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獻良規”而免禍的華核,給我帶來什麼樣的職場學問?
前言:
在暴虐君主孫皓身邊負有諫言事務的多位官員都因違逆君主而被迫害致死,這是吳國政治衰落時期忠直官員最有可能的結局,然而與這些官員同時在朝的華核卻有幸避免了這一結局。作為吳史最末篇章《三國志﹒華核傳》記述了華核在朝廷的活動事蹟,記錄了他的若干上疏篇章,表現了他對國家事業的忠誠和在君主面前卑謙恭敬的態度。華核有他自己不同的處事風格,所以能成為吳國朝廷諫言最多而有幸免禍的少有之人。
華核字永先,吳郡武進(治今江蘇丹徒)人。起初任上虞(治今浙江上虞)縣尉,後任典農都尉,為掌管本郡農業生產和民政田租的地方官員,因有文才學問被徵入朝擔任秘府郎,負責宮中所藏圖書秘記事務,升任為中書丞,為中書令的屬官。這些任職應該都是在孫休為帝之時。
263年蜀漢被曹魏吞併,華核到宮門送上表章説:“聽説敵寇的兵馬像螞蟻一樣聚結進入益州,蜀漢地勢艱險,人們都認為沒有憂慮,很快受到陸抗的表章,報告成都沒有守住,蜀國君臣流亡,國家覆滅。
春秋時衞國被翟人攻滅,齊桓公恢復了衞國,現在道路遙遠,不能援救復興蜀國,我們失去了依附的土地,丟棄了奉獻貢品的國家,為臣以為即便草芥平民也會私下心中不安。陛下聖明仁愛,恩澤撫慰遠方,突然聽到這消息,一定會哀傷悲痛。
為臣不能抑制憂傷惆悵的心情,謹此呈上表章以告知。”華核在這裏只是訴述説了蜀漢亡國時的狀況,表達了同盟國大臣應有的哀傷之情,沒有提出什麼具體的設想,史書上也未記錄孫休朝廷對其上奏的反應。
孫皓264年即位為帝,華核被封為徐陵亭侯,他的待遇有所提升。267年孫皓重新營建新宮殿,規模宏大,用珠玉裝飾,費用極多。正好在盛夏動工,為此廢棄了很多農業和守衞事務。華核向孫皓上疏,用很長的文字勸諫君主:
①他把吳國當時的形勢與漢文帝治國時期相比較,説當年賈誼向漢文帝分析國家形勢危急,相當於柴草下面有火種馬上要燃燒,而人睡在柴草上還認為相當平安,後來事實説明賈誼的比喻是對的;而現在吳國的形勢比漢文帝時期的危機明顯要大得多,主要是北方強大的敵人佔據了九州土地,擁有大半的民眾,熟悉各種攻戰方法,想要吞併我們國家,就像楚、漢勢不兩立一樣。賈誼當時所説的情況,比起今天要緩和得多,他那抱火卧薪的譬喻,在今天更為急迫。
②虛讚了吳國大皇帝(指孫權)當年的治國功績,描述了後孫權時代權臣掌政,多次發動戰爭,耗盡國庫資財和給民眾帶來的苦難,指出了蜀國滅亡、交州數郡反叛後國家在北方、西方、南方所面臨的戰爭危機,以及海上賊寇對東部各縣的騷擾威脅,擺出了國家防衞上的實際困難。
③提出了國家應該顧及當務之急,停止營建宮殿的勞役,鼓勵開荒種植事業,預先制定防衞的策略;並指出如果用盡力量營建勞作,一旦發生戰爭,民眾就會因為怨恨痛苦而難以掌控,關鍵時候可能成為敵人可以利用的資源。
④用歷史事件説明君王的德行可以為國家消除災異的道理,認為吳國已經有多次吉祥福瑞的徵兆發生,無需再相信舊宮殿會出現災禍的謊言;並説自己察看了《月令》,夏末的月份,不能興建土木工程,不能聚會諸侯,不能興師動眾。華核在這裏用孫皓一直相信的那種災異理念來説明近期不能動土修建宮殿,意在不耽誤百姓農忙月份的收種活動。
⑤華核還指出了聚集起百姓會出現疾病流行的風險,民眾勞苦就有反叛投敵的可能,這樣就是削弱自己而強大了敵人;他指出了眼下百姓從事農業的種種繁雜事務,説明了國家儲蓄糧食的極其重要與非常不易,希望孫皓看重民力,除掉冗員,儘量做出更多的糧食儲蓄。
