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數字化時代 新職業帶來新機遇

由 司徒元基 發佈於 經典

陝西日報

6月19日,馬金萍(右一)在線為學生輔導作業。 本報見習記者 劉坤攝

6月20日,路恆超(中)在京東物流西北區倉庫檢查貨物。 本報見習記者 劉坤攝

李佳琦們終於要“轉正”了!近期人社部擬對職業工種進行調整,增加10個新職業和8個新工種。其中,互聯網營銷師職業下增設直播銷售員工種,引來廣泛關注。

新業態催生新職業,新職業帶動新就業。對於勞動者而言,新職業不僅意味着不同於以往的工作體驗,還意味着更廣闊的就業空間以及更多元的職業轉型機會。不僅是直播銷售員,還有在線學習服務師、無人機檢修工程師、農業經理人等新職業,也吸引了許多人加入其中。

在新職業中開掘就業新機遇,有怎樣的感受?記者近日採訪了3位新職業從業者。

在線學習服務師馬金萍

讓教育服務觸手可及

6月19日18時,馬金萍準時上線了。與她同時出現在線上的,是一名來自河南鄭州的小學生。

馬金萍27歲,是西北大學社會工作專業的畢業生,一年前加入在線教育公司作業幫,成為英語輔導老師。每天,她都會與學生相約在電腦屏幕前,進行“一對一”作業輔導。

入行時,她覺得自己的工作還只是學校教育的補充。但漸漸地,她發現自己站上了新業態的“風口”。

“科技改變了課堂的形式。特別是今年受疫情影響,一些地方的學生不能按時復課,很多學生家長選擇了在線輔導。”馬金萍坦言,今年比往年忙碌了許多。

作業幫4月運營數據顯示,春季正價課學員總量超過120萬人(次),同比增長4倍,營收同比增長550%,市場需求旺盛。

“我來自農村,深切地感受到教育對一個孩子、一個家庭的重要性。‘互聯網 教育’為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均衡化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馬金萍的工作地點位於西安高新區西部大道,但通過互聯網,她已服務2000多名學生,遍佈全國各地。

關注每一個孩子的個性化需求,是在線輔導模式的獨特優勢。

“有一個來自東北的小學生非常好學,上六年級的時候就對初高中的語法知識非常感興趣,經常打破砂鍋問到底。”對這樣的學生,馬金萍會非常耐心地進行講解。

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不一樣,就意味着要有不同的教學進度和教學方式。有一次,馬金萍遇到一名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家人很着急,在教育方式上也出現了分歧。“遇到孩子不會的題,他媽媽要求直接給答案,他姐姐要求給過程。”馬金萍説。

經過溝通,馬金萍的教學建議得到了學生家長的認可。通過網絡,馬金萍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體悟解題方法,掌握相關知識點。

教育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學生個性化需求滿足的背後,傾注着馬金萍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清晰總結每名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學習情況,“對症下藥”制定輔導方案;看到學生或家長的提問後,第一時間回覆,幫他們答疑解惑;與學生家長保持聯繫,跟進學生的學習情況……當課堂突破了傳統的形式,馬金萍的工作也面臨諸多挑戰。但挑戰越大,就意味着機會越多、發展空間越大。

數據顯示,中國在線教育用户規模逐步上升,預測在2020年將達到3.05億人。馬金萍希望,自己能與在線教育行業一同成長,為更多的學生和家長提供幫助。

農業經理人石宇鋒

讓科技為農業賦能

別的農民在意的往往是自家的土地,石宇鋒的寶貝卻是自己的飛機。

夏日炎炎,農田邊上,一名男子手拿控制器,設置好飛行參數。不一會兒,一架無人機從地面升起,按照設定好的路線自動噴灑農藥。

這是石宇鋒團隊無人機操控員的工作日常。用植保無人機等高科技手段“務農”,石宇鋒充滿幹事創業的熱情。

石宇鋒今年27歲,是渭南市臨渭區綠盛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曾獲評“全國百名傑出新型職業農民”。

6月24日,石宇鋒向記者講起了他的“創業史”。

2012年,石宇鋒從部隊退役,回到家鄉臨渭區下邽鎮。對於未來,他還沒有很清晰的規劃,但他隱隱有一個想法:怎樣能夠讓農業生產更有效益?

