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最後一週,沉寂了半年多的校園開始復甦,這一週,學校開學,學生們陸續返校。
這一週,我基本上在準備開學的相關事情,週一上午去學校報到,週三和田姐他們一起聚餐,週四、週五兩天到校值班。
去年年底,工作調動的事情基本成形,本來1月1日順利調崗,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節奏,調令到7月1日才拿到。
雖然調令拿到,但暑假我仍舊負責了學校疫情防控的一些事情,直到週四,工作才全部交接完成。
這一週,意味着我的身份已經從管理崗調整為了教師崗,去教研室值班,小夥伴都很親切,好相處。
在辦公室值班的時光,一起打掃衞生,討論本學期的教研活動,和大家在一起相處,輕鬆愉快,沒有太多的拘束感,感覺挺好。
為了迎接學生返校,老師們一起到教師打掃衞生,學生們陸續在報到,沉寂了許久的校園,又熱鬧起來了。
受疫情影響,今年高考推遲,學生錄取要比以往晚一個月,新生大約要到10月中旬開學。
我的新崗位是教授《大學語文》課程,該課程面向大一。本以為9月份可以在家備備課,結果突如其來收到了培訓通知。
培訓持續兩個月,在校內進行,包括專家報告、聽課、評課、説課等多項內容,對自己來説也是個挑戰。
領導和我説的時候,我很欣然地參加了。如果是以前,我第一反應肯定是很煩躁,覺得這是多加給自己的一項任務,。
但是,我的第一反應是,又多了個學習的機會,所以很願意參加,因為相信只要認真學習,對將來的教學實踐定是有幫助的。
這兩年,隨着閲歷的增長,對很多事情有了許多不同的看法,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思維方式有了很大不同,尤其是對學習,有了全新的認識。
按李笑來老師的話來説,以前的自己是個“拒絕學習”的人。
以前,在學習之前,我總會思考一個問題:“學這個東西有什麼用?”如果有用,我就學;沒用,我就不學。
所以,大學期間,同學們去輔修,我覺得沒用,所以沒學;同學們去學英語,我覺得沒用,所以沒學;同學們博覽羣書,我覺得沒用,所以也沒好好看書。
大學時代,我就常常聽學長學姐説,要利用這段寶貴的時光,多看一點書。類似的話,聽了很多,可愣是一句也沒到心裏去。
這就像網上很火的一句話:為什麼你聽了那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我想,最重要的還在於,那些道理,你根本就沒有聽懂,或者即使聽懂了也沒有去實踐。
以前,對於為什麼要學習,要看書,自己根本沒有想清楚,也沒有正確的認知體系,導致白白荒廢了那麼多時間。
這些年的經驗告訴我,在開始學習之前,先弄明白“學習”這件事究竟是怎麼回事,至關重要。
關於“學習”,我非常喜歡李笑來老師的觀點,自己也在持續學習實踐中。
關於“學習”態度,李笑來老師指出有這樣兩類人:“甲”類人“因為不知道有什麼而決定先學了再説”,而“乙”類人“因為不知道拿東西有什麼用而拒絕學習”。
隨着時間的增長,“甲”類人自然會理解並相信“技多不壓身”的道理,最終成為一個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
而“乙”類人拒絕學習的判斷,會漸漸融入他的心智,最終成為一個固定性思維模式的人。
以前,我覺得自己就是“乙”類人,幸運的是現在自己正慢慢向“甲”類人轉變。
現代社會,功利思想盛行,人們過於看重“有用”,而無視“無用”。事實上,兩千年前,偉大的思想家莊子就説過:“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希望今後自己生活中少一點浮躁,多做一點看似“無用”的事情,比如讀詩、練字、冥想。
最後談談上一週的收穫和反思吧。
上一週,從暑假沉浸在家裏的狀態走出來,和朋友聚餐,開始備課,也有了一些新想法。
比如關於學歷提升的想法,以前從未想過,但現在很想去試試,一方面受身邊的人影響,一方面這些年自己的思維體系確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革新和提升。
上一週,主要閲讀《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不過還沒有讀完,運動健身也有少量再做,但是整體來説近期惰性有所增長。
關於反思成長,我覺得還是需要在情緒管理上進一步改變,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中,少一點情緒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