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萬國際高中生能否走進教育“內循環”
疫情下,留學計劃面臨變數——
50萬國際高中生能否走進教育“內循環”
光明日報記者 陳鵬
把孩子送進國際高中前,北京家長劉靜的內心“掙扎了兩個月”。
按照最初設想,孩子讀完國際高中後就出國留學。然而,突如其來的疫情成為“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對於是否選擇國際高中,劉靜一直猶豫不決。中考前,孩子説,想讀普通高中,考國內高校,不想出國了。
疫情讓留學計劃遭遇變數。
面對部分出國留學計劃遇阻的學生,9月16日,教育部決定臨時允許部分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擴招,清華、北大、上海交大等知名高校90個項目均在其列。
看到這個消息,劉靜“鬆了口氣”。
儘管,來自國家的政策兜底,讓劉靜壓力減輕。但她始終需要面對這些,“怎麼也繞不過”的問題:課程與國內普通高中不兼容,絕大部分人無法註冊國內高中學籍,很難轉回普高,無法參加高考。
是擱置留學計劃中斷學業,還是硬着頭皮繼續往下走?每個決定背後,不僅僅是對兩種教育模式的考量,還涉及國際高中生面臨的諸多實際問題。
踏上這條路,需要投入更大的勇氣應對“不確定性”
“不再有固定的班級概念,實行‘走班制’。”“沒有紙質課本。”坐在記者面前,郭天利這樣描述他在國際學校的學習生活。
這是北京一所開辦較早的公立學校的國際部,具有相當知名度。
在國際部就讀,讓原本痴迷於數學競賽的郭天利發現,文學課竟然比數學還有趣,“唯一的遺憾是,英語戲劇課的外教還沒能返回中國。”這只是疫情帶來諸多不便之一,而更大的影響,將事關郭天利留學計劃能否順利進行。今年,很多國際高中或公立學校國際部畢業生,在拿到國外大學錄取通知書後,無法前往當地就讀,被迫在家上網課。
“選擇國際高中的人最需要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出國留學?”浙江寧波某國際學校管理者馬智認為,“有的學生是為了增長見識,有的學生只是為了迴避高考,尋找解決替代方案。疫情對後者的影響可能更大。在綜合考量成本、安全和靈活性等各種因素後,一些原本對國際高中抱有興趣的家長,最後還是選擇了普高。”
但是,劉靜屬於前者。她告訴記者,離孩子國際高中畢業還有兩年。她篤信,到時候順利出國留學“應該不成問題”。
記者採訪發現,雖然對於國際高中的態度不一,但是無可爭議的是,一旦決定踏上這條路,需要比以往投入更大的勇氣,以應對“不確定性”。
上半年,託福、SAT考試接連被取消。儘管孩子剛讀高一,但為了刷分,劉靜還是着手為他報考了託福,可一進報考系統,就發現北京、上海等地考點爆滿,她不得不“捨近求遠”,報考12月徐州考點,“還有朋友的孩子為了參加考試,報了蒙古國考點”。
國際高中招生遇冷,部分學校招生斷檔
一家國際教育研發與服務機構發佈的《高中國際項目發展狀況(2019)》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國內已有公辦學校國際部(國際班)、國際化特色民辦中學等校近1000所,在校生總規模約50萬人。
國際高中,一直被中國家長視為另一條“跑道”,需要家庭持續的經濟投入。北京、上海等地國際高中每年收費10萬至20萬元不等,二、三線城市基本不超過10萬元。
該報告稱,北京、上海兩地都有百餘所學校實施高中國際項目,新生人數約佔當地高中招生人數的8%到10%。
疫情突至,國際高中境況如何?記者調查發現,今年各地多所公辦校國際班、民辦學校中外課程項目招生遇冷。部分學校沒有招滿,一批次錄取剩餘空額與去年相比幾乎翻番。
8月初,南京教育招生考試院發佈了普通高中補招信息,多所國際班、民辦高中招生缺額達到181人,部分項目出現斷檔。此外,與2019年相比,部分學校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下降明顯。南外劍橋國際班錄取分數下降8分,錄取排名下降了3052名。
幾乎同時,鄭州外國語學校、鄭州一中、成都七中萬達學校等多所高中國際班啓動補錄。
其實,國際高中招生遇冷不僅僅來自疫情的影響,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在疫情發生之前,出國留學已經增長乏力。
根據美國國際教育協會發布的《2019美國門户開放報告》,2018至2019學年,中國赴美留學人數仍然是第一位,超過37萬人。但僅比上年增長了6000人,是近10年最少的一年,僅有最高峯時的1/7,連續下降了6年。
赴美留學一直被視為留學市場的風向標,也是國際高中生的首選。
