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何釋放4200萬工程師的“人才紅利”

如何釋放4200萬工程師的“人才紅利”

中國擁有4200多萬人的工程科技人才隊伍,這是中國開創未來最寶貴的資源。

3月19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工程院和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在北京共同舉辦2021年世界工程日中國慶祝活動暨中國工程師聯合體成立儀式,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教育部副部長、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主任田學軍,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龔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工程教育中心主任吳啓迪等專家圍繞“工程服務健康和可持續的世界”進行研討,希望通過搭建國際工程界的交流平台,充分釋放4200多萬工程科技人才的“紅利”,促進中國和世界的可持續發展。

深化國際合作 共同應對疫情挑戰

全球現在面臨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戰,深化國際合作、應對共同挑戰成為專家的共識。

萬鋼説,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疫情之中沒有國家可以獨善其身。還有能源危機、氣候變化、生態退化、國家間發展不均衡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共同挑戰,沒有國家可以獨自應對,期待即將成立的中國工程師聯合體能夠搭建更多線上線下平台,國內和國際的合作平台,促進全球工程科技技術人才交流合作,共同維護全球產業鏈、創新鏈的安全穩定,讓工程成果惠及更多國家和人民,為疫情之後世界經濟復甦與可持續發展匯聚動力。

“我們呼籲世界各國工程組織加強交流合作,攜手應對挑戰,為疫情後世界經濟復甦凝聚工程界的力量,為建設一個更加包容、公平、可持續的美好未來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萬鋼説。

“新冠肺炎疫情凸顯了各國利益休慼相關、命運緊密相連。當今國際社會比歷史上任何時期更加需要摒棄單邊主義和科技脱鈎,倡導開放包容、團結協作。”李曉紅也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給人民健康和世界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嚴峻的考驗。我國的抗疫實踐證明,工程科技在應對人類健康危機、實現經濟社會快速復原發展方面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世界疫情的形勢依然嚴峻,全球可持續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工程科技應該大有可為。

“全球工程科技界應進一步深化信任、凝聚共識,同舟共濟、互鑑共享,攜手迎接挑戰,提出跨學科、跨地區、跨文化的解決方案,為全球構建強大的公共衞生體系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李曉紅説,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需要加強緊密的國際科技合作,應對共同挑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工程教育中心主任吳啓迪認為,當前全球很多國家和地區仍然面臨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戰,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面臨着艱鉅的任務。在新冠肺炎疫情這樣重大的全球危機面前,工程科技界責無旁貸,唯有藉助共同體的優勢,共同努力、共同行動,不斷加強國際合作,凝聚全球工程科技人員的智慧與力量,才能尋求戰勝危機的方法,才能讓工程繼續造福人類,真正實現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創新工程教育機制 培育未來人才

“工程師具有嚴謹周密的思維方式、腳踏實地的實幹精神、突破常規的創新思想。這些優秀的素質,讓工程師成為人類文明的有力傳承者,讓工程人才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礎性支撐。”萬鋼表示,發展科學技術是人類應對全球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中國工程科技界要和各國工程組織協同聯合,促進科學、技術與工程建設的相互融合,創新工程教育機制,培育新時代工程科技人才。

李曉紅認為,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了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這是世界各國解決發展問題的共同行動計劃。這些目標幾乎全部與工程科技直接相關,也迫切需要工程科技界積極作為,主動求變,推動全球工程實踐和工程創新,大力提倡助力和諧社會建設的工程倫理建設,進一步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培養具有人文精神和社會關懷素養的青年工程師隊伍。

“我們將繼續堅持開放、包容、合作、共贏,更加重視培養工程人才,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融入工程能力培養中,激勵更多人才投身到工程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實踐中。”田學軍表示,人才培養是工程領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基礎,中國舉辦着世界最大規模的工科教育,近年來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與中國工程院等三家單位聯合出版《關於加快建設發展新工科,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從教育思想、發展觀念、質量標準、技術方法、育人模式等方面全面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全國絕大多數工科專業啓動新工科建設,呈現出新的發展面貌。比如,2018年發起成立由全球60所知名工科大學和一批領先型企業組成的新工科教育國際聯盟,共同探索世界工程教育新範式,圍繞“一帶一路”建設需求,搭建“一帶一路”工科高校、工程教育國際合作網絡,以國際工程教育華盛頓協議組織為平台,參與工程教育質量標準制定,積極推進註冊工程師國際互認,中國新工科建設已從理念走向行動,從國內走向國際。

吳啓迪表示,各國需要積極培養更多面向未來的工程人才。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來臨之際,隨着新興科技的發展,工程各個領域已經發生了變革,需要更多的年輕人積極投身工程事業,為工程師隊伍培養未來的優秀人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工程教育中心將繼續努力,為全世界工程科技界同行一起,共同推動工程教育在世界範圍的全面均衡發展,尤其是推動發展中國家的工程教育發展,為全球可持續發展事業貢獻力量。

(本報北京3月19日電 本報記者 詹媛 袁于飛)

來源: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78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如何釋放4200萬工程師的“人才紅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