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阿敏身為清初四大貝勒之一,為何會被皇太極囚禁至死!

由 喜東付 發佈於 經典

阿敏身為清初四大貝勒之一,為何會被皇太極囚禁至死!

阿敏是努爾哈赤胞弟舒爾哈齊的次子,在舒爾哈齊被努爾哈赤處死後,阿敏得到了代善和皇太極的求情,因此沒有被殺死。不過,舒爾哈齊之死給阿敏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傷害,努爾哈赤殺了他的父親,阿敏心中自然有難以釋懷的恨意,但他知道自己的伯父努爾哈赤實力雄厚,他根本沒有機會報仇,因此他不敢顯露自己內心身處最真實的想法,他只能拼命立功,以此得到努爾哈赤的重用。


阿敏雖然對努爾哈赤心懷怨恨,但他卻敢怒不敢言,他表現得極為恭順,並在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之戰中屢立戰功,隨後,他從“台吉”升為“貝勒”,當時只有極少數屢立戰功的努爾哈赤子侄才能獲得貝勒頭銜,根據年齡大小排序,阿敏的地位還在莽古爾泰和皇太極之前,他被稱為“二貝勒”,代善是“大貝勒”。

在萬曆四十三年,努爾哈赤設立八旗,阿敏統帥鑲藍旗,他的弟弟濟爾哈朗和齋桑古也在鑲藍旗,同時阿敏也是唯一一個能夠和努爾哈赤的兒子一樣享有統領一旗之兵的貝勒,這説明努爾哈赤對阿敏極為重視,同時也代表着阿敏在後金的地位極高。

阿敏作為旗主貝勒,擁有極大的權力,鑲藍旗內部的一干人等全部都要聽他的號令,即便是宗親貝勒也不例外。在這裏列舉一件事例,可以從中看出阿敏的權力有多大!阿敏生性多疑,他曾懷疑他的弟弟齋桑古想要圖謀不軌,因此經常剋扣齋桑古的俸祿,齋桑古不敢反抗,也不敢向努爾哈赤告狀,他請求代善和皇太極替他出面調解,但代善和皇太極在政治上與阿敏處於相同的地位,他們沒有權力干涉鑲藍旗內部的事情,如果他們告訴努爾哈赤,就有誹謗阿敏的嫌疑,肯定會遭到阿敏的怨恨。因此,他們也不敢將齋桑古的情況告訴努爾哈赤。

之後,齋桑古和代善的兒子碩託前往自己的牧羣地,沒想到有人説他們打算一起逃到明朝,努爾哈赤知道後立刻發兵將他們兩人關押在家中,阿敏趁機向努爾哈赤上報,他請求親自殺死他的弟弟齋桑古,努爾哈赤知道阿敏與齋桑古不和,因此沒有同意,並將齋桑古和碩託從輕發落。

在這件事中,阿敏為人刻薄寡恩的一面顯露無疑,他不僅苛待自己的兄弟齋桑古,而且在齋桑古事發之後,不但沒有替弟弟求情,反而想要親手斬殺他的弟弟弟齋桑古,不得不説,阿敏此人十分絕情,正是因為阿敏殘忍無情的性格讓他與其他宗親貝勒的關係十分疏遠,最終影響了他日後的命運。


晚年的努爾哈赤對曾經幽禁舒爾哈齊,殺死長子褚英之事心懷愧疚,他不希望在自己死後,還會出現骨肉相殘的情況,因此在天命六年,努爾哈赤召集諸貝勒,其中包括代善、皇太極、阿敏等人,然後設立祭壇,對天起誓:

吾子孫中縱有不善者,天可滅之,勿令刑傷以開殺戮之端。如有殘忍之人,不待天誅,興操戈之念,天地豈不知之?若如此,亦當奪其算。昆弟中若有作亂者,明知之而不加害,俱懷禮儀之心,以化導其愚頑。似此者,天地佑之,俾子孫百世延長。

但此時的後金還是一個新生的國家政權,努爾哈赤還沒有制定合適的繼承製度,因此後金內部的權力鬥爭一直不斷。在天命五年,努爾哈赤的小福晉告發代善和努爾哈赤的大妃有曖昧關係,努爾哈赤十分憤怒,但他並沒有處罰代善,只是開始疏遠代善,代善也因此失去了繼承後金政權的資格。

此時的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等貝勒為繼承汗位的明爭暗鬥,努爾哈赤對此事極為反感,因此他決定暫時不指定繼承人,並在天命七年制定了“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制度”,阿敏作為四大貝勒之一,自然也是八和碩貝勒之一。

此時的阿敏具有參與及管理國家軍政大事的權力,而且努爾哈赤指定的《汗諭》規定,此後的汗位繼承人由八和碩貝勒共同商議選出,而且新任大汗在地位上與和碩貝勒平起平坐,新任大汗在處理國家事務時,必須執行“八王共議國政”制度,新任大汗的權力受到其他貝勒的制約。如果新任大汗不願意接受其他人的勸諫,或者他的行為過於荒唐,這時候其他和碩貝勒可以廢除原來的大汗,重新推舉一位大汗。

這就意味着阿敏在努爾哈赤死後有機會繼承汗位,但阿敏不是努爾哈赤的直系後裔,他沒有能力與努爾哈赤的子孫爭奪大汗之位,而且阿敏此人刻薄寡恩,他無法得到其他和碩貝勒的認可與支持,因此沒有繼承汗位的機會,但是他仍然是後金權勢最大的四位和碩貝勒之一,他可以參與國政,甚至可以與其他和碩貝勒一起選舉新任大汗。

不過,“八王共議國政”制度制約着新任大汗的權力,在皇太極繼位後,他開始大力消除八位和碩貝勒的權力,這也導致他與阿敏之間矛盾不斷激化,最後阿敏徹底失敗,被皇太極囚禁一生。

