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在安祿山死後,為何又用6年才平定?
(説歷史的女人——第758期)
一提起安史之亂,我們就會想到兩個人物。即便你把教科書上講的安史之亂全忘完,你也不會忘記這兩個人。一個當然是安祿山,這個挑起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還有一個就是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的第一功臣。一個是點火者,一個是滅火着。他們兩人本應該做為對手,長期並存下去的,可是事實上並非如此。放火的安祿山早早就死了,在長達8年之久的這場戰亂中,安祿山其實只存在了1年多一點,也就是13個月便上西天了,但安祿山死後,為何安史之亂又過了6年多後才平定?難道是擔任平叛第一人的郭子儀水平不行?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一、狡猾而強大的安祿山
先説安祿山。這人很可怕。既然安史之亂是安祿山挑起的,説明這人有足夠強的實力。的確,他不是一個普通的放火者,他確實有奪取唐朝江山的實力。安祿山幾乎具有一個梟雄所有的特徵。首先是這人聰明的很,史載他通曉6種語言,僅憑這一點就可以秒殺古今歷史上許多智囊人物;他還做過一種叫牙郎的職業,相當於經紀人的角色,這種職業特能鍛鍊人,因為他要為做買賣的雙方協議物價什麼的,一樁生意能不能做成,經紀人的作用非常大。他要促成一筆買賣,就必須要精確算計,衡量各方面的得失,所以安祿山是非常懂得交易的。事實上,在他看來,人生就是一場交易。不,這句話是葛朗台説的,安祿山更牛,他認為天下就是一場交易。
安祿山為了成就這筆巨大的交易,為了得到唐朝的江山,是經過長期的周翔的謀劃的。此人老奸巨猾,偽裝成一副忠厚的樣子,取得唐朝朝廷和唐玄宗的信任,然後翻臉不認人,背後捅刀。他究竟有多會偽裝,舉個例子。本來楊國忠是唐玄宗跟前的紅人,安祿山的偽裝能讓唐玄宗不信楊國忠,而信任他。楊國忠這人雖奸,但他也不是個白痴,他很早就看出安祿山有反心。所以他就多次提醒唐玄宗安祿山會造反。唐玄宗疑惑之下,想試探一下安祿山,就把他召進京城。但安祿山到華清宮拜見唐玄宗時卻來了個惡人先告狀,他竟哭着説:“我是外族人,不識漢字,皇上越級提拔我,以致楊國忠嫉妒我,想害我。”會六種語言的老安竟然説他不識漢字!這人可真是裝到家了。
安祿山通過偽裝和奉承得到皇帝的信任,一身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大權在握。他期初在范陽郡城北曾築起一座雄武城,表面上看來是防禦侵略的,實際上是儲藏兵器、糧食的,打算以後起兵造反用的。做為一個梟雄,安祿山把聰明、機智、狡猾、狠毒、武力等各種手段都玩到了極致。所以説他絕對是安史之亂中第一厲害的人物,沒有他,就不存在安史之亂這個名詞。但問題是,安史之亂剛開始一年,他就被兒子殺死了,那麼為何這場戰亂又持續了6年多?是平叛的軍隊不行嗎?大名鼎鼎的郭子儀,難道他並不像傳説的那麼厲害,而是水平不夠高?接下來看看這個問題。
二、一關失三將,唐朝的平叛失去先機
一盤棋的輸贏往往決定於它的開局,如果開局開得好,就可能一帆風順;否則,就可能陷入被動。當時朝廷平叛安史之亂就陷入了開局的巨大失誤之中,就是一關失三將。什麼意思?這個關指的是潼關。潼關做為關中的門户,其位置非常重要。當初漢朝的劉邦以長安為都城,是經過慎重考慮過的,最重要在於長安易守難攻,而潼關正是為長安的防守而存在。所以後來的朝代多以長安為都城,包括南北朝時期的一些小朝代都看中了這一點,隋唐也就理所當然把長安當做國都了。
安祿山起兵之初,首先對準的是東都洛陽,不僅是因為洛陽離安祿山的地盤近,還因為它好進攻,沒有長安那麼多的屏障和防禦體系。所以他三下五除二就拿下了洛陽。然後劍指長安。而這時,唐朝朝廷需要做的僅僅是守住潼關就可以了。事實上,朝廷第一輪派出的平叛將領們都是這樣想的。比如高仙芝和封常清。他們由於倉促應戰,帶了臨時湊的一羣烏合之眾來抵擋安祿山的精鋭,結果被叛軍打得一敗塗地,被迫退守潼關。在當時的情況下,據守潼關這一招絕對是高招。但唐玄宗卻聽信宦官邊令誠的讒言斬殺了高仙芝和封常清,自毀長城。
