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足鼎立的基礎不是赤壁之戰,而是周瑜病死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奠定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基礎是赤壁之戰。其實是一個大錯特錯的誤解。
因為赤壁之戰後,劉備還沒有可以和曹操、孫權抗衡的實力,只能依靠周瑜給的南郡江南地盤棲身,實際是寄予孫權的籬下。
在拿下荊州的南方四郡以前,劉備又完全沒有取益州的實力,因此不僅一無所有,而且無計可施,其狀況比依附劉表時還差。
劉備無法染指益州時,東吳卻在積極做着取益州的準備。因為取益州是周瑜輔佐孫權與曹操爭霸戰略中的一環,赤壁之戰後,周瑜就在積極準備取益州。而對劉備,周瑜已經做了兩個安排:
1、讓孫權以金錢美女留住劉備,達成事實上對劉備的收編;2、不能讓劉備有地盤,只要不給劉備地盤,劉備就無法成事。
如果周瑜取了益州,就沒有了以後的劉備、孫權和曹操三足鼎立。
可是,天佑劉備,周瑜在準備取益州的途中病死了。
周瑜的繼任者是魯肅,魯肅提倡聯合劉備抵抗曹操。
於是,劉備得以向孫權借了荊州南部的四郡,並有了落腳點。有了落腳點之後的劉備不但得以順勢西進益州,更擋住了東吳孫權的西進益州之路。
如此,開始了劉備、孫權、曹操三分天下的局面。因此,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基礎應該是周瑜病死。
周瑜是要取益州,達成東吳和曹操兩分天下,魯肅卻要聯合劉備共抗曹操,兩人如此不同的戰略觀點,為何周瑜死前要力推魯肅接任呢?
二、以周瑜的能力和氣魄,可以達成和曹操兩分天下的戰略
江東的開拓者和創業者是孫堅和孫策。
周瑜和孫策兩人既是連襟,也是志同道合的創業者,兩人一起從歷陽開始東征西討,完成了囊括吳越的戰略。孫策之後,周瑜繼續開拓,達成了取荊州的目的,他的下一步就是益州。
從周瑜面見孫權所談的戰略看,和諸葛亮《隆中對》如出一轍,也説明了他的可行性:
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
周瑜戰略和諸葛亮《隆中對》戰略唯一的不同,則在於,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劉備佔據益州和荊州,孫權佔據江東吳越,雙方聯合抵抗曹操;而周瑜的戰略則是孫權囊括益州和荊州後,再和曹操決一雌雄。
以周瑜的能力,是可以達到的。可是,周瑜死後,江東沒有人能夠做到。
三、魯肅想輔佐孫權奪取天下,可是孫權卻沒有這個雄心和能力魯肅是有錢人出身。《三國演義》中的魯肅是個手無縛雞之力膽子還不大的文官,這和真實的魯肅相反。
歷史中真實的魯肅,乃是有心建功立業,成就大功的文武全才。魯肅知道天下大亂,於是“學擊劍騎射,招聚少年,給其衣食,往來南山中射獵,陰相部勒,講武習兵。”魯肅和後來聞雞起舞的祖逖相似,乃是具有俠義之氣的好漢。
魯肅和周瑜的交好,是周瑜在袁術手下為官時,路過魯肅家要糧。魯肅慷慨地將家中存糧一半給了周瑜,於是引起了周瑜的興趣。
周瑜遇到魯肅時,正是他和孫策兩人在江東攻城略地,幫助孫策在江東站穩了腳跟之後。周瑜有心廣羅天下英雄,因此有心結交魯肅,魯肅也願意交好周瑜這樣的將門之後。
一番交往之後,魯肅帶着全家人投奔在居巢(今安徽桐城南)的周瑜,
魯肅雖然不是行伍出身,可是卻有戰將的風範,他帶着家中男女300餘人從臨淮南下,一路上是以作戰隊形行軍,“細弱在前,強壯在後。”
因為魯肅很清楚,他這樣一個納税大户突然遷走,當地的州郡是不答應的。
當追兵來到,魯肅在後壓陣,他彎弓對追兵説:“今日天下兵亂,有功弗賞,不追無罰,何為相逼乎?”意思是天下大亂,你們意思一下就行了,之後放一面盾牌在地,“引弓射之,矢皆洞貫。”將盾牌射穿,可見魯肅的力量和功夫。
魯肅對天下大亂的形勢看得很清楚,因此他的理想就是找一個值得輔佐的明君,為此他舉家來投周瑜,實際上也是投孫策。可是不久孫策死了,魯肅就想北上另投明主。
還是周瑜把魯肅留了下來。
周瑜對魯肅很瞭解,因此説話非常直白:“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之後説:“承運代劉氏者,必興於東南,……終構帝基,以協天符。”
周瑜很明確的對魯肅説,孫權是要奪取漢家的江山。
魯肅聽孫權有此理想,正是他希望輔佐的人,就留了下來。而周瑜也將魯肅推薦給了孫權。
在周瑜的穿針引線之下,孫權和魯肅見面了,兩人“合榻對飲”,魯肅談了他的戰略:
