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一種成長,叫做“不聽話”
“孩子,聽我的沒錯,這可是爸爸/媽媽的寶貴經驗啊!”
身為父母,你是否也經常這樣和孩子説話呢?
如果孩子“不聽話”,你又是如何處理的呢?
在這篇文章裏,我將和大家一起分享這方面的一些心得體會。
圖自丨Pexels
一、當家長經驗開始失效的時候……
暑假裏,女兒數學和英語輔導班的老師在羣裏組織孩子進行每日打卡。於是,每天早上開始我就會不斷提醒,“閨女,趕緊打卡吧,每天先把打卡完成再做別的事情。”
女兒總是回應我,“嗯,嗯,好的”,可是每天中午我一看,她都沒有完成。看到羣裏其它孩子的打卡記錄,我就一陣心煩意亂,老母雞一般不停催促。幾次三番下來,我很累,女兒也很煩,終於有一天她開始反抗。
“媽媽,我為什麼每天一定要先打卡?”
“先完成必須要做的事情,再安排別的,這樣才有規律和效率。”
“可是我的習慣是先完成數學練習題,然後是讀書、預習,下午再打卡。”
“聽我的沒錯,這是經驗!”
“可那是你的經驗啊,又不是我的。誰説輔導班的打卡就該是最優先級呢?我覺得我自己的安排挺好的!”
爭論以我的失敗告終。後面的幾天我決定不再督促她,每天晚上我去查詢,發現她都很好地完成了打卡。我終於意識到,我的經驗在女兒身上開始失效了。
其實早有端倪。
女兒4歲的時候我們搬了家,在小區裏一個小夥伴都不認識。我以自己的經驗指導她,“你可以去找那個女孩玩,你看她很文靜,應該很好相處;媽媽給你帶上幾個小玩具,你主動分享給大家,他們會喜歡你的。”
女兒點點頭,卻蹲在一邊觀察。幾個小孩圍着滑梯跑着玩,女兒也湊過去跟着跑,人家回頭看她,她就嘻嘻笑着超了過去,快速攀上滑梯,再“嗖”地滑下來,還回頭召喚,“來追我呀!”不到三分鐘,幾個孩子就玩成了一團。
我小小地吃了一驚,哦,原來小孩子還可以這樣打招呼啊,簡單、直接,的確比我的方法好很多。
二、一味向孩子灌輸經驗,會有哪些後果?
家長總喜歡捧着自己的一大堆經驗送到孩子面前,比如學習經驗、交友準則、如何和老師相處等等,希望孩子聽懂、學會、照做,這樣可以少走一些彎路。
然而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孩子的成長也是一個體驗的過程。他們因好奇而開始思考,通過探索而得到答案,他們在與人的接觸中逐漸認識到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從而明白社會規則,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灌輸不能代替孩子的體驗。一味用自己的經驗來幫助孩子,也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以下不良影響:
1.沒有照顧到孩子的體驗感,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小丁跟着父母出去旅遊,在觀看做糖葫蘆時,被滾燙的糖汁燙了手指,起了個水泡。他流着眼淚不斷地跟媽媽説太疼了,難受!而媽媽觀察了一下,覺得這個泡不太嚴重,就説,“你老注意這個泡就會覺得很疼,你把注意力轉移到風景上就沒有那麼疼了,這是媽媽總結的經驗。乖,男孩子要勇敢。”
小丁還是很疼,但是媽媽這麼説,他只好默默地流眼淚。
過了幾天,媽媽健身時拉傷了韌帶,回家疼得齜牙咧嘴。小丁翻了個白眼,“哪有那麼疼啊,你老是想着受傷了就會覺得很疼,你把注意力轉移到工作上就沒有那麼疼了,別一直喊疼啦!媽媽應該做孩子的榜樣。”
看,家長的經驗完全從自己的經歷出發,孩子有多疼,你真的知道嗎?
