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語文考試和現在是有些不同的。但實際上考試發生在公元1932年。當時的語文被稱作“國文”,在這一次的考試上,一共有兩道題目,其中一道便是這三個字的對聯,還有一道題目是寫一篇命題作文《夢遊清華園記》。命題作文對於很多人來説是不值一提的。不過當看到這三字對聯時,很多人表示一頭霧水。雖説也絞盡腦汁,但最後還是沒能想出可對的下聯。
當時出這道題目的人是陳寅恪先生。他被稱為是清華的四大哲源之一。出這個題目最開始的目的是為了對清華學子們的文學基礎進行考察,同時,也可看出單是學子的一個思維能力如何。如果是換做現在的考試,很多人在面對這道題目的時候,估計都會寫一些花裏胡哨的答案,最後的結果也是引人啼笑皆非的。不過,當時的清華學子們並沒有選擇胡亂作答,而是選擇將這道題目空着直接交卷。由此也可見,在當時,清華學子們對於學習是相當嚴謹的,而這嚴謹治學的學習態度,也是後世人對這場考試所持有的評價。
在這場考試當中,最後獲得滿分的學子名為周祖謨,當時周祖謨在自己的答卷上所寫的答案是“胡適之”。那麼為何周祖模的答案可以得到滿分呢?其實,這其中所藴含的便是我們在語文當中常見的“虛詞”以及“實詞”的相關知識點。
“孫行者”中,“孫”和“胡”也是對的極為巧妙的。兩個字都加個反犬旁,便成為了“猢猻”一詞語;而這“適”字所對的“行”字,倒也是極為用心的,大家細細一看這兩個字的意思,便會發現,原本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可以理解為離開,去,而這“適”倒是有“往”之意;最後“者”所對應的“之”更是簡單,這兩個字都是我們常見的虛詞,因此,對在此處恰好。周祖謨最後憑藉着這個答案,獲得了滿分,也在眾多的清華學子當中脱穎而出,不得不説,還是令人相當佩服的。
周祖謨出生於公元1914年11月19日,是我們國家著名的文信息文獻學家,在文字、音韻等方面都有着很突出的成就,從他在當時考試上的作答,我們便可知他是一個不一樣的人。在他的一生當中,對我們中國本土的語言進行了相當多的研究,為我國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奠定了相當厚的基礎,對後世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