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和狄仁傑有何關係?在狄仁傑遺物中發現了8個字,暴露真相
在封建社會,封建帝制之下帝王作為一國之主,手握生殺予奪大權,正如《詩經·小雅·穀風之什·北山》所説:”普天之下,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臣子作為帝王委託管理國家的僚屬,也便形成了“君為臣綱”的主從關係 。但是作為社會化的人,人是有感情的,包括喜怒哀樂,個人好惡,這一點無論是君王還是臣屬,都概莫能外。因此君臣之間也便有了寵臣、諍臣以及不被重用的貶謫之臣等等之別。
而在武則天朝,狄仁傑堪稱個例。作為才會卓絕的智者,狄仁傑早年在科舉及第後,歷任判佐、法曹等職務,而在唐高宗李治儀鳳年間,他被擢升為大理寺丞。為官一任,他不懼權貴、剛正不阿,公正無私,而這樣一位不可多得的誠臣,自然也是社稷之福,朝廷之福,自然也為當時臨朝稱制的武則天所喜,頗受重用。
而在狄仁傑豫州刺史任上,當時李唐宗室的越王李貞起兵反抗武則天。宰相張光輔縱兵勒索,也不為狄仁傑所喜,被其斥責,最終狄仁傑也被張光輔所彈劾,遭到貶謫為復州刺史。
在690年,作為皇后的武則天也逐漸實現了權利的掌控,而不再滿足於皇后、臨朝攝政的她,改元稱制,自立為武周皇帝。令人側目的是,次年九月,狄仁傑便被擢升為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成為武周的宰相。
但僅僅成為宰相的三個月後,狄仁傑卻又因為被來俊臣誣告捲入謀反大案之中。而面對酷吏來俊臣,狄仁傑為了避免遭受酷吏戕害,更為了能獲得申訴機會,便當場“認罪”,謀反乃是實情。而騙過了來俊臣,他又暗中通過將控訴書塞在棉衣之中,送信兒子狄光遠,囑咐他向武則天訴冤。
武則天聽聞此事,便先命令通事舍人周綝到獄中查看。而畏懼來俊臣的通事舍人周綝自然依從來俊臣的指示覆命,為了坐實其罪,來俊臣還命人託名狄仁傑做《謝死表》。
但是對於謀反之罪向來殘暴的武則天,最終還是決定,親自署理狄仁傑等人“簽字畫押”的謀反案。而在查明真相後,狄仁傑等人雖然免死,但也都被貶謫地方。就在彭澤縣令任上,武則天的本家,魏王武承嗣期間更是多次上奏請求誅殺狄仁傑,但武則天都選擇了拒絕。
696年,契丹孫萬榮作亂,冀州陷落。武則天又立刻起用狄仁傑為刺史,而後狄仁傑任幽州都督。次年,便再次拜相。而在為相任上,面對徵發百姓戍邊導致的民怨四起,狄仁傑果斷上表勸諫,獲得武則天的廢除允准。而後,武則天統治的晚年,她寵幸張易之、張昌宗,導致朝綱廢弛;又兼之武則天喜歡佛事,大肆興建佛像,狄仁傑都一一進行上書直臣利弊得失。而武則天,對於狄仁傑也都未責難,反倒時在朝政上更加依賴狄仁傑。
700年,武則天巡幸三陽宮時,更是單獨賜給狄仁傑宅院,可見恩寵之盛。不過是年,71歲的狄仁傑病逝。而作為皇帝的武則天特意為他輟朝三日,追贈官勳,贈諡號文惠。
而便覽狄仁傑一生,他對李唐王室感情深篤,既有在越王李貞案中,頂撞宰輔之過,囚徒哭碑之過;又有在來俊臣案中籤字畫押承認謀反之實(即便是誣告,但簽字之事無異於對君王的不忠);朝堂之上,也曾屢次頂撞被武則天,但作為君王的武則天,縱然對李唐王室以及李唐附逆殺戮甚多(包括越王李貞、韓王、黃國公等人盡皆被殺),卻都保全了狄仁傑的性命,而在起落之間,狄仁傑最終還被委任以為相,可見二人之間的關係匪淺。
因此,在眾多的民間傳説以及野史怪記中,結合了武則天晚年面首、寵幸男寵的史實,加以藝術加工,便認為二人之間關係不清不楚。
但且不説君臣倫理,狄仁傑性格品行,單就狄仁傑去世時,一件遺物中所遺留的物什,便可證明這種説法乃是無稽之談。700年,狄仁傑去世時,他的兒子狄光嗣在整理父親遺物時,發現了一件武則天賜給父親的手書,而上有8個字,曰:“朝堂之上,與卿推心”。
而這也讓武則天獨寵狄仁傑的原因暴露。武則天與狄仁傑之間,不是蠅營狗苟,真相乃是君王對臣僚的推心置腹,對臣子的信任有加。而作為投桃報李的結果,狄仁傑在政務上更可謂是兢兢業業,既能內舉不避親,又能外舉不避仇,是為羣臣楷模。而二人之間的關係,也堪稱君臣關係的典範。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