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比我學習還瘋狂” 優秀的孩子,背後往往有愛學習的父母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很多父母輔導孩子寫作業時,往往是這樣一種畫面:孩子在寫作業,而父母表面上是在監督,其實自己在玩手機。那麼,孩子又怎麼可能會認真學習呢?
家長要明白,你的言行舉止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在抱怨孩子不愛學習、不愛看書之前,父母應該先反思自己愛看書、學習了嗎?
曾看過一期《少年説》,其中有一個孩子抱怨自己的媽媽“太愛學習”,已經38歲的媽媽還在準備考研,每天努力學習。於是這個孩子吐槽道:“我媽學習比我還瘋狂!到底是學習重要還是兒子重要呢?”
媽媽毫不猶豫地回答:“學習和工作當然重要,不過還是兒子最重要!”雖然兒子表面上是對媽媽的“吐槽”,但是言語間遮掩不了為媽媽感到自豪的心情。所以,知道什麼是優秀的媽媽了嗎?這就是!
媽媽的努力孩子看在眼裏,而且也會把媽媽當成榜樣去學習,變成優秀的人。有一位老師點評到:“這個小男孩言談舉止間邏輯清晰,一定也很優秀。”
有些父母會説:“我都一把年紀了,還怎麼學習?”其實年齡並不是問題,因為年齡而放棄學習是在自我設限,事實上,很多人到了晚年還去上老年大學。無論到了什麼年紀,還有餘力想要去學習和充實自己,任何時候都不會晚。
還記得幾個月之前,一則“媽媽陪女兒考研雙雙被錄取”的消息衝上熱搜。
原來在距離考研2個月左右的時候,媽媽看到女兒學習不在狀態,於是在報名截止之前決定和女兒一起考研。這給女兒造成了一種“鯰魚效應”,使女兒原本喪失的鬥志又重新被點燃起來:“如果媽媽考上了,我沒考上豈不是很丟臉!”
於是在不懈的努力之下,這位50歲的媽媽和25歲的女兒最後雙雙考上研究生,被網友稱為“神仙母女”。
一些家長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但換個角度,不妨拿自己比較一下別人家的家長,反思自己的不足,借鑑別人的成功育兒經驗。其實方法殊途同歸,只有父母自己優秀,孩子今後才會有大出息。
俞敏洪也曾分享過自己教導孩子學習的方法:“把電視關了之後,我和妻子分別拿出一本書來看,女兒也跟着一起看書。兒子卻不,他拿着玩具在玩,可是我們都不理他,他自己玩着玩着就悶了,最後還是放下玩具,跟我們一起看書。”
可見孩子不愛學習,可能是因為父母沒有給他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如果家裏書香氛圍濃厚,孩子就會在潛移默化之中愛上學習。
01設置一個讀書角
沒有書房的家庭,父母可以在家裏設置一個讀書角,並且規定一個合適的親子閲讀時間。可以是在週六的晚上,儘量不要被其他事情干擾。這時候父母和孩子都要放下手機、遠離網絡,要知道在紙上閲讀比電子閲讀更容易專心,有利於培養孩子的閲讀興趣和良好的閲讀習慣。
02讓孩子當小老師
把知識學得透徹的一個方法就是“去教別人”。讓孩子作為“小老師”去教父母的時候,他才能發現自己沒掌握清楚的方面,可能會被“學生”問得啞口無言。為了避免這種尷尬,所以自己要把知識學得全面且透徹。這種方法使孩子學習知識更牢固,思維邏輯變得更清晰。
03運用“鳥籠效應”
在卡爾森生日的時候,詹姆斯送給他一個豪華的鳥籠,卡爾森欣然收下:“我就只當它是一個漂亮的工藝品!”然而,每次有客人來做客,看到這個鳥籠都會詢問卡爾森:“你養的鳥不在了嗎?”
但是大家似乎都不相信,只當卡爾森是因為傷心不肯提起。被問煩了之後,卡爾森終於還是買了一隻鳥來養。
如何將“鳥籠效應”運用到家庭之中呢?
如果孩子平日裏不愛讀書,父母就在家裏顯眼的位置放幾本書。有客人來的時候,就會問孩子:“這些是什麼書?”“書裏講的什麼內容?”孩子會因為答不上來而難為情。被問多了之後,在這種心理壓力的促使之下,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拿起書來看,不用父母強迫或者催促。
有人説:“孩子優不優秀,拼的不是家境、不是名校,而是拼父母。”這裏的“拼父母”指的不是父母的社會地位或者經濟能力,而是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這條道路上,有遠見的父母,要把自己當作孩子的引路人,做孩子學習的榜樣。
今日話題:你認為父母優秀和孩子優秀之間有關聯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