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孫權,想必大家腦海中會浮現出“碧眼紫髯”四個字。那麼,這位生於浙江富春的東吳大帝,為何會擁有碧綠眼眸、紫色虯髯呢?
由於孫權天賦異相,惹得坊間紛紛對其血統產生了置疑:持異議者認為“碧眼”、“紫髯”絕非漢族外貌特徵,更有甚者臆斷其母是來自歐洲的女海盜。
欲廓清流言真偽,還需從孫氏家族成員生平,東漢三國時期的中西交通史,以及“孫策傳位”等幾個層面加以分析,才能得到一個科學、合理的解釋。
查閲《三國志》,作者陳壽對孫權外貌的描述是“形貌奇偉,骨體不恆”,並未出現“碧眼”、“紫髯”等詞彙。
不過,劉宋史學家裴松之在為《三國志·吳書·吳主傳》作注之際,援引《獻帝春秋》的文字:張遼問吳降人,“向有紫髯將軍,長上短下,便馬騎射,是誰?”降人答曰“是孫會稽(孫權)”。
考《獻帝春秋》作者為袁曄,乃三國時期東吳人士,系孫權同代人,故其敍述尚屬可信,否則裴松之也不會予以引用,“傍摭遺逸”,以補《三國志》的缺略脱漏。這便是孫權“紫髯”的最初出處。
對於“碧眼”的記載,則未見於正史,最初見於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斬于吉,碧眼兒坐領江東》。雖然《三國演義》僅僅是一部小説,但其中有大量內容取材於千百年來民間口耳相傳的“歷史記憶”。
空穴來風,必有其因。孫權“碧眼兒”的稱呼能流傳訖今,至少説明其眼眸絕非百分之百的黑色,更接近“碧色”或“青色”。
那麼,作為東吳大帝的孫權怎麼會出現“碧眼紫髯”的生理特徵呢?在他身上是否真有異族基因呢?讓我們從他的親人入手,看看其父母與兄弟當中,是否存在“碧眼”、“紫髯”。
對於孫權父母的記述,最權威的文獻莫過於《三國志》。按照《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所載:孫權之父孫堅,“字文台,吳郡富春人,蓋孫武之後也”。既然是“武聖”孫武的後人,那孫堅確係漢族無疑,桑梓吳郡富春縣(今浙江杭州富陽區)。
再看孫權之母,乃孫堅的正室吳氏。據《三國志·吳書·妃嬪傳》記載:“孫破虜(孫堅)吳夫人,吳主(孫)權母也。本吳人,徙錢唐”。由此可見,孫權的母親吳氏亦為漢族,且與孫堅同屬吳郡人士,生長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姑蘇區),後搬遷至同郡的錢唐縣(今浙江杭州市),為孫堅“生四男一女”。
既然是一母所生,孫權的長兄孫策、三弟孫翊是否有“碧眼紫髯”的特徵呢?史書對孫翊體貌特徵的記載付之闕如,所幸在《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中保有對孫策容貌的描述:“策為人,美姿顏”。可見,孫策是一位英姿勃發的翩翩少年,並無“碧眼紫髯”。
既然孫堅、吳夫人、孫策身上皆無異於常人之處,孫權的“碧眼紫髯”又是從何而來呢?
針對孫權的獨特外貌,坊間存在一種論點:孫權的生母是來自歐洲的女海盜。理由是孫堅生長在吳郡,濱海臨江,遇到女海盜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從中西交通史的角度分析,實則不然。
到大航海時代(公元十五世紀末葉),葡萄牙航海家巴託羅繆·迪亞士(Bartolomeu Dias)才在非洲南端發現了通向東方的“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
此前,歐洲人前往中國都是經由陸路,或者採取陸路加海路的模式。東漢時期,確實有歐洲人來華的記錄,但都是通過兩漢設在交州的日南郡(今越南中部地區)進入內地。
孫權之母系歐洲女海盜之説,實屬荒誕不羈。即使在普及了”水密隔艙技術“的宋元時期,近海航行仍舊風險頻發:為確保海路航運,元世祖忽必烈在至元十八年(1281年)耗時兩年“以丁狀萬人開神山河(膠萊運河)”,採取海運加河運的聯運模式,以期降低波濤之險。
雖然該項工程耗盡了山東境內的第一大湖“百脈湖”,但仍在礁石、海浪與泥沙的夾擊之下,歸於失敗。綜合以上幾點可知,在遙遠的公元三世紀,歐洲海盜集團揚帆遠航到中國南方,無異於天方夜譚。
