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野分兵是戰略決策失誤和千里躍進大別山都是大手筆
在這大千世界,偶然相遇。在這千萬文章你讀懂了我,也許這就是緣分。如果你也相信緣分,喜歡小編的文章請關注相信緣分的小編,感謝相遇。
千萬人想看着你,憐你,懂你,而你卻讓自己成為最簡單的謎題,你終於出現了!
戰術要服從於戰略,戰略必須通過戰術才能實現。沒有戰略的戰術是無謂的瞎打亂打,打贏了也沒有什麼意義,沒有戰術執行力的戰略只是空想,同樣毫無意義。
解放戰爭期間,華東野戰軍在孟良崮戰役之後,分為內線兵團和外線兵團兩部分,內線兵團繼續在山東根據地堅持,外線兵團則跳出國軍的包圍圈,在中原大地上縱橫馳騁,向西一路打到了洛陽,向北一度渡過黃河。有一段段時間華野沒有打多少大仗,損失還比較大,所以很多人認為這是得不償失。
這就是戰略和戰術的問題。孟良崮戰役之前,華野在山東的解放區面積已經被壓縮到方圓100公里左右,人口大幅減少,物資供應嚴重短缺,連解放區的首府臨沂也一度被迫放棄。孟良崮戰役雖然消滅了整編七十四師,暫時打破了國軍的包圍線,但在戰略被敵人包圍的態勢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也是在這一時期,晉冀魯豫野戰軍在太行山地區也處於被敵軍重重圍困的局面,同樣是內線作戰,根據地日漸縮小,解放區的人口越來越少。就全國來看,中原地區已經基本上被國軍完全控制,解放軍只能在黃河以北地區活動,山東的根據地也被敵人重重圍困,難以打破被包圍的態勢。
這就是説,經過解放戰爭第一年的作戰,雖然解放軍消滅了國軍100個旅以上的機動部隊,但解放區的面積也在大幅縮小,解放區的人口也在減少,而且基本上處於被敵人分割包圍的狀態,各戰略區之間相互無法有效支援。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是幾個戰區分別作戰,相互之間不能有效支援和策應,就很有可能重現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局面。
這個時期,如果解放軍無法有效的進入中原地區作戰,牽制華中敵人的兵力,華中地區的敵人機動部隊就可以大舉增援山東戰區,會讓山東解放區的壓力更大。第二還可以向西增援陝北胡宗南,增加對陝北解放區的軍事壓力。所以在這種局面下,如果要打破敵人的戰略佈局,扭轉解放軍的不利局面,就必須打到外線去,也就是中央説的,把戰爭引向國統區。
正是在這種戰略思想的指導下,為了徹底扭轉解放區被分割包圍的不利局面,中央作出了兩個重要決定,一個是中原野戰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把華中國軍牽制在華中地區,這樣就可以有效減輕山東和陝北兩個解放區的軍事壓力。另一個決定則是華東野戰軍分為內線和外線兩個兵團,分別作戰。
最為重要的是,按照當時中央的設想,東北戰場的勝敗關係到全國戰場的勝負,所以必須優先保證東北地區能夠完全勝利。關內各解放區的主要任務是牽制關內國軍,以免國軍像東北地區抽調更多部隊,為四野徹底解放東北爭取時間。
所以,中原野戰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和華東野戰軍分為內線和外線兩個兵團,雖然一度大幅減員,但卻有效的打破了敵人當時在國內的戰略佈局,減輕了各個解放區的壓力,並迫使華中戰場的國軍機動兵力疲於奔命,無法有效集結在一個戰場上,這就為之後第二年的進一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做了充分的準備。
華野外線兵團和中原野戰軍,也第一次進行了有效的戰略協同,在中原野戰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時候,華野外線兵團提供了有效的支援。而中野在中原地區的活動,也把華中地區的國軍牽制在了華中,未能繼續增援華東戰場,為華野之後的豫東戰役,萊蕪戰役,濟南戰役準備可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