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來學習一些説謊的原理和識破謊言的小技巧
閲讀本文需要 6 分鐘,且無需任何腦科學知識
一下午,我一直在觀察所有人的表情和動作,試圖使用所瞭解的心理學知識來識破謊言。我個人認為,這些都不如語言來的有效。——臨時的謊言往往重複性高、邏輯性過強或過弱、內容過於細節化。教你識別謊言的書真的太多了。 專業人士通過觀察表情、肢體動作、嗓音變化和前後文分析來識別謊言。太多心理學家用比爾•克林頓「我沒有和那個女人發生性關係」作為例子試圖教給大家識破謊言的技巧——好像識破謊言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早在十年前,美國就有心理學家調查了 63 個國家的 2520 名志願者,其中超過 70%的人相信,説謊的人會移開視線、會用很長的故事掩蓋事實等等。很多人認為自己是識別謊言的高手,但問題是,又有多少謊言沒有被他們識破呢?——説謊者到處都是,只是我們不承認而已。
但為什麼有時我們無法識破謊言呢?
Ronald Riggio 博士總結了 5 個原因:
第一,人們常依靠「撒謊者會常做的一些動作」這些老套的技巧來識別謊言,但問題是很多時候這些行為並不準確。譬如説,「撒謊時會避免視覺接觸」,但研究發現,恰恰相反,撒謊者會試圖故意去製造視線接觸來讓自己更加可信。再譬如説,書里老是説,冒汗、坐立不安這些顯示緊張的樣子和撒謊有關,但問題是這些表現並不是只有在撒謊時才會有,有可能我就是有些擔心、有些疲憊呢?
第二,我們更願意相信而非質疑別人。有人做了個實驗,事先告訴被試者一會兒有一半的人在撒謊,但被試者還是認為大多數人是誠實的。當然,如果是警察、海關或是特工什麼的,那就相反,因為 ta 會因為職業習慣去懷疑言語的真實性。
第三,有些人就是看起來更誠實。每個人的非語言表達風格就不太一樣,有些人情緒流露得更多、或是嗓音和外表給人感覺就很靠譜。我記得在玩兒殺人遊戲時候,有個男生他明明看起來和聽起來都是很可靠的人,但説話有時會猶豫,節奏也並不均勻,這就讓他很容易被懷疑,即使他完全沒有撒謊!
第四,其實我們很少知道自己的測謊判斷是不是正確的。你可能能立馬反駁説我之前戳破了誰誰誰的謊言,或是之後真相大白證明我是正確的。但其實這可能只是你所接觸到的謊言的很少一部分。想一想,心理學家 Pamela Meyer 認為,當與新認識的人開始寒暄時,在最開始的 1 分鐘,平均會有 3 個謊言發生。而每天普通人平均會講 10 到 200 個謊言。那你又識破了多少個謊言?
第五,很多欺騙都被排練過的。特別是現在在國內騙局千奇百怪,你遇到的都是專業騙子,他們經過訓練,控制説話節奏、每句話每個表情每個情況都被彩排過,你的每一個邏輯、每一個懷疑也都是這個舞台上的一個環節。一個容易被人識破的人也不會去當騙子了;一個沒有計劃的騙局,簡直是在侮辱欺騙這門藝術不是麼。
小説中、電影中也頻頻出現用來測謊的各種黑科技——但據我所知,大多測的不是「謊」而是「慌」——撒謊時的緊張——所帶來的生理反應,譬如説出汗、體温、瞳孔運動。因為用這些儀器測謊時,需要先測量基線,也就是不説謊時的狀態,但很多人坐在測謊儀上時就會開始緊張,這樣結果就無法精確。有數據表明測謊儀的準確度不會超過 90%。因此,在法律上,測謊儀所提供的證據的有效性是很有限的。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到底還有沒有方法,讓撒謊者無法隱藏呢?
有,直接來看謊言來自的地方——大腦。
謊言從哪裏來?
