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吐血總結,“七分鐘快速閲讀法”,告別高考語文閲讀障礙

由 嶽洪秀 發佈於 經典

在考場上做現代文閲讀,同學們往往是上來先花兩分鐘快速瀏覽一下文本內容,然後開始做題。每一道題都根據題乾的要求再回文本中去尋找答案,順便就又把文本瀏覽了好幾遍。也有的同學是先看看這幾道主觀題在問什麼,然後再瀏覽文本,一邊看一邊挑跟題幹相關的字眼,順便找找答案。

大家對上述過程非常熟悉吧?那你有沒有計算過這幾遍瀏覽文本一共花了多長時間呢?以及後面的幾道主觀題正確率如何呢?那麼有沒有更高效快捷、正確率更高的做法呢?

考場閲讀的困惑

中學生在考場上做現代文閲讀題時,通常會有以下三種困惑:

第一種,讀不懂文本,抓不住閲讀文本的重點,也就是讀完文章卻不知所云。文章沒讀懂,題自然就只能蒙着做了。

第二種,文本好像讀懂了,但是卻做不對考題。實際上就是沒有讀懂考題在考查什麼能力。讀完題乾的要求,就一次次地回讀文本,在各個段落中來回湊答案。可一對照參考答案,基本上就是答非所問。

第三種,文章讀懂了,題目需要答什麼也知道,也就是老師講的答題“套路”掌握得很好。可問題是,最後概括出來的答案卻沒得多少分。好像答案的要點也都想到了,但是組織出來的語言就是不得分。

相應的閲讀障礙

第一種困惑——讀不懂文本內容,實際上是因為自己的文化積澱、生活積澱不夠。這在之前的系列文章《精讀的功夫在“詩外”》裏詳細講過。

第二種困惑——並不知道考題到底在考什麼,只是根據字面意思來回答,這實際上是因為你根本就沒有認真思考文本本身的邏輯,沒有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所以在答題的時候也根本不是在回答那個根本問題。

第三種閲讀障礙是語文課堂上訓練的時候,你的參與度不夠,導致自身信息提取和概括的能力不夠。這在系列文章《會聽講才會做現代文閲讀題》中講過。

如何才能真正讀懂文本?

01

拿到一篇現代文閲讀,首先要讀明白這篇文章的寫作對象是什麼,有什麼特徵,作者對它的情感是什麼。比如,《故鄉的瓦》,首先要知道文中故鄉的瓦有什麼特徵,承載了什麼樣的文化內涵,還要讀明白作者情感。有時候作者情感會經歷會一個變化過程,要準確提取標誌情感變化的詞語。如果能把故鄉的瓦這個寫作對象的特徵,和作者的情感都準確地把握住了,這些信息都找到了,這就是讀懂文章的第一步。

02

其次,讀完整篇文章以後,腦子裏應該有一個清晰的篇章結構思路框架,相當於做了一遍分層概括層意,可以只是簡單地用幾個詞寫在文本旁邊。

03

總結出文章的主旨,即:對象特徵和作者的情感態度。

04

能夠敏感地意識到行文中的一些寫作手法,比如,讀到某個段落時,能馬上意識到這段是對比,或者是插敍;看到獨句成段的句子,一下子就能意識到是過渡句。相當於在讀文本的過程中,對文本的行文順序進行了一下分析。

按照上述四條要求讀懂了文本,就一定是能做對文章後面的閲讀題。

讀懂文本就一定能做對題?

因為任何能夠被挑做選文的文章都是有內在邏輯的,這個內在邏輯是客觀存在的。

有人認為,“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哪裏有什麼內在邏輯呀。不是這樣的!那種個性化的理解僅限於在作者之外,對文學作品理解的再補充。一部好的作品能夠流傳千古,橫向地在各個民族之間流傳,它和大家想問題的思維邏輯一定是一致的,否則就打動不了人。而現代文閲讀題基本就是按照這種行文邏輯出的。

儘管有時連作家本人都會説,寫作時自己根本就沒想那麼多。但是客觀上,這篇文章是存在鋪墊、照應等清晰的脈絡的。這有點像畫畫:即便畫家本人沒有經過學院式的透視、比例、色彩搭配等訓練,像梵高、高更那樣只憑直覺畫畫,但他創作出來的作品肯定是符合美的客觀規律的,否則看畫的人不會感覺舒服的。就像人看到紅色會興奮,覺得眼前一亮;看到淡淡的湖藍色會覺得心裏非常平靜,不需要專門提前給大腦做這樣的情緒對應規定。寫作也是一樣,即便作者沒有主觀、主動地設計人物的性格走向、人物之間的關係、伏筆、照應等,但他寫出來的情節也一定是符合人的認知期待和規律的。因為認知是由大腦的決定的,而認知科學又是自然科學,這是生理性的,所以不會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總之,所有的好文章,都是符合陳述的邏輯的。

