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目的與行為一致,目標與結果統一

由 甫全勝 發佈於 經典

  教育不僅要關注“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更要重視“為誰培養人”。近年來,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了一系列文件,對新時代的教育改革與發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近日,《上海市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正式頒發,對普通高中“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提出了目標和任務。作為高中校長,對於實施規劃,深化育人方式改革,談三點體會與建議。

  全面審視教育目的

  教育涉及千家萬户,是民生,然而,教育不僅關乎個人的命運與發展,更是關乎國家的命運、人類的未來。所以,教育不僅是民生工程,更是國之大計,二三十年之後的國際競爭,其實已經在今天的課堂中發生。因此,在實施教育發展“十四五”過程中,必須進一步釐清教育目的,變革高中育人方式,以正確的教育行為選擇指向符合新時代社會發展價值的教育目的,更好地回應和落實“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等問題。釐清教育目的,可以從本原性、社會性和政治性三個維度進行思考和分析。

  教育的本原性目的,表現為對人的關注,教育是為了使每個人成為更好的自己。學習是人類的天性,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素質。人生下來,就會學習,碰到新奇的、未知的人與事,會不停地追問:“這是什麼?”“那怎麼啦?”“這為什麼?”“那怎麼辦?”……所有這些問題,本質上就是孩子探究未知世界的學習過程。所以,可以説學習先於教育而存在,教育是為了使每個人學得更快、更好,而在社會進化中逐漸產生和形成的。因此,教育目的應該是為了每個人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絕對不應該窄化成為了考試成績,為了考取一所好大學。

  教育的社會性目的,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教育是促使人從自然人向社會人轉變,使每個人具有社會化的適應生存和發展能力;另一方面,因為教育在促進並實現每個人成為更好的自己的過程中,讓社會擁有更多希望與陽光。所以,教育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生命個體的充分發展,更是為了社會價值的最大化,實現社會物質和精神財富的持續增值。

  教育的政治性目的,本質上就是“為誰培養人”問題。我們必須牢記“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將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與接班人,使今天的學生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第二個百年目標的中堅力量。只有堅持這樣的教育目的,才能使學生具有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堅定的政治信念,才能承擔起民族偉大復興和建構人類命運體的歷史使命。

  在中國教育出現嚴重“內卷”化,家長普遍存在教育焦慮的環境下,審視教育目的,追問教育為什麼而出發,有助於人們對教育價值的重新認識與反思,更好地指導教育行為的選擇,使教育行為符合和體現教育目的對人的培養與發展要求。

  教育行為指向目的

  教育目的決定着教育行為選擇,而教育行為必須指向教育目的。根據國家要求,上海市教育“十四五”規劃,將“深化育人方式改革”作為普通高中的重要目標與任務,就是要求高中的教育行為更加明確地指向教育目的,回應在教育目的指引下,“怎樣培養人”的問題。

  規劃指出“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加強學生生涯規劃指導,提高學生自主選擇能力”,體現了對學生主體性、主動性、選擇性的關注,指向了教育的本原性目的。

  規劃提出“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研學旅行等綜合實踐活動”,要求學生走近社會、走進社會,直面社會真實問題,去參與實踐,在體驗感悟中得到學習與發展,反映着教育的社會性目的。

  規劃強調“高質量推進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探索多樣化、創新型人才培養路徑,為不同潛質學生提供更多發展通道和空間”,體現了國家對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不同層次的要求:既要關注學生普遍接受高質量教育,又要重視優秀學生特殊的培養路徑和發展通道,為國家高、精、尖科技領域的領軍人才培養奠定基礎。

  概括地説,上海市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對於教育行為的要求,很好地指向教育目的,符合新時代教育要求,體現了教育目的與行為的一致性。

  教育目標引導結果

  教育目標是目的的具體化表徵,教育結果是行為的直接性效應。在教育過程中,不能混淆目標與結果的概念,更不能顛倒兩者之間的關係,絕對不能將教育結果錯誤地作為教育目標,甚至成為教育目的。將教育結果當成教育目標或教育目的時,教育就會偏離正確的方向,就容易選擇錯誤的教育行為。教育必須在正確目的指引下,確定目標,選擇合乎規律的教育行為,這樣,才能更好促進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達到大家樂見的結果。

  規劃強調“深化高考綜合改革,優化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製度”,開展“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綜合評價”,引導學校“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這要求確立學校發展目標和學生培養目標,並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以此引導教育行為的選擇,促進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同時,規劃中針對“育人方式改革”,要“探索基於情境、問題導向的互動式、啓發式、探究式、體驗式教學,加強課題研究、項目設計、研究性學習等跨學科綜合性教學”,鼓勵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這些育人方式的行為要求,不僅指向了教育目的,指向了促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一育人目標,而且可以有效促進學生能力、素養和思維的培育,導致達成教育目標的結果。

  總之,上海市教育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了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目標、任務和路徑,體現了新時代國家的教育要求,反映了教育本原的價值追求,教育目的與教育行為一致,教育目標與教育結果統一,教育行為要求直接指向教育目的,以及教育目標的落實,令人對高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充滿更多希望和預期。

  文/董君武(上海市市西中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