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靠打擊孩子自信,讓孩子聽話,這樣的父母遲早要後悔
曾經遇到過學生家長這樣的諮詢:‘自家孩子已經九歲大了,但是自從上了小學之後感覺他做事越來越拖拉,而且催也催不得,越催他越慢,該怎麼去説他?’
一個九歲大的應當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相當強的學習能力,拋開具有一定難度的情況不説,如果做什麼事都變得拖拉的話家長應該從更多的方面去思考原因,而不是一味去催促。
一方面,在做事效率方面家長時候是否起到了反面的榜樣作用;另一方面,本可以做得快的事情做的慢,孩子的是不是對某件事或者家長產生了牴觸情緒進而產生的類似報復性的拖延行為。
在進一步的詢問中,孩子的媽媽這樣回道:“不會吧?孩子爸爸和我做事都挺快的啊,也不知道他上哪學的磨蹭毛病,我和他爸爸上班這麼辛苦,這個孩子一點都不懂事還要我們操心!”
談話到了這裏,我便知道了這位家長問題所在。“類似的話您是否時常對孩子説呢?”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味使用批評式教育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從而導致孩子做事的積極性並且缺乏挑戰自己的勇氣。嚴重的甚至會否定自己,習慣性遲鈍。父母是孩子向世界學習的第一順位目標,可以説是學習的榜樣。試問你的榜樣不斷用言語來批評否定你,你是否會產生一種無論自己怎麼做也得不到榜樣的認可的感覺呢?這是惡性循環的開始。
“怎麼會這樣呢?我這也是為他好啊,我爸媽也是這麼把我罵大啊。”
很顯然這是一個原生家庭教育方式對新生家庭潛移默化影響的典型例子。同時這也是中國式教育的一個典型特徵。是“棍棒底下出孝子”這一思想的錯誤運用。批評式教育是很多中國父母喜歡的教育方法,出於父母的威嚴的樹立和對孩子成長的迫切希望,父母常常會只關注孩子的錯誤並且急於去批評糾正,而忽視了孩子的進步,缺少了相對應的耐心。不只是批評,有的還會跟孩子談條件,拿其他的家的孩子的優點來比較想激發孩子的羞恥心,想讓孩子知恥而後勇。
但是,批評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激發一個的自尊同時也可能摧毀一個人的自尊。孩子身心尚在成長階段,可能並沒有家長想象地那麼堅強。在經常性的打擊下,孩子很可能會產生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心理,從而深陷自卑。這是長期的負面影響。從短期的來説,一次兩次的批評或許會讓孩子進行反省起到激勵作用,但是一旦進入一味批評狀態,孩子本身的自尊心也會對父母的教育產生抗拒逆反的心理,“你們就只會罵我”“既然我這麼沒用還管我幹嘛”這類的消極的想法一旦產生批評就起不到任何的激勵作用了。孩子也會用拖延的態度來對抗父母的批評。
“那我該怎麼辦?我還不能罵他了罵,我可是他媽媽。”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事不過三”,這個三並不是一個量詞,並不是説只能做三次。老祖宗要告訴我們的是,做事應該講究個度。倘若你們喜歡批評式教育,就應該批評孩子的錯誤之時也該去表揚孩子的進步。一個孩子倘若沒有自尊自信心了,批評他刺激他會讓他還會讓他產生羞恥心和前進的動力嗎?回答是否定的,沒有表揚存在,批評還有什麼意義呢。
重要的事情説三遍,要看到孩子進步,要看到孩子的進步,要看到孩子的進步!當孩子做一件事情失敗了,我們首先要看到孩子是否有為克服困難做努力再去評價孩子。孩子做作業很慢,確比昨天快了一些我們也應該先表揚孩子的努力。我們都知道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同樣在孩子成長階段做事的信心與方法遠比結果重要。家長也不用急於自己完全改變,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對於家長也是慢慢學習的過程。“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正面的鼓勵”
“大家也是第一次當家長,也需要多學習與鼓勵”
當然不排除有孩子因為批評而急於證明自己,急於去表現也有孩子並不會因為家長批評產生自卑。但是無論是前者過度自負還是後者淡漠批評的態度都是一種不健康的心態。我們當然都希望自己孩子可以有活力有信心同時可以認真虛心地接受批評,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