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日本人藏在炮樓中,久攻不下,老農民路過説:這還不簡單

由 頻長志 發佈於 經典

自甲午戰爭後,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便踏進了祖國的大好山河。

自那以後,日本人開始不斷製造挑釁事件,伺機而動,以求以“正當理由”入侵中國。

1931年,無恥的侵略者終於找到了他們認為合適的時機,發動了“九一八事變”,開始了新一輪的侵華戰爭。

中國人民長達十四年的磨難和血淚,從這一刻開始了。


一、全民族抵抗日本侵華戰爭

提到這段歷史,我們都不會陌生。

那是一段讓中華大地屍橫遍野,骨肉分離,生靈塗炭的歷史;同時,那也是一段中華兒女勠力同心抵抗外來侵略,敢叫日月換新天,將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展現的淋漓盡致的歷史。

日本侵華戰爭打響後,國內掀起了空前的反日浪潮,工人、農民、學生、知識分子、資產階級、以及無數的志士仁人紛紛起來反抗。

國內停止了一切內爭,一致武裝反日,欲救人民於水火,扶國家之將傾。

彼時的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狂妄自大,曾不知天高地厚的揚言三個月滅亡中國,將中國完全變為其殖民地。

事實上這個判斷大錯特錯,他們忽略了中國人民頑強的意志和高度的民族凝聚力,正是這種團結撐起了民族脊樑,打破了法西斯滅亡中國的幻想。

中國人民奮起反抗,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相輔相成,連婦女、手無寸鐵的老人和孩子也都紛紛上陣,鬥智鬥勇,剷除漢奸和侵略者,日本人節節敗退,戰線拉的越來越長,抗日戰爭逐漸白熱化


二、日本無條件投降

1939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節點,也是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重要轉折點

同年九月,德國對波蘭發動侵略,歐洲反法西斯戰爭拉開帷幕。與此同時,日本和美國的矛盾日益尖鋭,美國廢除與日的通商條約,使日本失去了很大一部分武器裝備和戰略物資來源。

隨後在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再後來,世界上反法西斯的同盟者正式聯合起來,共同抵抗外來侵略。

此後的日本在中國戰場上一籌莫展,又在歐洲戰場上頻頻受挫。最終使得日本形成“前怕狼,後怕虎”之勢,最終於1945年,在歷經了德國投降、美國投放原子彈、蘇聯出兵東北等一系列事件後,這羣喪心病狂的暴徒們被迫放下了武器,宣佈無條件投降。

中國人民一雪前恥,抵禦了壓迫和欺凌,在經歷了生死涅槃後,煥然新生,終於在近代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但在這片戰火紛飛的土地上,仍有不少日本部隊殘餘。

這些日本士兵自幼被軍國主義薰陶,早已喪心病狂。他們不相信他們誓死效忠的天皇早已簽署投降書,在國際上宣佈無條件繳械投降


日本帝國主義早已分崩離析,而這羣“掩耳盜鈴”侵略者仍然做着無謂的鬥爭,負隅頑抗,企圖捲土重來。

三、易守難攻的炮樓

殘餘的日本侵略者們躲在戰爭時建成的炮樓內,這種炮樓起初的建築目的正是限制抗日武裝

炮樓,顧名思義,是凸出地面的碉堡,高大且堅固,通常有三層,在炮樓上可以實現瞭望和射擊。炮樓的四周還有圍牆,圍牆上有射擊工事和鐵絲網,外圍還有壕溝。

這裏是日本侵略者的生活駐紮區和重要作戰區,雖然炮樓內駐軍可能寥寥無幾,但由於其易守難攻,使戰士們進退兩難。


如果放到歐洲戰場,在英、美、蘇等一眾工業強國面前,這種炮樓的防禦功能真的不值一提。但在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的中國,在內憂外患的社會大背景下,我國的工業基礎十分薄弱,重工業得不到發展,我們的戰士們手上根本沒有足以摧毀炮樓的先進武器。

敵強我弱,敵明我暗,我戰士們處於“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境地。在這樣兵力、武器裝備懸殊的情況下,我們的戰士們究竟是怎樣攻佔炮樓,摧毀日軍殘餘勢力的呢?

聽聞民間傳聞有言,正在此時戰士們無計可施、一籌莫展之際,有這樣一位老農出現,他為戰士們出謀劃策,直言想俘獲這羣“鬼子”有一個很簡單的辦法,他提出一個“民間秘方”——如果不能“甕中捉鱉”,那便“引蛇出洞”。


他組織戰士們搬運雜草和一些動物的荒屍,以草作為底料與屍體一同點燃。由於屍體腐爛燃燒後的氣味很是難聞,順着風向將這種臭味偏向炮樓,敵人自然而然會“自投羅網”。

起初戰士們都覺得這是無稽之談,但由於沒有更好的辦法,決定“死馬當活馬醫”,屍體的氣味隨風偏向空氣流動性差的的炮樓,“只進不出”,竟然真的逼得敵軍紛紛“出逃”。

就這樣,多虧了老農的“土方法”,戰士們才能不費一兵一卒成功俘獲殘餘的敵軍,推動了戰爭的最終環節勝利的來臨

而這位老農,在幫助戰士們克敵後默默離開了現場,沒有留下姓名

幸而這個與他相關的小故事,通過口口相傳在一代又一代人之間流傳,讓我們在戰爭勝利75年後的今天仍得以品讀

馬克思主義哲學有言:“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同時,人民羣眾也始終是社會上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中國長城、埃及金字塔、現今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無一不是通過人民羣眾的勞動而成的。聽罷本文的故事,更加讓我們讚歎和佩服:人民羣眾的智慧是無限的,生活處處有哲學啊!


結尾

大國泱泱,大潮滂滂。唐太宗李世民曾提到:以人為鏡,才能做一個通透的人;以史為鑑,才能讓國家長盛不衰。

誠然,歷史就像是一面鏡子,作為後人的我們應該以史為鑑

在緬懷先烈的同時,我們更應該意識到,和平、美滿的生活來之不易,飲水難忘挖井人,每一寸山河都是用革命烈士的鮮血換回的,每一抔熱土都熔鑄着仁人志士的忠魂。

銘記歷史,勿忘國恥不是為了讓我們記住仇恨和報復,而是為了讓那段曾讓我們摧心剖肝的歷史,不再重演


曾經的中國,落後、貧窮、封建迷信…我們曾有過被動挨打,任人宰割的過去,我們曾被歧視,被侮辱,被嘲是“病夫”。但如今,我們不光站起來了,而且還日益走向富強,自由和民主深入人心。這頭曾昏昏欲睡的雄獅已然甦醒,終將要以鋭不可當之勢崛起,再次屹立於世界舞台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