍進展過快,力不從心。從斯大林格勒出發,蘇軍已經穿過兩條大河,向西開進了500多公里,這是戰爭爆發後迄今為止最成功的軍事行動之一,但也基本達到了本輪反擊的極限。能量高潮點過後,戰鬥力下降,物資和燃料供應也難以為繼。
而拿下哈爾科夫後的沃羅涅日方面軍,同樣戰鬥力嚴重下降,兵力減員,坦克也少得可憐。
恰在這個時點上,德軍正在壯大,補給線也大大縮短。經歷斯大林格勒慘敗之後德軍並未精神崩潰,他們勇敢沉着、頑強、忠於職守。此時的南方集團軍羣雖然人少,卻都是精鋭,裝備精良。
希特勒見過曼施坦因後,給了他更多的自主權,可以説是少見的無條件支持,要人給人,要飛機給飛機。“阿道夫希特勒師”、“帝國師”、“骷髏師”,黨衞軍三大王牌和虎式坦克都被調給曼施坦因。由此也可以看出,希特勒對於哈爾科夫反擊戰接近於孤注一擲的賭博心理。
曼施坦因有個更大胃口、更大格局的計劃——既然哈爾科夫對雙方如此重要,如果先去打它,勢必引起蘇軍全線向哈爾科夫調動,不如先向南打擊西南方面軍,然後在以一個右勾拳北上,收復哈爾科夫。只要擊潰西南方面軍,沃羅涅日方面軍就失去了支援,其整個左翼就暴露出來,那時候拿下哈爾科夫已沒有後顧之憂。
這不禁令人想起他對施裏芬計劃的修改——衝出阿登山區後,不急於向南直取巴黎,而是向北將英法聯軍趕入大海。
從這張地圖可以看到,黑色黨衞軍標誌的ss裝甲師團先南下再北上
2月19日,哈爾科夫反擊戰按照曼施坦因的設想展開,當黨衞軍骷髏師的虎式坦克突然南下衝向西南方面軍先頭部隊時,從瓦圖京到斯大林都沒有反應過來是怎麼回事,還以為這是德軍掩護主力部隊撤退的一次局部反擊,蘇軍前線部隊應該繼續向第聶伯河前進。很快,蘇西南方面軍在德軍強烈衝擊下開始潰散。
2月28日德國第4裝甲集團軍率先北上,直撲哈爾科夫。這是先掐頭後去尾的打法。3月6日總攻開始,經過慘烈的巷戰之後,3月14日蘇軍被迫放棄哈爾科夫,3月18日德軍一鼓作氣收復別爾哥羅德,直到3月27日曼施坦因的攻勢才在哈爾科夫以北150公里的地方停了下來,雙方形成對峙局面,這個地方即庫爾斯克。
哈爾科夫戰役為南線德軍緩了一口氣,而且差點如元首所希望——做活了全局。雖説蘇聯一定程度上輸在過度自信,但驚人的逆轉主要還是歸功於曼施坦因大膽和富於創造性的指揮藝術。
研究曼施坦因戰史不難發現,他的着眼點從來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敏鋭地捕捉雙方力量的動態變化,最大可能地發揮德軍素質高、機動性強的特點,大膽進行大迂迴、大穿插,在敵軍意想不到的環節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軍有生力量。
1943年上半年的蘇德南線戰場,雙方將星閃爍——古德里安、魏克斯、霍特、瓦圖京、鐵木辛哥、羅科索夫斯基、華西列夫斯基、戈利科夫......而曼施坦因無疑是最優秀的那個,整場大戲中自帶主角光環。
一場完美的勝利,僅此而已
歷史學家阿蘭·克拉克認為,二戰中很少有比曼施坦因這一仗更加完整和戲劇性的逆襲。德軍修復了前線、消滅了蘇軍先鋒部隊、振奮了士氣。勝利後的曼施坦因欣喜不已,希特勒更是稱之為“戰爭時運的轉折點”。
可惜的是,曼施坦因雖然完成了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卻無法實現更高層面的轉折,哈爾科夫沒能與斯大林格勒、中途島等齊名於史冊,此戰最終成了一場驚豔的煙火表演。
未能實現攻防轉換
具有轉折意義的戰役能改變雙方的攻防角色,例如斯大林格勒戰役後德軍被迫回收,蘇軍開始由守轉攻。而哈爾科夫反擊戰只是局部性的勝利,對南線的態勢也是暫時性改變。這之後,曼施坦因在此戰中那種“我想打誰就打誰”的狀況並沒能再現。
哈爾科夫反擊戰之後,蘇德雙方同時轉入防禦,在庫爾斯克一線進入僵持階段。現在看來,後來的庫爾斯克戰役有可能是德軍逆轉的真正時機,但他們沒能抓住這個最後翻盤的機會,戰場主動權自此完全掌握在蘇軍手中。
未能製造毀滅性殺傷
據統計,軸心國軍隊在斯大林格勒共損失超過100萬人(傷亡及被俘),庫爾斯克戰役德軍傷亡20多萬,損失坦克、裝甲車和自行火炮上千輛,而且全是精華。太平洋戰場上的中途島戰役中,美軍一次幹掉日本4艘主力航母,再加上一大批日軍艦載飛機和富有實戰經驗的飛行員。日本人在中途島後雖然仍然保持着戰略攻勢,但取勝的本錢已經打掉了。
哈爾科夫反擊戰消滅蘇軍10餘萬人,這對當時的德軍就是了不得的成果,卻是蘇聯可以承受的損失。1943年德國的人力資源正走向枯竭,甚至不得不修改了徵兵法,擴大了徵兵年齡。
未能重挫敵軍士氣
哈爾科夫反擊戰雖然提振了德軍士氣,但對蘇軍仍然震懾不足。當時的國際戰局逐漸清晰,斯大林格勒之外,盟軍已經打贏了中途島和阿拉曼戰役,同期進行的瓜達爾卡納爾戰役也已見分曉。在這場綜合國力大比拼中,一場戰役的勝負已經很難左右全局。
1943年的蘇軍也已經不是兩年前基輔會戰時的蘇軍,退到庫爾斯克之後,蘇軍仍然能夠迅速穩定防線,絕不再撤,這是非常關鍵的。對峙幾個月後,雙方用盡全力打了庫爾斯克會戰,蘇軍慘勝。
曼施坦因在哈爾科夫展現了自己才是戰場的主宰,變不可能為可能。但是無論我們今天多麼讚歎名帥的敏鋭、多麼欽佩士兵的英勇,戰爭都不應該是人類解決問題的第一選項。
曼施坦因在戰後寫了《失去的勝利》一書,並沒有太多對戰爭殘酷和失敗命運的反思,更多是惋惜一系列“本不該發生的失誤”,似乎他至此還停留在戰爭機器的侷限性裏,依然相信失敗本可以避免。
歷史誠實地證明,哈爾科夫之戰未能化腐朽為神奇,對第三帝國來説,這僅是一場續命之戰,而非轉折之戰。提到哈爾科夫,人們首先就會想到,那是東線德軍最後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