當一個人要開始説謊時,負責計劃和決策的大腦前額葉會激活來抑制真實信息;然後主管情緒的邊緣系統激活,進而引起焦慮;同時海馬區起來嗨,通過檢查記憶來確保謊言內容準確。
2009 年 在頂級科研刊目 PNAS 上發表的實驗,來自哈佛大學的 Joshua Greene 召集了 35 名志願者。告訴他們將會參與一個看他們預測未來的能力好壞的實驗,但其實這個實驗的真實目的是讓人們撒謊——但又沒有告訴他們「請撒謊吧」。志願者被要求預測硬幣的正反面,不斷重複 210 次,與此同時 Greene 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掃描他們的大腦。志願者只需要在心中默默做出預測,但在結果顯示出來之後自己講出自己之前有沒有預測正確。如果你説你預測正確了,那你將會獲得 7 美金,如果你沒有預測正確便什麼也沒有得到——這樣總會有人為了得到更多的獎金而撒謊。
試驗之後,Greene 根據志願者的結果分類,如果説自己預測正確次數過多,便會被列為「不誠實組」,剩下的則為「誠實組」。通過比較,「不誠實組」的大腦在告知「我剛才預測是否正確」過程中,負責計劃和決策的前額葉特別活躍。而且這個人要是撒謊越多,這個區域的活躍程度就越高。
但是,這個研究也有很大的限制,至少當下,從幾分鐘的腦成像掃描是無法識別一個大腦是不是在撒謊的。但至少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向,現在只是受技術侷限而已,畢竟,沒有人能夠説謊不打草稿——大腦是不會撒謊的。
總的來説
雖然我不斷強調從行為上識破謊言的侷限,但在玩兒殺人遊戲中,因為我們要產出大量的謊言,偶爾也不一定能管理到自己的動作。除了分析上下文,有些小技巧還是有一定作用的(僅供參考):
撒謊者會因為需要做更多的認知任務,加上壓力,需要更多氧氣,如果大家圍着一圈坐的比較近的話,你可以觀察對方的呼吸速度。當壓力山大的時候,我們還可能會用手碰自己來安慰自己,譬如説是脖子、肩(當然,像我知道有這個情況,我就會説真話的時候也揉揉肩)。當然也可以通過看別人的姿勢,這個比較複雜,粗暴一點説,動作所需要佔的空間越多,越自信;譬如説當雙手放在桌上的時候,相比於十指交叉握拳,十指張開支撐會看起來更自信。
其實動作和表情都還是挺好控制的,但在瞭解這些技巧之後,提前給對手放煙霧彈,或是逮着一兩個漏網之魚,也是不錯的。
但成為撒謊的老油條也不好,因為撒謊可能還會影響健康。有研究表示,撒謊多的人,有更多的健康問題。雖然這樣的結論並不靠譜,但撒謊時大腦會產生更多的壓力激素、更快的心跳、出汗和血壓升高,這些有可能會引起與壓力相關的頭疼等一系列問題。不知道騙子公司提不提供五險一金,我對你們的身體狀態頗為擔憂呢(微笑)。
參考文獻
Bond, C.F., DePaulo, B.M., 2006. Accuracy of Deception Judgments. Pers Soc Psychol Rev 10, 214–234. doi:10.1207/s15327957pspr1003_2
Goldhill, O., 2014. The science of why we lie.
Greene, J.D., Paxton, J.M., 2009. Patterns of neural activity associated with honest and dishonest moral decisions. PNAS 106, 12506–12511. doi:10.1073/pnas.0900152106
Henig, R.M., 2006. Looking for the Lie. The New York Times.
Ludwig, S., Laer, V., Tom, Ruyter, K. de, Friedman, M., 2016. Untangling a Web of Lies: Exploring Automated Detection of Deception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SSRN Scholarly Paper No. ID 2576197).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Rochester, NY.
Meyer, P., n.d. How to spot a liar.
Narayan, A., 2009. The fMRI Brain Scan: A Better Lie Detector? Time.
Narayan, A., 2009. The fMRI Brain Scan: A Better Lie Detector? Time.
Riggio, R., n.d. 5 Reasons You Can’t Tell When You Are Being Lied To. Psychology Today.
PositiveMed, 2015. What Dishonesty Actually Does to Your Brain. PositiveMed.
Sample, I., Adam, D., 2003. “The brain can”t lie’. The Guardian.
Schauer, F., 2010. Neuroscience, lie-detection, and the law: Contrary to the prevailing view, the suitability of brain-based lie-detection for courtroom or forensic use should b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legal and not scientific standards.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4, 101–103. doi:10.1016/j.tics.2009.1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