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他戰功赫赫,卻因猜忌而終
他出身貧寒,卻因戰功赫赫而官至北宋武將的最高職,樞密使。他面有刺字,善騎射,人稱“面涅將軍”。他作為武將,卻與朝廷中尹洙、韓琦、范仲淹等重臣關係不俗。他就是北宋一代名將狄青,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生前,備受朝廷猜忌,導致最後抑鬱而終;死後,卻受到了禮遇和推崇,追贈中書令,諡號“武襄”。
狄青出身貧寒,16歲時,因其兄與鄉人鬥毆,狄青代兄受過,被“逮罪人京,竄名赤籍”,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西夏李元昊反叛,朝廷下詔選擇衞士到邊疆,任命狄青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在於西夏的作戰中,因為西夏初立,戰士強悍,宋軍前線將士經常被擊敗,產生了畏懼之心。狄青就身先士卒,自任前鋒,士兵們因此也爭先恐後,奮力拼搏。臨敵作戰時,披頭散髮、帶銅面具,出入敵軍中,西夏軍均望風披靡,沒人敢擋。
宋仁宗因狄青多次建立戰功,想要召見他並向他詢問軍國大計,遇上西夏侵犯渭州,便命令他畫出軍事地圖送上來。西夏李元昊稱臣降服後,狄青調任真定路副都總管,歷任侍衞步軍殿前都虞候、眉州防禦使,升步軍副都指揮使、保大安遠二軍節度觀察留後,又升馬步軍副都指揮使。
在平定廣源州蠻儂智高反叛的戰鬥中,更加顯出了他的勇略。當時,之前的宋軍都被儂智高打敗,士氣衰敗。並且在宋仁宗任命狄青為宣徽南院使、宣撫荊湖南北路,負責處理廣南叛亂之事之後,他號令各部聽從他的統一調遣,卻有廣西鈐轄陳曙,殿直袁用等人輕視他的出身,私自出戰導致大擺,他説:“號令不一,是部隊失敗的原因。”早晨集合各將領到堂上,逮捕了陳曙,並召來袁用等三十人,依戰敗逃跑罪,推出軍門斬首。這樣全軍整肅,再也不生輕視之心,號令一統。其後,因為叛軍屢屢打敗宋軍,士氣極高,他又親自指揮大軍,兩翼出擊,大敗敵軍。然後順勢追擊,平定了儂智高之亂。
他還具有全局的眼光,在平定平定廣源州蠻儂智高反叛之前,交趾人請求出兵幫助朝廷討伐儂智高。別人都説可信,還準備給他們軍費。只有狄青反對,並立即上奏説:“交趾國李德政聲稱將率步兵五萬、騎兵一千趕來支援,不是真的。而且借蠻夷來消滅內寇,對我無利。憑一個儂智高就能橫行、蹂躪兩廣,使朝廷無力討伐,如果再向蠻夷借兵,那蠻夷貪得無厭,不仁不義,進而發動戰亂,又怎麼抵禦他們呢?請取消要交趾出兵援助。”意見被採納。叛軍被平定後,人們都佩服他有遠略。
宋仁宗嘉獎他的功績,任命他為樞密使。然而就是因為這個任命,讓執掌朝政的那些文官們憤怒了,嫉妒了。他們不能容忍一名在他們眼中地位低下的武將擔任一直以來都是文人擔任的高位。
早在皇祐四年(1052年)狄青任樞密副使時,御史中丞王舉正就認為,狄青出身行伍而位至執政,“本朝所無,恐四方輕朝廷”。右司諫賈黯上書皇帝,論奏狄青升官有四不可,御史韓贄等人亦皆附和。
狄青為樞密使之時,文官們的這種憤怒和猜忌之心達到了最高點。臣僚百官紛紛進言,不僅始終反對狄青作官者如王舉正竟以罷官威脅,就連原來屢屢稱頌狄青戰功,譽之為良將的龐籍、歐陽修等人也極力反對任命狄青。僅僅就因為他是個武將,不是屬於他們文官這個圈子的!
嘉祐元年(1056年)八月,僅作了4年樞密使的狄青終於被罷官,但因無過,被加宰相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民間稱“從士兵到元帥、從布衣到宰相”,出知陳州,離開了京師。
到陳州之後,朝廷仍不放心,每半個月就遣中使,名曰撫問,實則監視。這時的狄青已被謠言中傷搞得惶惶不安,每次使者到來他都要“驚疑終日”,惟恐再生禍亂,不到半年,發病鬱郁而死。這位年僅49歲,曾馳騁沙場,浴血奮戰,為宋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一代名將,沒有在兵刃飛矢之中倒下,血染疆場,馬革裹屍,卻死在猜忌、排斥的打擊迫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