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四個關鍵詞看“雙減”落地後教育行業“新徵程”

由 費玉榮 發佈於 經典


今年以來,教育領域不斷推出新政,近日,《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正式落地,給校外培訓機構和校內教育都帶來了重大變革。
整個K12(學前教育至高中教育)教育行業都在積極尋找轉型之路,在教學內容和商業模式的改變下,雖然是個艱難的過程,但也充滿了新的機會,這讓教育行業的下一步走向備受關注。

“雙減”

“雙減”指的是校內減負與校外減負,更全面地明確了社會各羣體的教育責任。其中以下幾個要點備受關注:
從教培機構准入門檻上加強管理。從嚴審批,各地不再審批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
從資本介入方面嚴格控制。“雙減”要求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嚴禁資本化運作;外資不得通過兼併收購、受託經營等方式控股或參股學科類培訓機構。
從教育培訓服務行為上明確管理。要求建立培訓內容備案與監督制度,嚴禁超標超前培訓,嚴禁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從事學科類培訓,嚴禁提供境外教育課程。
從培訓時間上作出精確控制。明確校外培訓機構不得佔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培訓;線上培訓每課時不得超過30分鐘,課程間隔不少於10分鐘,培訓結束時間不晚於21點。
在學齡前兒童的校外培訓上加強審批。“雙減”明確不得開展面向學齡前兒童的線上培訓,嚴禁以學前班、幼小銜接班、思維訓練班等形式開展線下學科類培訓。
從課後服務方面,“雙減”指出可以通過課後服務時間指導學生認真完成作業,同時拓展學習空間,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
對教師和相關人員的激勵措施方面,“雙減”指出通過統籌核定編制,配足配齊教師,使學校師資得到充足保障。推行教師“彈性上下班”制,加強對參與課後服務教師和人員的激勵。
對此,教育行業的部分專家作出了一些解讀。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表示,這一政策的落地意味着,如果機構的主營就是學科類培訓,那麼上市機構就可能面臨退市。如果一家機構也有非學科類業務,那就需要剝離掉相關學科類業務,要麼退市要麼轉型,所以説對上市機構來講影響是巨大的。
“雙減”雖然短期內會讓一些教培機構受到較大影響,但是從長遠來看,有利於教培行業進入良性的發展循環。而校外減負和校內公共教育供給的加強,對於下一步推進各學校、地區的均衡發展也頗有助益。

轉型

轉型是目前各大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必須要面臨的問題,職業教育、素質教育和托育成為了不少機構的“救命稻草”。
7月28日,猿輔導宣佈開啓素質教育課程,並上線了“南瓜科學”,試水科學課程,採用“AI互動學習+動手實踐探究”的學習方式,旨在助力培養青少年的科學素質。
同樣轉型素質教育的還有掌門教育、豆神教育以及瑞思教育、易貝樂、學大教育、卓越教育等。
而好未來旗下成人業務板塊“輕舟”將考研、語培、留學等多項業務整合在一起。高途公司也表示,高途將關注成人教育。字節旗下的學浪平台也推出面向成年人的職業教育課程。
其實,“雙減”為教培行業帶來了危機,客觀上説也帶來了機遇。將教培行業按照領域細分,不難發現,市場需求仍然存在。
以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為例,素質教育近幾年發展得卓有成效,它包含了應試輔導之外的很多教育需求,如口才、自然、通識、體育等等,這都在不斷滿足80、90後家長對孩子能力、素養和思維方面的教育需求。應該看到,教育消費的不斷升級也帶來了應試輔導意外的更多教育需求,並隨着年輕父母教育理念的迭代持續增長,這成為了教培行業轉型的一大風口。
而職業教育無疑是更大的市場。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體系還不完全成熟,與社會企業的銜接度也不夠高,導致很多職業教育的認可程度受到影響。但一方面職業教育已經不僅僅侷限於以往的技工類行業,現在開始拓展到互聯網、金融甚至新媒體等多個領域,這都是新的機會紅利;另一方面,國家不斷推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同等地位,打通技術技能人才上升、就業的壁壘,也為教培行業的轉型提供了機遇,如就業實習、職後專業技能學習、定向培訓等都成為“雙減”後的市場機會。
此外,也有不少地區對教培行業的現狀提出了引導和幫扶計劃。例如北京海淀區的“雙減”工作實施方案中就提出,針對培訓機構面臨的實際困難,採取“一企一策一專班”工作模式,支持引導培訓機構業務轉型,探索通過購買服務方式,補充校內課後服務、暑期託管服務等。
這種教培行業與學校的結合,對不少教育機構和學校來説,都是新的辦學模式,這不僅僅是“雙減”落地後巨大的市場需求,還是教培行業應當擔負起的社會責任。這種組團發展、集羣發展的交流平台,長期發展會達到校內教學與教培行業新發展的雙贏局面,成為教育行業的“新徵途”。

用意

談到對當前教育行業的現狀,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顧明遠認為,校外教育培訓實際上增加了學生的負擔,不僅衝擊了學校教育的秩序,也擴大了教育的不公平。
近幾年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負擔重的情況較為突出,而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關係到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關鍵問題,是貫徹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問題。此前僅從校內一手抓的減負措施或許仍然不夠全面。
對此,“雙減”政策的出台正切中“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主要矛盾點。
可以説,“雙減”政策,減的是學生的作業和校外培訓負擔,而更重要的是落實“雙減”需要撿起什麼。
對於學生羣體來説,它從根源上致力於學生身心健康和未來的發展,通過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撿起未成年人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撿起學生更加健康多元的成長機會;對於學校來説,“雙減”的落地可以撿起更加多元的育人隊伍和更加開放的教育環境,讓教育培訓機構成為學校教育的補充力量。
可見,這場“減負”力圖通過對整治校外教培行業與改善校內教育環境兩手抓的方式優化當前的教育生態,其本質用意指向教育均衡,讓教育迴歸公益性。

迴歸

8月17日,北京市教委、人力社保局等單位共同舉行《北京市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措施》新聞發佈會。會上對校內教育體系及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個性化的課後服務培訓、針對性作業;素質類和學科延伸類課後活動;加強引入社會優質資源和優質師資參與課後服務;發揮好少年宮、青少年活動中心之類的校外場所作用等。
這些都是針對課後服務水平提升作出的改變。這種在教育質量上做加法的多機構合作拓展模式,可以從教育資源上讓孩子“吃飽”“吃好”。
此外,此次北京的“雙減”新聞發佈會還提出,在課後三點半的豐富時間段內,除了素質教育的課程,還會有課堂的延伸輔導,部分初中還會開設晚自習。而更值得關注的是,北京的“雙減”措施中還提到,新學期將推進優秀教師跨校、跨學區的流動,將優質教育服務輻射得更廣。
這本質上是對地區內教育資源的整合,在一定的範圍內統籌義務教育資源,促進學校之間的幫扶,對於平衡區域間的優質教育資源,真正實現教學力量的共享可以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
以北京市的“雙減”措施為切口,可以看到,“雙減”政策的落地為校內教育的多樣化探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學習“還給”學校,是讓教育迴歸合理軌道的第一步。從教師羣體的師資壓力以及區域間的資源分配入手,方能真正提升義務教育階段的“育人”屬性,強化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