最滑稽的就在這裏。潼關本來是唐朝的一個穩固的屏障,就像一個守護神一樣的存在,唐朝不但沒有利用好這個守護神,反而因為潼關而斬掉了兩個戰功赫赫、非常有戰鬥經驗的名將。這還沒完。斬了兩個還不夠,還有第三個。第三個更有名,就是哥舒翰。哥舒翰曾經是戰神級別的人物,是那種善於打硬仗,在戰場上不要命的主。他曾經屢次在對吐蕃人的戰鬥中立下奇功,比如公元749年的石堡城一戰,他率軍硬是拿下了唐朝多年來一直沒有收復的石堡城,震懾吐蕃許多年。也讓大詩人李白極為歎服,稱他比古代的戰神白起和衞青還厲害。哥舒翰的勇猛是連安祿山都忌憚的。所以唐玄宗才派哥舒翰去抵禦安祿山。
但當時哥舒翰因為長期縱情聲色落了一身病,卧牀不起了,按理説不能出征。可唐玄宗着急,在楊國忠的鼓動下硬是讓他帶病出徵。這也行,主帥也不一定非要衝鋒陷陣,只要指揮得當就可以了。事實上哥舒翰的指揮謀劃還是不錯的,他跟高仙芝、封常清一樣選擇了堅守。安祿山照樣沒轍。可此時唐玄宗再次做出了一個弱智的選擇,他在楊國忠的慫恿下命哥舒翰主動進攻安祿山。這樣哥舒翰無奈之下,大哭了一場,放棄了潼關的優勢,到靈寶跟安祿山力拼,結果中埋伏而全軍覆沒。哥舒翰狼狽逃回潼關,被部下綁到安祿山跟前請降。結果被安祿山囚禁,隨後被叛軍殺掉。
這樣唐朝因一個潼關而失去三大名將和數十萬大軍,在平定安史之亂開局就陷入巨大的被動之中。那麼當時其他地方如何應對安史之亂?當時的郭子儀在幹嗎?
三:郭子儀在安史之亂初期的戰績
毋庸置疑,郭子儀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名將,他也是正兒八經的科班出身的將軍。他早年參加武舉,以“異等”的成績被朝廷錄用,一直是很受朝廷信任和器重的將才和帥才。
在安史之亂剛爆發,郭子儀就開始了平叛之路,755年十一月,郭子儀因喪母在家裏守孝,朝廷將之“奪情”啓用,也是強行派他出兵抵禦叛軍的。只不過他沒有參與洛陽以及長安附近的戰鬥,而是被充朔方節度副大使,率朔方軍跟叛軍作戰。就是説剛開始,郭子儀的戰事並不在唐朝核心區。因為當時安祿山造反已經蓄謀已久,他一發兵就是全方位的,並非一點爆破;除他外,還有史思明等,幾乎同時向唐朝開火,氣勢洶洶,史無前例。高仙芝、封常青、哥舒翰等是在關中、中原核心地區,郭子儀等則是在外圍,唐朝也是在全面反攻。
郭子儀不愧一代名將,因為他遠離朝廷,相對有較強的自由度,指揮戰鬥也就比較從容,不像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一再受朝廷掣肘。他很快就收到奇效,先是收復靜邊軍(今山西右玉縣),斬殺叛將周萬頃;又在河曲擊敗叛將高秀巖,收復雲中(今山西大同)、馬邑(今山西朔縣),開通東陘關(在今山西代縣東南)等,似乎前程一片大好。
幾乎與此同時,另一位名將李光弼也大發神威,他自太原東進攻打常山,並克之;郭子儀率軍出井陘關,與李光弼一同擊破史思明數萬軍隊,平定藁城;又南攻趙郡(今河北趙縣),再度勝利。總之在郭子儀的努力下,唐軍在中原的外圍救火,如果這樣下去,安史之亂也不會亂8年。
四、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的艱難歷程。
郭子儀在山西、河北以鋭不可當之勢,橫掃叛軍。他在河北的行唐、沙河等地又接連打敗史思明叛軍,大大震動安祿山,於是安祿山只得派兵支援史思明。但郭子儀在李光弼等將領的協助下繼續高奏凱歌,他們在嘉山大破敵軍,斬敵4萬人,逼迫史思明逃往博陵。河北各地在郭子儀大軍的激勵下,紛紛起來抵抗叛軍,黃河以北形勢一片大好。郭子儀遂決定一鼓作氣,北征范陽,直搗安祿山老巢。如果按這種打法,平定安史之亂似乎指日可待。然而此時,局勢發生了變化。
就在郭子儀在黃河以北屢奏凱歌之時,中原戰事陷入泥坑。前線傳來消息,哥舒翰兵敗潼關。長安危在旦夕。緊接着叛軍攻陷長安,唐玄宗棄城而逃,入蜀避難。太子李亨在寧夏靈武登基,朝廷政權重新洗牌。唐肅宗李亨下詔令軍隊班師。於是郭子儀與李光弼率軍隊五萬趕赴朔方,直搗黃龍的計劃化為泡影。
不過唐肅宗李亨相比他爹李隆基還是清醒的,郭子儀和李光弼在他的支持下仍有不少出彩的發揮,比如平定河曲之戰,斬獲頗豐。
這時,傳來了一個好消息,757年正月,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弒殺,唐朝平叛前景一片光明。因為叛軍一旦羣龍無首,會陷入混亂。事實上,之後的安史叛軍確實是一片大亂,他們也是各自為戰,互相打殺,如果朝廷抓好機會,也會迅速結束戰亂。