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此時的魯肅和周瑜的想法完全一致,即要輔佐孫權奪取天下。
可是接下來孫權的回答改變了魯肅的想法:“今盡力一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孫權的意思還是要輔佐漢室,至於奪取天下,他自己能力達不夠。
這點,孫權在和魯肅交流之前已經説明了他的意見:“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孫權的意思,只想做起齊桓公、晉文公這樣的霸主,而不想做漢高祖這樣的皇帝。
四、魯肅為孫權轉變戰略魯肅在見孫權以前,他的想法和周瑜完全一致,可是見了孫權以後,他的想法就變了。
魯肅是見過孫策的人,他從孫權身上看到了孫權與孫策乃至周瑜的根本區別。
孫策和周瑜是創業者和開拓者,而孫權是守成者,因此孫權之於孫策和周瑜,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氣質。
如果讓守成者做創業者和開拓者的事,只會東施效顰。
於是,魯肅的目的,就是要將孫權推向輔佐漢室的霸主寶座,而非皇帝。
在魯肅面前的漢室有兩個,一個是被曹操挾持的漢獻帝,一個是漢室之胄的劉備劉皇叔。
漢獻帝太遠,可是劉皇叔卻很近。
當曹操大軍進入荊州,江東羣臣惶恐無計,魯肅以為荊州已經為劉備所得,因此向孫權提出聯合劉備抗曹。
孫權面對曹操大軍正發愁,聽魯肅説還有朋友一起抗曹,當然高興,讓魯肅北上去聯合“荊州劉備”。
之所以説“荊州劉備”是因為孫權和魯肅都以為劉備得了荊州,因此是一股可以聯合的強大力量。
可是,魯肅到了夏口才知道荊州已經歸了曹操。豫州牧劉備畢竟是一股力量,此時江東也急需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因此魯肅專門找到劉備,讓劉備留下來聯合抗曹。
結果是劉備留下來了,可是並沒有發揮出多少抗曹的力量。
因為止住曹操腳步的還是周瑜。
以為讓劉備留下來可以增加一股抗曹的力量,是魯肅的誤判。
五、孫權和周瑜的不同氣質決定了兩人的根本不同孫權和周瑜,是守成者和開拓者的兩類完全不同氣質,這種氣質可以通過劉備進行比較。
1、周瑜對劉備是小覷
當劉備來到時,周瑜並不需要劉備參戰,只要劉備看着他破曹操“豫州但觀瑜破之。”當劉備想向魯肅打聽如何破曹時,周瑜告誡劉備“受命不得妄委署”,完全沒有把劉備放在眼裏。
而私下,周瑜又告誡孫權不要給劉備地盤,並以榮華富貴和美女收編劉備。
而劉備在周瑜的氣質面前,是頗有些自卑的,即“深愧異瑜”。
2、孫權對劉備是仰視
對周瑜的告誡,孫權是“不納”。不是孫權不願意採納,而是他無力採納。因為孫權認為以他的能力制約不了劉備,“備難卒制”。
孫權害怕自己單獨面對曹操,因此需要“廣攬英雄”,聯合劉備一起對付曹操。這是孫權和周瑜的根本區別。
孫權的這種氣質,被魯肅看在眼裏。對孫權氣質的量身定製,魯肅成了堅決的聯劉抗曹。
魯肅的轉變,周瑜不知道。即使周瑜知道,卻只能默認魯肅的轉變。因為周瑜之後的江東,確實沒有人能幫助孫權兩分天下。
六、周瑜臨死前推薦魯肅接任,並強調兩分天下的戰略周瑜臨死前向孫權強調了三件事:
1、兩分天下;2、警惕劉備;3、舉薦魯肅
規定巴蜀,次取襄陽……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天下之事,未知終始……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
周瑜始終警惕劉備坐大,壓制劉備。而魯肅則是要扶持劉備達成三分天下。如此矛盾的戰略觀點,周瑜卻認為魯肅是可以延續自己策略的人。
因為周瑜死都不知道魯肅的想法已經轉變。魯肅也沒有告訴周瑜自己想法的轉變,這是魯肅的權略。
七、周瑜死後,魯肅培養劉備,實現三分天下周瑜所料不差,他死後劉備果然向孫權借荊州。
可是周瑜沒有料到的是,魯肅力勸孫權出借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
劉備借了荊州後,以此為跳板就勢取了益州。從此益州與東吳無緣。
而劉備取了益州之後,正式達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魯肅也完成了對劉備的培養,達成了他聯劉抗曹的目的。
之後,魯肅就是為孫權達成齊桓公和晉文公的霸業而和劉備博弈了。魯肅向劉備要還長沙、零陵、桂林三郡,在和關羽的強勢談判後,終於達成了雙方以湘水為界的和平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