華核用了極大篇幅説明國家面臨的形勢,希望孫皓認清危機,未雨綢繆,尤其是主張放棄大規模的修建,讓人力投入到不違時令的農業生產上,以便儲蓄起更多的糧食,做好日後戰爭的準備。他的想法非常不錯,而書表呈報上去後,孫皓並沒有納。
華核後來升任東觀令,兼任右國史,他上疏推辭該職務,孫皓答覆説:“收到你的奏表,我認為東觀是儒林學者集中的官府,經常講習校閲經典,解決文獻中的疑難,漢代時都是著名的學者大儒才擔任該職務。你請求另選用賢能的人,考慮了此事,認為你精通典籍,博覽多聞,可以説是熱愛禮樂和熟悉詩書的人,應當發揮運用文學之才,助益時政,這樣可以超越揚雄、班固、張衡、蔡邕等人,奇怪你卻謙讓推辭,自我菲薄。您應勉力做好這項職事,以超越前代先賢,不要再多説了。”從這一答覆看來,儘管君臣兩人的治國理念上存在較大差異,華核在孫皓身邊任職也有內心恐懼的情景,但孫皓對他還是一片坦直的信任態度。
當時倉庫沒有儲備,社會風氣日益奢華,華核又有一份上疏,其中表達了他的許多想法:
①指出了百姓貧困的某些根源。他提出京城許多官員不考慮百姓的疾苦,總是根據自己掌管的職責向下徵調,而地方官員催逼百姓,有時為趕上約定日期則放棄農田事務,其後又規定繳納賦税,侵佔了播種的農時,所以導致家家貧困,衣食不足。
②述説了君民相互生怨的原因。他説君主要求百姓有兩條:要求民眾為自己勞作,要求為自己獻身。而百姓期望君主的有三條:讓飢餓的人有飯吃,讓勞累的人有休息,讓有功的人得到獎賞。百姓做到了君主要求的兩件事而君主卻失掉了百姓的三條希望,那麼怨恨的心情就會產生。他認為現在倉庫儲備不充實,百姓勞役繁雜,君主的兩個要求已經齊備,百姓的三個希望還沒有實現。
③提出了充實國庫的一點設想。針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奢靡之風,華核建議認為,如今的官吏士卒人家很少沒有子女,多的有三四個,少的有一二個,假使每家有一個女子,十萬家就有十萬人,每個人每年紡織一束,就有十萬束了。假如整個國家同心協力,幾年的時間,布帛一定就有積蓄,由此就可以廣開生財的途徑,充實國庫的積蓄。華核對問題的論證在文字上並不精煉,但其中卻表述了一些積極的思想,表達了他關心時局、同情百姓和心繫國家的情懷。對華核這一上疏,仍然沒有看到朝廷的任何反應行動。
孫皓認為華核年紀老,敕令華核可以呈送不經謄寫的草表,華核表示不敢如此。孫皓又敕令他草擬文章,站立着等他。華核立馬寫就了一篇帶韻的精美短文,其中表達了自己的渺小低微以及所受到的皇恩之重,敍述自己對國家和朝廷沒有什麼報效,而皇帝經常寬容自己的罪過,因而內心十分慚愧,受命撰文也是誠惶誠恐。這篇短文基本上能代表華核在孫皓朝廷的行事風格。陳壽稱讚華核的“文賦之才”,最有可能是基於此文。
華核與韋曜論述政事的表章奏疏都在社會上流傳。史書上説,華核前後針對國家時政陳述建議,以及推薦優秀人才,為無端獲罪的人如韋曜、薛瑩等人進行辯解,大約呈報書表一百多份,對時事都有補益,文章不能全部記載。275年他因為小的過失被免官,幾年後去世 。
結語:
華核是《三國志﹒吳書》的最後一篇傳主,陳壽説他多次向君王獻出良策,稱得上是一位忠臣,和王蕃、樓玄、賀邵、韋曜等諫臣相比較,他能免於受害算是非常幸運的。後世史家認定他是在278年去世,享年六十歲,推算他為219年出生。人們認為和其他幾位在孫皓身邊做事的官員比較,華核的説話與表達氣息靜下,態度更為誠懇,所以能免於受害,華核撰寫典誥的文才不是最高的,但處事上有他的過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