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做題家”跌入了沉迷學霸人設的陷阱
本文轉自【中國青年報】;
最近,“小鎮做題家”這個新詞引發青年羣體的共鳴,詞源來自豆瓣網的一個聚集5萬多名成員的小組。該小組在簡介中稱,組羣的主要功能是給“985”“211”大學的“失敗學子”來“分享失敗故事”,從而達到“自救”的目的。
所謂“失敗學子”,被形象地稱為“小鎮做題家”,指的是出身村鎮的寒門弟子。他們在中學階段依附於“題海戰術”,迫於師長的壓力與管教取得優異學習成績,從而脱離小鎮考入一流名校。但在步入大學後,有人感嘆錯過時代紅利,有人學業荒廢,哀嘆前途迷茫。掙不脱小鎮的束縛,進不去城市的圍牆,成為他們心態失衡的主要原因。
在一篇題為《小鎮做題家:一個211高校學生的命運陷阱》的自媒體文章中,主人公趙韋正是這樣一名典型的小鎮青年。進入“考試工廠”式高中的他,從學渣到學霸,生生把自己變成一台“做題機器”,終於“鯉魚跳龍門”升入“211”高校。此後,他卻把窮看成人生的原罪,把格格不入的邊緣感,完全歸咎原生家庭,甚至陷入抑鬱,與父母斷絕關係。
雖然文章表述主觀色彩偏重,卻也讓很多出身小鎮的青年產生強烈的代入感,紛紛在文章下留言稱,“內容過於真實,引起不適”“看完淚目”“感同身受”……不少人發出這樣的感慨:“出身小城,埋頭苦讀,擅長應試,缺乏一定視野和資源的青年學子,這説的不就是我嗎?”
故事主人公趙韋的結局,顯得不太美好。“小鎮做題家”的人生高光時刻,真的只停留在高考放榜的那一刻,此後的生活就是一個接一個滑鐵盧嗎?
不容否認,城鄉之間、不同地區之間的教育差異真實存在。但是,比起60後、70後的父輩,90後農村學子獲得教育和升學的機會已經大為改善。小升初、初升高、高中升入大學的入學率都有大幅提升。單純從掌握書本知識的角度來看,依靠直播網課等方式,城鄉教育的差距正逐漸縮小,教育的鴻溝正一點點被填平。
現階段而言,部分青年羣體之所以集體陷入一種錯覺,似乎教育不再是出路,出身決定論、讀書無用論改頭換面捲土重來,讓他們陷入人生的無力感和迷茫失落,更重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的差別,也就是所謂視野和社會資源的區別。
與“小鎮做題家”為生計奔波的父母相比,城市家庭的父母確實有更多的財力和精力兼顧孩子興趣的培養。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主持的《中國教育追蹤調查(CEPS)》2013-2014學年基線數據,為孩子報音樂興趣班的城市家庭佔到18.05%,農村僅6.14%。65.55%的農村學生沒有參加過任何興趣班或課外輔導班,而非農學生未參加的比例只有34.64%。
中國教育追蹤調查(CEPS)的數據還顯示,作為重要文化資本測量指標的“與父母一起參觀博物館、動物園、科技館”,農業户中有54.42%的家庭從未做過,而非農户口中的該比例只有26.39%。
在高考結束升入大學後,這部分教育短板對出身小鎮的農村學子而言,就成了某種程度上的不足。
不過,只會怨天尤人、吐槽社會,將人生遭遇的挫折全部歸咎於出身,就能改變人生嗎?
還記得我的大學時代,同寢室的姑娘出身於江西最貧苦的農村,入學時城市孩子的行李佔據了寢室大部分空間,她只有一小包衣物。當城裏孩子拿着筆記本電腦與網友聊得不亦樂乎的時候,她連台式機都沒摸過……那還是2000年前後,不過,這並不妨礙她憑藉自身的努力,很快融入集體生活,通過刻苦鑽研率先通過計算機二級。
其實,“小鎮做題家”的迷茫,恰恰從側面反映了優質教育的意義。他們沒有沿襲父輩設定的生活,通過高考改變了人生軌跡,擁有了選擇的權利,有機會經歷不一樣的人生。只不過,一次高考分數的勝利,並不足以為人生鋪設坦途,這就像父輩費盡心機積累的財富,對子孫而言,也可能是禍不是福一樣。
人生註定要經歷磨鍊和沉澱。對小鎮青年來説,與其沉迷過去的學霸光環,不如把握機會,學會直面更真實更復雜的人生,利用更全面的教育環境實現人生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