大多數人在閲讀時對文章內在的陳述邏輯都沒有注意過,只有專業的語文老師才按照這樣的思路去閲讀。所以一般有經驗的語文教師,在讀現代文閲讀文本的時候,對文章的敏感點是非常一致的,也就是説在確認文章的出題點的時候也基本是一致的。不需要看文本後面出了什麼題,在從前往後閲讀文本的過程中,就已經想好了哪裏可以考對比襯托的手法,哪裏可以考次要人物對主要人物的補充烘托……那些中高考的出題老師也是這麼讀的。之所以老師們對出題點的敏感度是一致的,就是因為文本本身存在內在的規律。一個好的語文老師,大都能夠做到一邊讀文本,一邊猜到出題點有哪些,同時也不太需要看答案,就能夠知道每道題具體是在問主旨結構,還是在問分層概括層意,以及應該怎麼作答了。

真正的好學生到高三的時候,用《讀者》上面的千字文,自己讀完後從文章中找出題點,自己當出題老師,出幾道現代文閲讀題,考查篇章結構、文章主旨、人物形象、藝術手法等等,出得也非常規範。這就是因為在之前的語文訓練中,學生對文本的敏感度訓練出來了,所以才能夠一看文本就知道要在哪裏出題,那自然在做題時就能夠輕鬆地答對了。

根據文本的這種特徵,還有同學們在考場閲讀中的困惑,我們開始在閲讀教學中嘗試一種“七分鐘快速閲讀法”的教法。

七分鐘快速閲讀法

這個最早是從2009年開始讓學生嘗試的一種做現代文閲讀的方法。網上有很多類似“現代文閲讀八法”、“現代文閲讀十法”這樣的方法總結,但實際情況是,孩子們在考場上是想不起來這些方法的。所以我們希望能夠總結一種簡單的方法,針對任何文章,都可以用這種簡單的方法,完成幾個步驟,學生就能快速地明白文本內容。

這個方法實際上就只做三件事:

第一步,讀文本,劃重點詞;

第二步,劃分文章層次,概括層意;

第三步,總結文章主旨。

用這樣一個固定的流程,實現快速提取信息、整合信息、形成概念判斷,宏觀把握漢語思維的一般表達規律。

這雖然是一種考試的方法,但我們需要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培養和落實,等到考試的時候才能運用。這個方法在2018年被北京市立項為教育科研課題。

為什麼是7分鐘?

因為這個方法最終是要在考場上應用的,所以我們以高考現代文閲讀文本(2000字左右)為測試文本來確定學生到底需要多長時間。按照新課標對於學生的閲讀速度要求:高三優秀畢業生精讀的閲讀速度為500字/分鐘。那麼我們選取中等水平學生的閲讀速度,大概是5分鐘左右讀完,這樣就是5分鐘讀文章、劃重點詞句,然後劃分層次、概括文章主旨分別需要1分鐘,加起來就是7分鐘。

也就是説,在考場上應該用7分鐘完成第一次閲讀,同時,也就只讀這一次。單就速度而言,這7分鐘看起來是比較慢的,因為很多孩子瀏覽一篇文本大概只需要2分多鐘,但問題是,這2分多鐘的閲讀,在孩子腦中並沒有形成什麼痕跡,後續做題時又需要多次回讀,這樣前後加在一起,就會浪費很多時間。所以學生特別需要通過減少回讀次數來縮減閲讀時間,從而整體提高現代文閲讀的做題速度。

這個“七分鐘快速閲讀法”就是隻需要讀一次文章,不用再多次閲讀全文。那麼在讀這一遍的時候,學生一定要比自己平時的閲讀速度慢,最好能夠拿着筆一點一點指着讀。

跨文體、年級的方法

這個方法能夠跨文體:初中的記敍文、説明文、議論文、散文,高中的記事懷人散文、時評、雜文、小説等等各種文體,都可以用這一個方法。這樣學生在考場上就不必分心去想不同的文體要選用什麼方法了。

這個方法每個年級都可以用:各個年級的現代文閲讀題難度差異,主要是由面對的文本難度不同造成的。同樣是考查學生的信息提取能力,給高三學生的文本,信息就會比較隱蔽,給小學生的文本,信息就非常明顯。但高三學生和小學生的認知水平也不同,所以年級並不是障礙。

具體怎麼操作?

首先,逐字逐句細讀文本,劃重點詞句(絕大多數都是半句話,甚至是一兩個短語),找到文章寫作的對象(標題)、對象的特徵,還有作者的情感,這些在閲讀過程中都要通過劃重點詞句找出來;

第二,劃分層次,概括層義,簡單寫出文章層次;

最後,簡單用幾個詞概括一下文章主旨。

請看對例文《大運河——流淌千年的鄉愁》和《半山園情思》的處理:

等到做文章後面的閲讀題時,我們就會發現,不同的題其實對應的就是之前這些不同的步驟,而答案基本也就是之前劃的那些重點詞句:

比如《半山園情思》後的主觀題第20題——“結合全文,分析文章中寫謝公墩和明城牆的用意是什麼”。這道題8分,其實考的就是之前總結的篇章結構和作者情感。

如果我們在平時做現代文閲讀題的時候,也按照這樣的方法、步驟去閲讀,形成條件反射式的習慣,考場上就會做得又快又好了。

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複製或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