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自律的三重境界:劉邦臨大財不取,曹操處危難不恨,曾國藩於愚鈍中律己

由 湯生 發佈於 經典

以前我特別討厭自律這個詞,我認為一個人如果很自律,那就意味他失去了自由。

不能隨心所欲,不能無拘無束,不能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不能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早上得早起,晚上得早睡,抽支煙,喝口酒,還得被人嘮叨半天,説這樣不好。

總之什麼都得剋制,不得自由,不能舒心。

但隨着我年齡不斷增大,認知閲歷不斷加深,我忽然發現我錯了,我發現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真正的自由是想不幹什麼就不幹什麼。

比如抽煙,好多人其實並不是真的喜歡抽煙,但是上癮沒辦法,自己不得不抽。所以你看,你被煙癮支配了,你自由嗎?隨心所欲只是本能,而自律才是真正的解脱,真正的自由。

那我們該如何自律呢?我認為自律有三重境界。

1

一重境:劉邦臨大財不取,謂之律物。

古人有四觀:觀人於臨財,觀人於臨難,觀人於忽略,觀人於酒後。

人生在世,有太多自己喜歡的東西,比如錢財,比如美色。這麼多充滿誘惑的物質,以至我們時常被它們迷了雙眼,做出一些出格的行為,然後釀成大錯。後來我們懂了,面對錢財,要剋制住自己的慾望,堅守住自己的本心。

正如漢高祖劉邦,攻破咸陽時面對大秦帝國無數的金銀財寶,竟分文不取,遂終成大業。

秦朝末年,法令苛刻,以至百姓不堪忍受暴政,紛紛起兵造反,當時諸將約定,先入關者為王。

漢元年十月,劉邦領兵率先入關,成為第一個進入咸陽的人。當時秦宮裏,財寶無數,美女如雲。劉邦頃刻間熱血沸騰,意欲佔為己有。

據《史記》記載:“高祖為人,好酒及色。”

所以,當劉邦看到這麼多金銀財寶和美女,而且是唾手可得的時候,內心的慾望瞬間就膨脹了。

當時樊噲見劉邦如此,連忙勸道:“沛公您難道不想要天下了嗎?這些奢華之物,都是秦朝滅亡的原因,沛公您要它有何用?現在我們快走,不要留在宮中!!”結果劉邦無動於衷。

旁邊的張良見事不妙,心知劉邦貪財好色,定然不忍捨棄,於是連忙再勸:“秦因無道,所以沛公您才能來到此處,現在您剛入秦宮,就要貪圖富貴享樂,你這是助紂為虐,毒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你聽樊噲的勸吧,我們趕緊走!!”

於是劉邦,在被兩人一番狂懟後瞬間清醒,最終用理智戰勝了本能,心中戀戀不捨地率領部下,離開了秦王宮,離開了咸陽。然後昭告關內父老,約法三章,廢除秦律,贏得了百姓一致的稱讚和擁戴。

而反觀項羽呢?入咸陽後,屠殺秦民,焚燒秦宮,以至大火連燒三月不滅,然後掠盡寶物而走,導致秦民怨聲載道。

當時有個叫韓生的人勸項羽:“關中阻山帶河,四塞之地,土地肥饒,可以據此成就霸業,何必把財物都帶走呢?”

項羽回答:“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於是項羽,因為內心割捨不掉眼前的財物,導致不得民心,以至後來在楚漢爭霸中,被劉邦兵圍垓下,最終於烏江江畔走投無路而自刎。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容忍恥是男兒;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從此劉邦成為千古一帝,而霸王項羽就此淒涼落幕。所以,一個人成就的高低,就要看他在大財面前,能否剋制住自己內心的慾望,成則為王,敗則為寇。

而這,便是自律的第一重境界:“臨大財不取,謂之律物。”

2

二重境:曹操處危難不恨,謂之律心。

前文講到高祖劉邦臨大財不取,達到了自律的第一重境界,成為千古一帝。但是劉邦並不完美,因為他時常因自己的所做所為被後人詬病。

如諷刺劉邦是地痞流氓出身;如批評劉邦打敗仗逃跑時總丟妻棄子,不仁不義;而最憤懣的莫過於竹林七賢的阮籍,醉酒跑至廣武觀楚漢戰處,喊出“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千古名句。

而正因為劉邦自身存在爭議,所以我認為曹操在自律方面,又比劉邦往前邁了一步,達到了自律的第二重境界:處危難不恨,謂之律心。

曹操一生,輝煌無數,討董卓,滅呂布,定徐州,勝官渡,徵烏丸,立魏國,可謂是一生戎馬,功成名就。但我更喜歡曹操的原因,不是因為他的豐功偉績,而是他海納百川的容人度量,特別是曹操在對待張繡這件事上。

公元197年,曹操至宛城,徵張繡。張繡因不敵曹操,遂舉兵投降。結果把不住門的曹操,看到張繡的嬸嬸貌美如花,頓時慾火上身,強行霸佔。導致張繡顏面掃地,於是又領兵反叛。

那一仗,曹操慘敗。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皆在混亂中戰死。而曹操收拾殘兵回家後,妻子丁夫人還因此生氣直接回孃家,並再也沒有回到曹操身邊,以至成為曹操一生的遺憾。

