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用了一句話評價諸葛亮,正史中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晉書中記載司馬懿評價諸葛亮用兵有這樣一句話:
“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那麼司馬懿的評價真的準確麼?
諸葛亮好兵無權?
注意在古文中,雖並非表示雖然,而是表示即使,雖然表達的是已經成立的事實,即使表達的是假設成立的事實,這裏司馬懿説諸葛亮“雖提卒十萬”,意為“即使率領十萬大軍”而不是“雖然率領十萬大軍”。實際上整個蜀漢總兵力不過十萬,蜀漢還得部署兵力鎮守漢中,南中、巴郡、成都等要地。劉備討伐孫權之時,率領的軍隊也不過四萬(後期五溪蠻首領沙摩柯率領一萬餘人加入)諸葛亮發動北伐不可能調動的了十萬大軍。根據同時期東吳大鴻臚張儼的記載,諸葛亮北伐是
“步卒數萬,長驅祁山。”
所以諸葛亮北伐的兵力是不可能達到十萬的,頂多在六萬上下,同時期魏國兵力達到四十萬以上,司馬懿作為魏國西線總司令,雍涼大都督,兵力應該在十五萬上下。
諸葛亮以區區六萬北伐軍,和司馬懿十五萬大軍對峙在渭濱,司馬懿説諸葛亮
“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
,也就是嘲笑諸葛亮不懂得隨機應變,太過謹慎,缺少決斷能力之類的。但是筆者認為,雖然司馬懿這樣評價的確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北伐軍不過數萬的情況下,在蜀漢國力遠遠不如魏國的情況下,諸葛亮賭的起麼?蜀漢實力弱小,只要輸了一次,就會動搖國本,這種情況下,難道步步為營謹慎從事不是諸葛亮唯一的選擇麼?就拿很多人一直詬病的諸葛亮拒絕魏延子午谷奇謀來説,諸葛亮如果採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雖然可能奪取長安。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失敗的後果?如果子午谷計劃失敗,魏延連同他帶走得那部分軍隊將會全軍覆沒。
由於古代通訊並不方便,魏延在子午谷已經覆滅了,諸葛亮都不一定知道,假如諸葛亮不知道魏延一路已經全軍覆沒,依然按原計劃與魏延匯合在潼關,請問北伐軍還能全身而退麼?姜維北伐,收胡王、降李簡、斬徐質、拔三縣,破王經,打出了北伐以來得的最大勝利——洮西大捷。洮西之戰,姜維殲滅魏軍數萬。
後十八年,復與車騎將軍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三國志
段谷之戰,姜維損失不過數千而已。
艾籌畫有方,忠勇奮發,斬將十數,馘首千計。”——三國志
按戰績來説,姜維洮西大捷的勝利完全可以掩蓋段谷之戰的失敗,然而姜維依然要自貶三等謝罪。這是因為魏蜀國力差距太大,魏國可以輸,蜀漢輸不起。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用兵謹慎的根本原因——
蜀漢國力限制
。
司馬懿破之必矣?
司馬懿説諸葛亮“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那好,宣王你倒是去破諸葛亮呀!你不是宣稱諸葛亮已經墮入你的計劃之中,一定能夠擊敗他麼?為什麼寧願被部將嘲笑
“畏蜀如虎”
,為什麼寧願接受諸葛亮女裝的嘲諷,寧願去千里請戰演戲,也不願意迎戰諸葛亮呢?諸葛亮就在渭濱屯田,宣王怎麼就看着諸葛亮在大魏境內屯田呢?要知道,諸葛亮屯田之地距離長安只有一步之遙,司馬懿就這樣看着諸葛亮?他的畫中在哪呀?孫子兵法説“古用兵之法,十則圍之”,本來攻城方兵力遠遠高於守城方的情況下,攻城方才能圍城,可是諸葛亮不到十萬人,怎麼就讓宣王十五萬大軍固守不戰呢?宣王口口聲聲説“破之必矣。”結果呢?諸葛亮是被司馬懿擊破的麼?
諸葛亮是輸給了時間,而不是司馬懿。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司馬懿才敢乘機出擊。結果姜維讓楊儀
“反旗鳴鼓”
假裝要向司馬懿發起進攻。司馬懿害怕中計,居然倉皇后撤。蜀漢軍隊得以全身而退。於是留下了一句諺語流傳至今:死諸葛走生仲達。蜀漢軍隊只是因為諸葛亮病逝而撤退,北伐雖然戛然而止,卻並沒有任何兵力的損失,怎麼就變成了被司馬懿擊敗的呢?
所以司馬懿對諸葛亮用兵的評價,只不過是他為了掩飾自己對諸葛亮的畏懼,同時為了穩定軍心的嘴炮之詞,根本經不起推敲。
參考文獻:
《三國志》
《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