2.使孩子缺乏主見,成為“永遠長不大的人”
學前班佈置作業讓孩子做小報,有的爸爸媽媽認為孩子太小,哪兒會設計和製作啊?於是幫孩子構思、畫畫,甚至直接用電腦製作。到了上學,綜合小報、讀書心得、統計報告、競選演講稿、義賣方案設計,家長又給出很多建議。“標題應該寫在這裏......這本書的中心思想其實是......競選演講稿應該先感謝老師同學......義賣方案你這個肯定不行,我來幫你做......”
家長們的初衷是好的,這些事情自己有大把的經驗,可以幫到孩子,但結果呢?長此以往,孩子也逐漸習慣了不去思考,沒有主見,遇事就坐等家長的意見。漸漸的,孩子變成一個無法扔掉枴杖獨立行走的人,長大後往往找不到自我。“媽寶男”、“巨嬰”……諸如此類的詞語,可能會成為這些孩子長大後的真實寫照。
3.讓孩子的成長過於順利,無法從挫折中吸取教訓
記得我小時候學過一段時間的畫畫,老師示範畫頭像要求先畫比例構型,再完善細節。我偏不,為什麼要那麼費勁呢?直接從眼睛畫起應該也沒問題吧?看到我那麼自信,老師微微一笑,“那你試試吧!”
於是我花了4節課的時間特別仔細地畫完了眼睛、眉毛、鼻子,左右端詳怪不錯的。可越往下畫越鬱悶,眼睛畫得大了一點點,畫紙大小有限,如果按照之前的比例畫下去,頭髮要頂天了,下巴要出畫了。這下子可搞砸了,畫了一下午,還要從頭再來。
這時老師過來,“現在你知道我為什麼要讓你們先畫比例構型了吧?”
這件事給我的印象太深刻了。假如當時老師説,“聽我的經驗沒錯”,或是給我講了半天的道理而我聽從了,很難保證後來我不犯類似的錯誤。
三、學會放手,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
孩子一天天長大,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心靈不斷地體驗着這個世界。隨着他們對世界認知能力的提高,自我意識也在逐漸加強。
作為家長,應該敏鋭地看到這一點。不要把自己的經驗隨意套用到孩子的身上,也不要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孩子。面對世界他們有自己的感受和觀點,處理問題也充滿了孩子獨特的智慧,家長要學會適當放手。
讓孩子從自己的視角去觀察和體驗,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對世界。家長要做的是為他們創造機會,讓孩子在鍛鍊中成長,逐步形成獨立的人格。
或許是出於這樣的考慮,現在比較前沿的教育理念,都會把培養孩子的“自主性”放在首位。
在口才貓的素質教育口才課堂上,每個孩子都要像專業的演講家一樣,自己設計演講內容,講述自己的故事,發出自己的聲音。
不強求孩子的演講十分完美,但是要求每個孩子都要有自己的情感和觀點傾注其中——以此作為評價孩子表現的重要標尺。希望通過這樣的引導,讓孩子們能夠真正感受到自己的聲音是重要的,自己的情感和觀點是有價值的。作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每個人都有責任和權利發出自己的聲音。
唯有這樣,才能激活孩子們身上的口才潛能,使他們的口才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與此同時,孩子們的獨立人格和自信心也在這個過程中樹立起來了。孩子的口才和人格是同步發展的。
文章最後,給家長朋友們做一個提醒:
適當放手不是“撒手不管”,而是“管之有道”。
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1.給孩子獨立思考和表達的自由,不要過度糾正和干涉
2.提供好的條件,讓孩子多接觸外界
3.適度保護的前提下,讓孩子獨立面對生活中的問題
4.家長加強自身修養,不斷學習
最後一點尤為重要。當家長的人生經驗面對孩子失效,或是孩子有逆反心理時,如果家長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開闊的眼界,可以用更加寬容的方式來對待孩子,用更加科學的方法來引導孩子,相信會更容易取得孩子的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