可即便這樣,在官渡之戰前夕,當張繡再次率眾投降曹操時,曹操依然厚納了張繡。放下殺子之恨,盡釋前嫌,並在日後封賞部下將領時,給予張繡最多。

當時官渡之戰,袁紹兵強馬壯,地廣糧多,以至曹操時刻處於危難之際。而在這個緊要關頭,仇人張繡來投,曹操竟然直接放下恩怨,釋懷仇恨,盡顯自己身為一代明主的氣度。

我想,曹操當時內心不可能不恨,但在大局面前,他終究是理智戰勝了怒火,最後選擇了不恨,所以曹操才成為了曹操。

又如建安七子的陳琳,在官渡之戰為袁紹寫聲討書,洋洋灑灑幾千字,硬是罵遍曹操家族而不帶髒字。最後把曹操氣得,俘虜陳琳後立即質問:“兩軍陣前,你罵我就算了,你罵我家人幹什麼!!”

陳琳回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曹操聽罷,無奈地揮揮手,算了算了,以後你就給我做筆桿子吧。

由此可見,曹操在危難之際,對待曾經攻擊過自己的人,是非常的大度。

正所謂觀人於臨難。因為曹操在危難之際,總是能剋制仇怨,寬宏大量,笑泯恩仇,所以曹操才能在東漢末年,國家危亡之際,扶狂瀾於既倒,不但成就了一番霸業,而且還在文壇上引領了一個時代的風騷。

所以曹操在自律上,比劉邦又往前走了一步,達到了自律的第二重境界:“處危難不恨,謂之律心。”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3

三重境:曾國藩於智拙中勤奮,謂之律己。

中國有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而剩下那半個,便是曾國藩。

曾國藩出身寒門,頭腦愚鈍,且背無靠山,早年的時候經常被人笑話,但他最後經過努力,竟然半步成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堪稱我輩勵志楷模。

那曾國藩依靠的是什麼呢?只有四個字:嚴於律己。

曾國藩本來是出身於一個地主家庭,在當地還算富有,但到曾國藩爺爺曾星岡那一輩,由於家道中落,以至生活僅限維持生計。

如在道光十八年,二十八歲的曾國藩進京趕考,家裏連路費都拿不出,最後還是找親戚借來三千吊錢,才走到京城考中了進士。但曾國藩求學時最大的困擾不是經濟,而是先天愚鈍。

十九歲那年,曾國藩同九歲的弟弟曾國潢到汪覺庵學習,由於國潢聰明伶俐,有問必答,以至那裏的老師非常喜歡國潢。而對沉默寡言的曾國藩,老師卻總是用“還行”二字敷衍評價。

有一次,曾國藩由於背書背不流暢,老師直接氣得破口大罵:“你這個笨貨真是天生一副戮牛屁股的相!你要是有點出息,我就是給你背傘的人!”

還有曾國藩的父親曾竹亭,四十三歲才中舉人,同樣是有些愚笨,但是對曾國藩卻説:“我雖愚鈍,但對你這樣愚鈍的人進行訓告也不會覺得煩。”

由此可見,曾國藩的愚鈍是有目共睹。但是俗話説的好:“天資不夠,勤奮來湊!”而曾國藩最大的優點就是,有着一顆決不服輸的恆心。所以他在學習上不但勤奮,而且還極度自律。

他會每天記日記,會每天對自己的言行進行檢查、反思,會不斷給自己提出更多要求,比如要勤儉、謙對、仁恕、誠信,知命、惜福等,力圖要把自己打造成當世聖賢。

平時遇到讀不懂,背不會的文章,曾國藩經常會反覆背誦至深夜。據説有一次,小偷到曾國藩家裏偷東西,結果曾國藩背書至深夜,以至小偷最後都聽會了,氣急敗壞而去。

終於,在道光二十三年,曾國藩憑藉着自身堅持不懈的努力,厚積薄發,在三月份參加翰詹廷試的考試中,位列二等第一,從此一鳴驚人。

此後幾年,曾國藩平步七遷,高升不斷,後來更是指揮部隊,掃滅了太平天國,興辦了洋務運動,以一己之力,挽大廈於將傾,使得本已奄奄一息的大清王朝又得以苟延殘喘。

後來李鴻章評價道: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威名震九萬里,內安外攘,曠世難逢天下才。

曾國藩以平凡之軀,愚鈍之智,靠着極度刻苦的律己,終於半步成聖,堪堪與孔子,王陽明並列。所以,曾國藩邁入了自律的第三重境界:於智拙中勤奮,謂之律己。

我們都曾夢想過,自己以後要做一個敢愛敢恨,無拘無束的灑脱人。

但隨着年齡的增長,經歷了一番摸爬滾打後,我們最終都被歲月磨平了稜角,失掉了那一股子年少輕狂的書生意氣。

於是,貪財好色的劉邦臨大財不取,成為了千古一帝;性多猜忌的曹操處危難不恨,引領了建安文壇的風騷;而那個天生愚鈍的曾國藩,更是憑藉着自己的極度律己,半步成聖。

所以,生活最好的狀態,就是把自律當做每日的吃飯,雖然我們不會記得自己曾經都吃過什麼,但最後我們都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