努爾哈赤本想以“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制度來消除諸貝勒之間的矛盾,但現實情況恰好相反,在天聰年間,“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成為皇太極與阿敏、代善等貝勒的權力鬥爭的原因之一。


在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成功的當上後金國的新汗,並改年號為“天聰”,阿敏表面上支持皇太極,但他已經有另立門户的想法,在諸貝勒及大臣們聚集在努爾哈赤靈前時,阿敏説了這樣一番話:

我與諸貝勒議立爾為主,爾即位後,使我出居外藩可也。

皇太極聽後大為吃驚,如果讓阿敏自立門户,後果不堪設想,到時候代善、莽古爾泰等其他旗主貝勒肯定也會要求自立門户,這會導致後金國四分五裂,他這位後金大汗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因此皇太極婉言拒絕了阿敏的要求,這也導致二人的矛盾不斷加深。不過,此時的皇太極剛剛繼位,後金的各種國事還需要阿敏、代善、莽古爾泰三大貝勒的支持,他不能在此時除掉阿敏,皇太極只能決定以後再找阿敏算賬。

在阿敏被皇太極拒絕後,他心中十分憤怒,時常口出怨言。在同年十月,阿敏和代善率領2萬人征討喀爾喀蒙古扎魯特部,生擒其酋長巴克在內的十四位蒙古貝勒,獲得了無數人口和牛羊,只不過在返回途中,阿敏和代善發生爭吵,阿敏説:“誰畏誰,誰奈何誰?”代善不想與他發生爭執,因此只能好生撫慰阿敏,這也導致代善對阿敏心存不滿。

在天聰元年,皇太極派遣阿敏統帥3.8萬人攻打朝鮮,皇太極要求阿敏不要緊山海關,小心被毛文龍偷襲。但阿敏一路上燒殺搶掠,不聽其他人的勸阻,這也讓其他貝勒十分不滿。實際上阿敏有自己的目的,朝鮮是一處絕佳的出外居住之地,既遠離皇太極的後金國,又與明朝和蒙古諸部隔海而望,因此阿敏決定在此地擁兵自立。

當時阿敏先去與杜度商量此事,此人是努爾哈赤長子褚英之兒子,阿敏和杜度兩人的父親都是在汗位繼承的政治糾葛中被殺,阿敏認為兩人有相同的遭遇,因此他先來遊説杜度,希望能夠一起留在朝鮮。

然而杜度聽到後,厲聲回絕道:

“我何為與而同住?汗乃我叔父,我何為離去耶。”

此次徵朝鮮之役將阿敏的野心全部曝光於諸貝勒眼中,皇太極雖然沒有處置阿敏,但他本人已經成為皇太極鞏固政權之後第一個處理的人。不過,阿敏還沒有發現自己已經處於危機之中,他依然沒有收斂自己的言行,在天聰二年(1628 年)五月,阿敏沒有請示皇太極,就私自將女兒嫁給蒙古巴林部台吉色特爾為妻。

皇太極對阿敏早已欲除之而後快,但是他剛剛繼承汗位,還沒有鞏固政權,此時除掉阿敏,可能會引起其他貝勒的反抗,而且此時仍然實行的“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制”,無論國家事務大小,他都要與其他和碩貝勒一起商量,然後再下決定,尤其是阿敏、代善、莽古爾泰等人,實力強悍,而且還很強勢,皇太極不敢直接翻臉,他在表面上仍對三位和碩貝勒十分尊重,甚至在朝賀之時,皇太極和其他三位和碩貝勒平起平坐,看起來就像是四位大汗,這讓皇太極十分不滿。

當皇太極已經完全掌握大權之後,他開始打壓那些權力過大的和碩貝勒,而且還想廢除“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制度”,阿敏成為了皇太極削奪權勢的第一個目標。

天聰三年,皇太極以體恤三大貝勒為由,削弱了他們參與處理國家政務的權力,這也讓阿敏更加惱怒,皇太極命令八旗各部改變駐防定界,開墾田地,增加糧食產量,阿敏率領的鑲藍旗分界為張義站、靖遠堡,他沒有聽從號令,而且讓鑲藍旗遷移到黑扯木地區,此地是當年舒爾哈赤決定另立門户之地,阿敏的行為立刻引起皇太極等人的警覺,皇太極罰沒了鑲藍旗一年所有的糧食,而且還派人嚴厲斥責阿敏,阿敏自知理虧,不敢言語,但是他想要自立門户的想法已經昭然若揭。


在天聰三年,皇太極和蒙古諸多部落聯合發兵入侵明朝,先後攻佔遵化、灤州(今灤縣)、遷安、永平等地,之後,皇太極還想要乘勢入關,進而攻打北京城,但袁崇煥率軍拼死抵抗,明朝守將孫承宗奉命移駐山海關,皇太極無極可趁,因此只能率軍返回,然後派人與明朝議和。

此次皇太極進攻明朝,阿敏並未跟隨皇太極出征,而是留守瀋陽城,之後阿敏被皇太極派去守衞永平,明朝為奪回失地,由明朝督師孫承宗統帥山西總兵馬世龍、山東總兵楊紹基、錦州總兵祖大壽等將領出徵,奪回了灤州城,之後又發兵攻打遵化和永平,阿敏等人棄城逃跑,他在臨走之前還將投降後金的明朝官員全部殺死,然後逃回了瀋陽城。

阿敏丟了永平等四座城池,這讓皇太極十分惱怒,他以阿敏棄城而逃為名,列舉了阿敏16條大罪過,剝奪了他的軍政大權,將阿敏幽禁於家中,最後被囚禁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