曾麗在一所國際學校山東校區擔任高中教學主管。這家國際學校在國內多地開辦分校。“受疫情影響,學生們的出國意願確實有所降低。”她説。
儘管如此,這些國際高中生依然沒有“剎車”停止學業,而開始選擇“轉向”。曾麗向記者展示了一份對校內學生的摸底調查:作為留學目的地,美國的吸引力下降了6.48%。許多學生和家長把留學目的地從美國改為英國等歐洲國家。據調查,在寧波的一些國際學校中,很多家長做出了同樣的選擇。
課程不兼容,轉回普高難度大
疫情是突如其來的,但是,國際高中生的困擾則長期存在。在順利畢業前,因故離開國際高中,還能轉回國內普高嗎?絕大部分的國際高中生沒有這樣的選擇權。原因在於,他們沒有國內高中學籍。
“通過中考進入中外合作辦學高中項目的學生擁有國內高中學籍的,因為這些項目在教育部門有備案。”馬智坦言,“但這種情況涉及學生人數非常少”。
“從政策上講,國際學校頒發的高中文憑被國內認可,國際高中生就可參加高考。”華中師範大學調查評估中心主任胡向東認為,即使沒有國內高中學籍,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也可以考慮從“高中同等學力”的途徑出發,經程序化認定這部分高中生的學力水平,為其確認高考報考資格。
“真正難的是這部分學生學習的內容可能與國內高中有一定差異。”胡向東分析,在現有高考體系中,國際高中生沒有優勢,他們的英語水平可能略高,但這個優勢在高考中體現並不明顯。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國內各類國際學校的課程主要分為三類,分別是IB文憑、AP和A-Level課程——前者是國際文憑組織開發的預科課程,後兩者分別是美國和英國的課程。
“國際課程與國內高中教育存在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國際課程要求多樣,成績只是其中一個環節,志願服務、文書、課外活動等其他考核指標對學生有着具體要求。”馬智所在的寧波某國際學校採用A-Level課程體系。
在馬智看來,“疫情下,國際高中生出國留學受阻,參考A-Level成績,進入國內中外合作辦學大學,應該可以成為一個出路”。
分類消化吸納國際高中生,搞好教育“內循環”
誰來接納疫情影響下不願意出國,或者在留學道路上面臨困境的國際高中生?
9月9日起,寧波諾丁漢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等中外合作辦學的高校接連發布增額錄取招生信息,向持有國外優秀大學錄取通知書的中國籍學生敞開大門,學生畢業後直接獲得海外高校的學位證書。
西交利物浦大學招生簡章稱,此次招生是由於中國學生留學路徑遇阻,為解決這一羣體的實際困難和需求,“在有關部門的指導和安排下”設置。
教育部國際司(港澳台辦)負責人介紹,此次擴大合作辦學招生不納入國家統一招生計劃,不佔用高校原有招生指標,對高校其他各類招生不產生影響。招生工作遵循雙向選擇、擇優錄取、保證質量的原則。
事實上,寧波諾丁漢大學從2004年籌建開始到現在,一直要求擁有中國國籍的學生,必須通過高考進入寧波諾丁漢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副校長沈偉其回覆記者:“希望通過綜合評價體系增額錄取部分國際高中生,分類消化吸納優質生源,以培養多元化的人才。”
“當前,要打通國際高中的‘斷頭路’,需搞好教育‘內循環’。”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常務理事、留學分會副理事長陳志文建議,“目前,我們有必要調整相關政策,對這類辦學模式適當放開,鼓勵更多國外優秀大學到中國辦學。在尊重這類大學舉辦模式的同時,也尊重他們的申請審核制招生模式,方便和國內的國際學校對接,同時,也需要在學歷認證上給予必要的配套調整。”
陳志文提醒,在鼓勵建立這種獨立法人模式的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形成國內國際化教育“內循環”的同時,其錄取制度一定要保持一致。“比如都是申請審核制,但不宜一部分搞申請審核制,一部分按高考分數。”這次,多所高校增加錄取招生,就是鼓勵它們搞單獨的申請審核制,只發外方文憑。陳志文説,在不影響高考公平的基礎上,這一舉措給了一些已經走上國際高中教育道路的學生回頭的機會。
(應受訪者要求,本文部分採用化名)
《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18日 08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