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青和霍去病是漢族人的驕傲,衞青七戰七捷,霍去病封狼居胥,擊潰了匈奴在漠南的主力,逐漸向西北遷徙,十幾年內再無南下之力;但是反觀之,漢朝損失也不小,尤其是最後的漠北之戰中,出征的14萬馬匹僅三萬餘匹返回。
漢軍士兵、馬匹損失十幾萬,兵器甲仗等物水陸運輸的費用還都不計算在內,於是傾盡庫藏錢和賦税收入仍不足以供給戰士的費用。漢武帝設置武功爵,以籌集軍費。可以説將漢文帝到漢景帝這段時間積攢的家當全部花光了,全國的青壯人口損失就不多説了。
其實也可以這麼理解,這是漢朝憑藉強大的國力,在合理的使用中將強盜匈奴打跑了。但是全部加起來,滿打滿算消滅的匈奴軍隊也不過數萬而已,面對如此戰績,戰國時期的名將李牧就要笑呵呵了。
李牧乃是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之一,但是其實一直認為李牧才是四大名將之首,白起在長平之戰時,以絕對的優勢,圍攻缺糧四十餘天的趙軍,趙軍的主帥還是第一次領兵打仗的趙括,傷亡還接近一半,可見白起的勝利,大多數時候都是建立在秦國強大國力和軍隊制度之上的。
來看看李牧的戰績,李牧一生無一敗績,而且多是以弱勝強,尤其是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今天主要説説李牧破匈奴的戰役,來對比下霍去病和衞青。
似乎從華夏民族誕生開始,華夏王朝和北方遊牧民族就是天生的對手,在戰國時期也不例外;北方的各國為了抵禦來去如風的匈奴人南侵,於是紛紛在關隘地區修築了城牆,後來秦始皇將各國修的城牆連接了起來,就是萬里長城了。
趙國顯然也不例外,起初的李牧就是長期駐守代地雁門郡的將領,防備匈奴;但是李牧與其耗費巨大資源長期固守,不如徹底打痛匈奴人,於是一改往日作風。
按邊防需要調整官吏,使適於戰備;將地方收入用為軍費,改善官兵生活;加強訓練,“日習騎射”,提高部隊戰鬥力;加強烽火報警、通訊聯絡設施,提高快速反應能力;並派出大批諜報人員,深入邊外,以及時掌握匈奴動態。
在作戰上,改變以往敵軍來犯即出軍迎擊戰法,採用堅壁自守,示弱避戰,養精蓄鋭,伺機反擊的作戰方針。發現匈奴軍隊,即退入營寨城堡,堅壁清野避免接戰。匈奴騎兵既無攻堅兵器及手段,又難掠到牲畜食糧,每次均毫無所獲,被迫退去。
如此數年邊境地區損失極少,但李牧的措施,被匈奴及趙王認為是怯戰。趙王召回李牧,另選將軍駐守。此後一年多時間裏,匈奴每次來犯,趙軍即出城交戰。由於趙軍分散戍守,倉促集中出戰,對機動性極強的匈奴軍,多陷於被動。
屢次失利,傷亡很多,邊境地帶變成了戰場,百姓無法耕作放牧,舉目一片荒涼,民不聊生。趙王只好再命李牧出任原職。李牧託病推辭,趙王再三下令。李牧提出如果用我,請允許用以前的作戰方針。趙王應允。
按以往的方針施行,邊境局勢又得到控制,相對穩定下來。又經過幾年的經營、訓練,趙軍戰鬥力大為提高,求戰願望日趨強烈,而匈奴則誤認為李牧怯戰,益發輕敵,李牧認為殲滅匈奴機會已經成熟。
於趙悼襄王元年,進行戰鬥編組,選拔人員,組建一支由各兵種編成的出擊兵團。精選戰車1300輛,騎兵1.3萬人,驍勇步兵5萬人,弓弩兵10萬人,總兵力約20萬人,將其控制於待機地域,並加緊臨戰前的戰鬥訓練及準備。
李牧準備就緒之後,放出牛羊和牧人,佈滿山野。匈奴部落小隊侵入。李牧即佯裝失敗,故意丟棄人畜讓匈奴搶掠。匈奴單于得到趙軍“潰逃”的消息,親率騎兵約l0萬人深入趙境。
李牧開始採取守勢作戰,以車陣從正面迎戰,利用戰車限制、阻礙和遲滯敵騎行動;以弓弩兵輪番發射;而將騎兵及精鋭步兵控制于軍陣側後。
當匈奴軍衝擊受挫時,李牧乘勢將控制的機動精鋭部隊由兩翼加入戰鬥,發動鉗形攻勢,包圍匈奴軍於戰場。經激烈格鬥戰後,除單于率少量親衞部隊突圍逃走外,進犯的10萬騎兵全部被殲。
李牧在殲滅匈奴主力後,又乘勝前進,滅襤國,破東胡、降林胡,聲威大振。此後10多年,匈奴不敢進擾趙國邊境。看清楚,李牧率領的二十萬軍隊中,騎兵僅有1.3萬人,步兵5萬人,弓弩兵10萬人,可以説這就是不折不扣的步兵陣容。
可是李牧憑藉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將十餘萬騎兵的匈奴主力全殲,還順帶連滅數國,開疆拓土千里;如此功績,恐怕霍去病和衞青都要汗顏不已吧;有人説是匈奴人進步了,那匈奴人進步了,難道華夏族就一直停滯不前?
但是,這裏也不是説衞青和霍去病虛有其表或徒有虛名,畢竟衞青和霍去病是主動進攻,而李牧是被動防守轉反攻,情況不太一樣;但是就單單論戰績而言,對北方遊牧民族造成的損失,估計沒人比得過李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