至於出現這種説法的原因,據筆者推測是受到《三國志》的影響。在《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開篇,有一段關於“孫堅上岸擊海賊”的記載:“少為縣吏。年十七,與父共載船至錢唐(錢塘),會海賊胡玉等從匏裏上掠取賈人財物,方於岸上分之,行旅皆住,船不敢進。孫堅操刀上岸,指揮眾人擊潰賊寇,“斬得一級以還”。坊間關於孫堅曾與異族女海盜接觸的傳言,概濫觴於斯。
不過,聯繫《孫破虜討逆傳》上下文可知,孫堅這次殺賊之旅,出發地是其任職的富春縣,與事件的發生地錢唐縣同屬吳郡下轄,相去不遠。更重要的是:兩地通過錢塘江水道相連,無需藉助外洋航路即可到達。所以,上文的“海賊”是為“水賊”,不可與後世的“海盜”混為一談。
關於孫權的生母,除了“歐洲女海盜説”之外,還有另一個説法長期流傳:孫堅在外征戰之時,結識了一名異族女子,誕下孫權之後交由吳氏撫養。實際上,這種説法經不起推敲。
《三國志·吳書·妃嬪傳》開篇即已寫明:吳夫人系“吳主權母也……生四男一女”,子女人數與《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基本吻合。筆者為何使用“基本吻合”一詞呢?緣於歷代史學家們對孫權四弟“孫匡”的身世莫衷一是。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認為:孫策、孫權、孫翊和孫匡,均為吳氏所出。對此,西晉史學家虞溥持不同意見,在其所著《江表傳》中寫道:吳魏洞口之戰,“匡(孫匡)為定武中郎將,違範令放火,燒損茅芒……權(孫權)別其族為丁氏,禁固終身”,指明孫匡乃是庶出,其母為孫堅的另一位妻子丁氏(《三國演義》中“吳國太”的原型)。
不過,《志林》的作者虞喜(東吳名臣虞翻之後),以及裴松之則認為孫匡乃是吳夫人所生,丁夫人所出庶子系孫朗。儘管孫匡的身世撲朔迷離,但對於孫權與吳夫人之間的母子關係的,無論是陳壽、虞溥、虞喜還是裴松之,歷代史家均未提出過絲毫置疑,足見其確係吳夫人親生。
除了藉助正史文獻與邏輯推理,“孫策傳位”的決策同樣為考證孫權的血統提供了旁證。
東漢初平三年(192年),破虜將軍孫堅攻打荊州劉表,兵圍襄陽,單騎行峴山,為黃祖手下軍士射殺。
孫堅亡故後,繼承孫氏基業的是其長子——“小霸王”孫策,而孫權、孫翊則作為兄長的左膀右臂,盡心輔佐。豈料,東漢建安五年(200年),孫策亦獨騎外出,被故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設伏重傷,命在旦夕之間。
孫策薨逝前,當着兄弟子侄以及眾將之面,傳位給二弟孫權。當時的江東孫氏,外有強敵環伺,內有南北士族之間的土客矛盾;彼時情景,誠如辛棄疾在《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所言,“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我們不妨試想一下:倘若孫權不是孫堅與正室吳夫人所生的嫡子,而是異族女子所生庶子,孫策又豈會傳位於他?同時,根深蒂固的“夷夏觀”,也使江東的眾多士族不可能認同擁有異族血統的孫權。是故,孫策“以事授權”的傳位決定,本身就説明二人系同父同母的親兄弟。
現代遺傳學認為:人眼顏色由虹膜決定。孫權的雙目呈現碧綠之色,主要與其虹膜色素上皮細胞、虹膜基質中黑色素的含量,以及虹膜基質的細胞密度有關。
考慮到虹膜的顏色由基因決定,故存在變異的可能。換言之,倘若一個人的基因發生突變,其虹膜的顏色亦隨之改變。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孫權的骨肉至親均無“碧眼”,獨他如此。
再看孫權的“紫髯”,則可能體內的鉬、鐵、銅等微量元素含量過高,導致鬍鬚顏色偏紅,歷史上不乏其事。
隋末西京人張仲堅,也擁有一副“赤而捲曲”的美髯。五代杜光庭所著的小説《虯髯客傳》便是以張仲堅為原型創作,將其與李靖、紅拂女並稱為“風塵三俠”。
由是可知,孫權的“碧眼紫髯”是基因突變與鬍鬚內某些微量元素含量過高的結果,並無異族血統。
由於古人對遺傳、變異等近代科學知識缺乏瞭解,將孫仲謀的“碧眼紫髯”視為天賦異稟、帝王異相,反倒在客觀上增強了東吳君臣之間的凝聚力。恰如詩云:“紫髯碧眼號英雄,能使臣僚肯盡忠。二十四年興大業,龍盤虎踞在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