“父母從事了一輩子的農業物資工作,爺爺是農業方面的技術員。我也希望能為農業發展作點貢獻。”石宇鋒説。

石宇鋒從小就有個飛行夢。2013年,臨渭區一個關於無人機植保的項目讓他第一次將自己的飛行夢和農業連接起來。作為項目負責人,他帶領團隊前往深圳、山東、北京等地考察。2015年,他組織創建了我省首支專業化無人機病蟲害防治隊。

2016年,一場棉花病蟲害席捲了潼關縣。石宇鋒的植保無人機派上了用場。

“植保無人機能在空中精準噴灑農藥,相比傳統手段,不但效率更高,而且成本更低。”石宇鋒説,這次成功嘗試讓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目前,石宇鋒團隊共有植保無人機67架。團隊成員包括近20名大學生,平均年齡25歲。

有了將科技手段用於農業生產的經驗,石宇鋒有了更大的計劃——通過農業機械應用,推廣土地託管業務,為更多農民提供專業化、現代化的生產服務,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從2018年開始,石宇鋒一直為土地託管忙活。“今年我們託管的土地收成非常好,小麥每畝地能打1200多斤糧食。”石宇鋒對這樣的成果非常滿意。

如今,石宇鋒已託管了1.5萬畝農田,主要種植小麥和玉米,提供從選種、施肥、噴藥到收割的“一條龍服務”。

“農業的專業性很強。我們用科技為農業賦能,最大限度發揮農田潛力,也把農民從繁瑣的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未來,我們還要幫農民找銷路,讓糧食賣個好價錢。”石宇鋒計劃把土地託管服務的鏈條做得更長,瞄準市場,獲得更大的議價空間。

供應鏈管理員路恆超

讓物流更智能高效

每一個快遞訂單背後,都有一羣忙碌的物流人。路恆超就是其中的一員。

6月20日,記者聯繫上路恆超時,他剛剛忙完“618”購物節。“懸着的心終於放下來了。”路恆超負責的倉儲板塊,成功經受住了考驗。

2018年,路恆超從安徽大學物流管理專業畢業,經過層層面試,拿到了京東物流管培生的offer。輪崗實習、瞭解公司基本運作體系後,路恆超在京東物流西北區倉儲管理崗位上紮下根來。

“從最基礎的倉儲出入庫平衡,到綜合管控,這裏面有着大門道。”路恆超告訴記者,相比許多人印象中傳統的倉儲管理,現代倉儲管理所面對的情況更為複雜,無論業務量還是個性化服務的訴求都是空前的。

每逢“雙11”“618”等電商大促銷,路恆超都要提前在腦海裏將可能遇到的問題反覆演算,和同事一起做好預案,確保萬無一失。

“在大促銷之前,公司會有專門的團隊結合往年曆史數據和促銷力度進行供應鏈預測,現在已經達到比較理想的精準度。”路恆超説。而一旦訂單量超過預測,路恆超就得想辦法把這個缺口補上——通過對訂單生產節奏的排序,採用換單生產等方式,保障訂單出庫。

隨着倉儲管理業務快速增長,路恆超承擔的早已不僅是京東商城自身貨物的調配,還為諸多製造企業提供專業化的倉儲配送服務。

今年的“618”對路恆超來説比較特殊。“一方面要完成正常的訂單出庫,另一方面還要進行新業務的系統測試。”路恆超説,他們對人員和設備的調配方案進行了不斷優化,最終兩個目標同時達成。

“核心還是資源調配能力。”工作近兩年,路恆超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也越來越體會到自己所從事工作的魅力,“倉儲管理屬於供應鏈管理,而供應鏈管理是企業運營的重要環節。隨着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興起,供應鏈管理正在經歷數字化的變革,作為從業者,我有幸能夠參與其中。”

作為新職業從業者,路恆超十分看好自己身處行業的市場前景,他暗暗下定決心,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本領,讓供應鏈物流更加智能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