就在安祿山被殺不久,爆發了有名的睢陽之戰,唐河南節度副使張巡等率軍民堅守睢陽(今河南商丘南),同叛軍頑強地戰鬥了10個月之久,成功地牽制了叛軍的10多萬兵力,使郭子儀得以從容地收復長安。之後,唐軍劍指洛陽。殺死安祿山在洛陽稱帝的安慶緒一看不妙,被迫放棄洛陽,逃往鄴城。郭子儀又乘機收復洛陽。至此叛軍吞併天下的企圖基本破滅。
之後就是聲勢浩大的鄴城大戰,唐軍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朝廷又發昏招,使此戰失敗,導致叛亂繼續發酵。本來鄴城大戰,如果讓郭子儀全權指揮的話,有可能一舉拿下叛軍,結束安史之亂。此戰唐朝動用了20萬大軍,號稱60萬,大有一舉殲滅叛軍之勢。可此戰朝廷簡直是太犯昏了。
首先,出戰時間不夠及時,唐肅宗待安慶緒逃至鄴城一年後才下令出兵,原因是肅宗忙於迎太上皇李隆基回長安,把軍中大事耽誤了。這還不算,此戰唐軍派了郭子儀、李嗣業、李光弼等九大節度使共同出擊,可謂氣勢空前,但卻不設元帥,郭子儀是以天下兵馬副元帥的身份統戰。元帥前加一副字,基本沒事了,結果造成羣龍無首的局面。這還不説,唐軍不設元帥也就罷了,讓副元帥頂上去也行,但朝廷卻派了一個不懂用兵打仗的宦官魚朝恩來當監軍,讓他來管副元帥和各個節度使。這簡直自毀長城。原因是朝廷對各節度使的猜忌心理,恐怕他們權力太大再度反唐。
事實上,當時叛軍兩大首領安慶緒和史思明之間有很大矛盾,唐軍若能同仇敵愾完全可以擊敗他們。結果讓魚朝恩這個白痴把事情給搞砸了。
先是唐朝各路大軍圍攻鄴城,安慶緒死守,並派人向史思明求援。史思明率13萬大軍來救,但他由於跟小安有矛盾,所以並不太想急於救援安慶緒,而是小戰一下,奪取魏州後採取觀望態度。這時是唐軍的大好時機。759年正月,李光弼建議分兵進逼魏州,對史思明軍來個各個擊破。如果這樣,先幹掉史思明,則安慶緒不戰自敗。但宦官魚朝恩卻拒不採用李光弼建議。結果唐軍圍鄴城四月不下,大敵當前,史思明為了大局,放下跟安慶緒之間的恩仇,開始出兵向唐軍逼進,並截斷唐軍糧運,贏得先機。
759年三月初六,號稱60萬之眾的唐軍在李光弼等各節度使的統領下,在安陽河之北的相州,同史思明親領的5萬精兵大戰,雙方均傷亡甚重,不分勝負。關鍵時刻,郭子儀率軍而來,唐軍的勝利砝碼頓時加重。但此時,歷史跟唐軍開了個玩笑。郭子儀軍剛到達,未及列陣,便狂風驟起,天昏地暗,各路軍馬盡皆驚慌失措,紛紛退軍。結果唐軍一退便不可收拾,自相踐踏,死傷慘重。郭子儀只得退保洛陽,其餘各節度使也退兵本鎮。至此,最好的一次解決叛軍的機會被浪費掉了。此戰以唐軍的大潰而告終,並且此戰還有一個重大損失是,在收復長安和洛陽戰鬥中立下赫赫戰功的名將李嗣業的陣亡。
相州之戰後,一直妒忌郭子儀的魚朝恩,趁機把失敗的責任推到郭子儀身上,結果唐肅宗將郭子儀召還京師,並剝奪了他的兵權。當然此後郭子儀又重新獲得了兵權,但此一時彼一時也,錯過了最好的機會,平叛將會繼續拖延下去。後來唐肅宗駕崩,年輕有為的唐代宗繼位,郭子儀又有了出彩的發揮。不過又有宦官程元振等出來搞事情,郭子儀曾再次被奪去兵權。
最後還是叛軍大起內訌,曾經殺死老爹安祿山的安慶緒被史思明殺死,而史思明又被其子史朝義殺死,叛軍一盤散沙的情況下,郭子儀才抓住機會同僕固懷恩等名將把安史叛軍最終解決掉。
所以就整個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來看,儘管安祿山死了,叛軍的勢力還很強大;不過羣龍無首,唐朝完全可以抓住機會速戰速決;但是由於朝廷的屢出昏招,尤其是鄴城大戰的慘敗,造成平叛過程的一再延長。所以並不是郭子儀水平不行,恰恰相反,是因為他太行了,引起朝廷的猜忌,沒有完全放權,而是讓不懂用兵的宦官瞎指揮,才導致唐軍在戰場上的失利,錯過平叛的大好時機,使安史之亂無限期延長。安史之亂最終儘管被平了,也使唐朝元氣大傷,從此嚴重地走向了下坡路。(文/一米暖陽)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郭子儀傳》《資治通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