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正確的早期教育,注重哪些細節問題呢?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知是哪一天提出這樣的驚人口號後,逼得父母們不約而同地將年幼孩子推送到各式各樣的培訓機構。無論是否經濟條件好的還是學歷高的家長都想給孩子提供更好的學習空間。但是對於孩子來説,家長在精神上的正面引導和鼓勵才是他們最需要的。如何做啊?
拔苗助長的現在體現就是幼兒園,“小學化“。三年級分段現象,造成的傷害就是,過早學習使孩子失去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慾,使孩子以為學習的東西都是自己在幼兒園學習的,死記硬背出來就可以,產生消極的腦力勞動。
如何進行正確的早期教育,注重哪些細節問題呢?
1培養生活習慣
真正的幼兒教育應該是生活方式的教育,例如1歲前培養孩子的規矩作息,3歲左右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5、6歲引導孩子積極的用腦,而不是死記硬背。
我會穿衣、穿褲,能夠上學了
研究表明,能夠具有正常作息規律的,有自理能力的孩子,適應環境、學習新知識的能力也非常強。
2語言表達
語言表達能力在孩子的記憶方面、情緒管理、社會交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家長陪着、引導孩子講讀繪本,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閲讀和思考習慣,還能培養提高孩子的詞彙量。
媽媽教我能説會道,表述需要
鼓勵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能力交往,自我表達,自我陳述,表達需要,自我想法,而不求家長代勞。平時孩子對家長的叨叨自語,家長也不要厭煩,其實這只是孩子社交能力的鍛鍊。
3運動能力
不僅是體育運動,騎車、遠足、游泳、旅遊、球類等大的運動,鍛鍊了身體,強壯了體魄。
從小培養,添磚加瓦
精細運動,摺紙、剪紙、繪畫、描紅、積木、橡皮泥,這些精細的動作練習了手部運動,同時配合了大腦思維,手眼的協調能力。
4社會交際,情緒控制
情緒控制與社會交往密切相關。不恰當的情緒暴露嚴重影響兒童的社會交往和人際關係。幼兒園是一個小社會。如果有危機,家長可以彌補,給人一定的安全感。然而,當他們真正融入社會時,很難彌補不同的情感表達。3歲以前,父母應該創造機會,創造空間,努力幫助孩子鍛鍊溝通能力,控制情緒。我經常看到和聽到,在兒童遊樂場,一些孩子在黑暗中為一隻熊哭泣,一些孩子無所顧忌地坐在那裏玩手中的積木。這是家長指導的結果。 我有玩具自己玩,沒有玩具自己搬 總之,對於學齡前兒童,家長的首要任務不是過度知識量的儲備,而是寓教於樂的引導,使孩子潛移默化的掌握學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