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東南三督”,並不是一個統稱,它其實特指的是晚清三位封疆大吏:兩廣總督李鴻章、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東南三督的轄區基本囊括了今天的廣東、廣西、湖北、湖南、江蘇、安徽、江西等省份,可謂位高權重,影響力非凡。比如,庚子事變中,三大總督就聯合起來讓不可一世的慈禧太后栽了一個大跟頭,史稱“東南互保”!
在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中,三大總督之間雖然內部矛盾始終存在,但是為了保住東南半壁也都盡棄前嫌,從而避免了中國跟着慈禧一夥兒的錯誤路線陷入更大的混亂。尤為精彩的是,三大總督給大家上了一堂生動的“政治課”,三人的表現用一句話形容,那就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至今觀來,依然能窺探到他們的政治智慧。
當時的情況是,慈禧太后利用民間武裝“義和團”消滅洋人的行動已經徹底失敗,洋人為了報復,英、美、日、俄、法、德、意、奧八國聯軍從天津大沽口登錄,兵鋒直指慈禧所在的北京城。
清朝在京畿地區本來有一個非常精鋭的主戰兵團,即軍機大臣榮祿剛剛編練的武衞新軍,總兵力高達十萬人,武衞軍分為五大部分,分別為:武衞前軍(聶士成所部淮軍武毅軍)、武衞後軍(董福祥所部甘軍)、武衞左軍(宋慶所部毅軍)、武衞右軍(袁世凱所部新建陸軍)、武衞中軍(榮祿兼任)。
不過,庚子一役,榮祿苦心經營的武衞軍基本報廢,只有袁世凱的武衞右軍因為袁世凱調任山東巡撫才得以保存。至此,清廷集中軍權、拱衞京畿的努力宣告失敗,義和團中看不中用,武衞軍傷亡慘重,那麼接下來慈禧太后還能指望誰去抵抗八國聯軍呢?
一籌莫展的慈禧太后把目光望向了南方的漢族督撫大員們,只有讓這些各地督撫起兵勤王才能保護自己,於是慈禧太后向南方督撫們發出聖旨,命令他們即刻率軍北上救援京師!
南方督撫們接到聖旨後,一片寂靜,他們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遠在廣州的兩廣總督李鴻章!在此前的幾十年間,李鴻章可謂是清朝第一重臣,他這一輩子先是“書生典戎行”,繼而“出將入相”,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北洋大臣、直隸總督,史稱他“坐鎮天津,遙控京畿”,權勢炙手可熱!
可惜,甲午一戰讓李鴻章幾十年的成就威名掃地,他成了“國人皆曰可殺”的漢奸、賣國賊,官職也被一擼到底。庚子事變前,人在京師的李鴻章就敏感地察覺到了慈禧一夥兒昏招迭出,勢必會引發中外大規模衝突,屆時也必將危及他自己的身家性命,因此他無比雞賊的抓住機會,讓朝廷下令把他外放到了兩廣總督任上,就此遠離了京師那個是非之地,這毒辣老道的眼光真是讓人不得不服。
現而今,慈禧一夥兒果然惹下了滔天大禍,還讓他帶兵前去京師救援,且不説遠水解不了近渴,如果各地督撫一旦真的跟洋人打起來,那麼勢必會引起更大的混戰,屆時八國聯軍將不僅僅攻打京畿地區,他們將會源源不斷的派兵來華,進而攻佔整個大清!這是李鴻章萬萬不願意看到的,也是各地督撫不願意看到的,他們都是既得利益者,絕不可能為了慈禧的一己之私斷送了自己經營多年的大好河山!
有鑑於此,李鴻章在接到慈禧發來的勤王詔書時,只用了一招兒就把這個難題給解決了,李鴻章拿着詔書向所有人宣佈:“此亂命也,粵不奉詔”!
李鴻章不愧是搞政治的老手,他這個舉動太高明瞭,“亂命”一詞是李鴻章精心選擇的政治術語,意思是他所違抗的“聖旨”,只不過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偽詔”而已,因此他這樣做並不是反叛朝廷!這樣既可以保全自己的領地不受戰火塗炭,同時也表明自己是忠心耿耿,以免遭到時人以及後世的唾罵,這一招兒一舉兩得,實在是高!
有了李鴻章的率先表態,各地督撫紛紛羣起響應,湖廣總督張之洞是個“政壇老狐狸”,他早就盼着李鴻章站出來説這句話了,雖然他自己比李鴻章更迫切的發對打仗,但是他就是不做那個“出頭之鳥”!
這很符合張之洞的為官之道,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這些靠軍功起家的晚清重臣不同,張之洞是個例外,他走的是傳統讀書人的上位之路,從地方幹到中央,再從中央外放為封疆大吏,時間跨度長達四十餘年。張之洞是晚清“請流派”的重要成員,“請流派”官員的特徵是八個大字——評點時弊,彈劾權要!
但是,與“請流派”其他官員不同的是,張之洞始終屹立不倒,而其他的“請流派”官員大都只是曇花一現,比如寶廷因為私生活問題被罷官,張佩綸因為從臨戰脱逃被革職流放,陳寶琛也因為丁憂回家再未獲重用。只有張之洞一路升遷,在官場混得順風順水,不為別的,只因為張之洞始終信奉一條鐵律:慈禧不喜歡的事,堅決不幹!”有人統計過張之洞一年內上奏的三十九封奏摺,沒有一個是針對那個人的,尤其是慈禧寵信的人更是退避三舍,他的奏摺全都是那種“建設性意見”,也就是拋磚引玉,這樣的話有成效自然是“吾皇聖明”,沒有成效的話那就自己的意見不夠成熟,你説這樣的官員哪個統治者會不喜歡?
所以,張之洞才能超越一眾“請流派”官員扶搖直上,他不得罪人,而其他的“請流派”官員最喜歡乾的事兒就是攻擊朝廷大員,張之洞在做人做官這方面可以説是爐火純青!比如戊戌變法時,他也這樣,剛開始支持變法,“戊戌六君子”的楊鋭就是張之洞的心腹,許多維新派官員都是張之洞保薦的。之後,張之洞察覺到風向不對,他立馬撒手不管,關起門來寫自己的《勸學篇》去了!這次,庚子事變,他的處事風格如出一轍。
八國聯軍剛剛進攻時,張之洞不失時機的向慈禧表達自己的忠心耿耿,他上奏説:“臣等隨時聽候朝命,帶兵北上禦敵”;等到了京師不保,慈禧下令各地勤王,而各地督撫紛紛拒不聽命之時,張之洞的態度出現重大轉變!據記載:
\"有云:“臣罪侍東南,不敢奉詔。”南皮(張之洞)奮然擲煙槍而起曰:“這老寡婦(指慈禧太后)要駭她一下!改:臣坐擁東南,死不奉詔!”(則其時大臣私對慈禧有此稱矣)
從張之洞前後的態度就可以看出,絕對的“政壇老狐狸”,不僅永遠把利益放在第一位,還能每次都給自己博得一個好名聲。在這一點上,李鴻章比不上張之洞,因為相比於張之洞,李鴻章要做事兒,做事兒就會捱罵,而張之洞則站在道義的制高點上指點江山,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為後世留下了一個“公忠體國、愛才好客的能臣賢臣形象”!
“東南三督”中兩江總督劉坤一是個被嚴重低估的人物,這位湘軍出身的封疆大陸是個不可不扣的硬漢,他身上有着湖南人那種不屈不撓的倔勁兒!事實上,在各地督撫抵制慈禧的行動中,劉坤一有着至關重要的地位,如果説直隸總督是地位最高的總督,那麼兩江總督就是最富的總督,他掌管着全國的財賦重地。
不僅如此,劉坤一不像李鴻章那樣善用政治智慧,也不像張之洞那樣討人歡心,他的做法簡單粗暴,覺得你做得不對,就懟!甭管這個“你”是皇帝還是太后,一點面子都不留,做事風格就是這麼豪橫。
戊戌變法時,政治上比較保守的劉坤一堅決發對,他不僅大罵康有為、梁啓超是亂臣賊子,還把矛頭直指光緒帝。氣的光緒皇帝火冒三丈,然後把申斥劉坤一的詔書宣示天下,慈禧太后為此心花怒放,稱讚劉坤一為“天下督撫第一”。
乙亥建儲時,劉坤一又把矛頭指向了慈禧太后,他堅決反對慈禧廢黜光緒帝的做法,為此他上了很多道奏摺力保光緒皇帝,也留下了許多的經典名言,比如“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難防”、“若有廢立之事,則兩江士民,必起義憤!”
尤其是這後一句,已經不是簡單的建議了,這幾乎是赤裸裸的威脅慈禧太后。慈禧太后的寵臣榮祿對此看得很明白,他勸諫慈禧太后説,廢帝之舉不可行,否則很容易引發內戰,因為劉坤一代表的不是他自己,他代表的人多勢眾的南方督撫們!
庚子事變爆發之時,劉坤一對時局看得很明白,他對慈禧太后及其黨羽的做法十分反感,當時的江蘇提督楊金龍是“頑固派”重臣剛毅的心腹,剛毅命令他在江蘇轄區內捕殺洋人,江蘇是劉坤一的地盤,他自然不會把戰火引到這兒來。於是,他找到楊金龍,親口告訴他,你要膽敢殺一個洋人,我就殺了你!朝廷因此再次下旨申斥劉坤一,結果劉坤一哈哈大笑,他對着自己的幕僚説:“老夫的這顆腦袋姓劉!”
在劉坤一的嚴令之下,兩江轄區最終也得以保全,也正是有了劉坤一的態度,李鴻章、張之洞才敢跟朝廷硬抗。此後,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這三位封疆大吏聯合起來發起了“東南互保運動”,並且把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浙江巡撫劉樹棠、安徽巡撫王之春、廣東巡撫德壽、陝西巡撫端方、四川總督奎俊全都拉入到了自己的陣營!
東南三督所發起的“東南互保”,意義不僅在於清朝中央對地方統治力量的急劇下降,同時保護了繁華富庶的南方各省免遭戰火,這為後來推翻滿清統治提供了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一次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