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忘記歷史和本源,那就是“數典忘祖”

近些年來,關於我國一些地區的少數人,罔顧良知,鼓動背叛,比如鼓吹“台獨”和“港獨”的這些不法分子,經常滿口胡言,信口雌黃,不由得讓人想到一個詞,那就是“數典忘祖”。

“數典忘祖”這個成語,出自先秦時期左丘明編撰的《左傳·昭公十五年》:“籍父其無後乎?數典而忘其祖。”,本意是指對於歷史的無知,後來比喻忘本。事情原委是怎麼樣的呢?我們就來簡單談談。

先説背景,昭公十五年是公元前527年,周景王十八年,時值春秋晚期,周天子衰弱不堪,日益衰微,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戰爭頻繁。而此時的晉國,雖然在晉平公重新恢復霸主地位後,成為春秋晚期最強的諸侯國,不過在晉昭公即位後,雖然召開“平丘會盟”,宣稱霸主,不過已經式微。

在這一年,周景王姬貴的兒子姬壽六月去世,八月王后穆後去世。《左傳·昭公十五年》:“十二月,晉荀躒如周,葬穆後,籍談為介。”荀躒(前548年-前493年),晉國六卿之一,位於正卿,因為封地在智邑(今山西永濟市),諡號“文”,因而史稱智文子。智文子的孫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智伯(智襄子),可惜因為被韓魏趙三家滅掉而出名,從而拉開了戰國序幕。

從晉國派遣正卿前去參加王后葬禮來看,當時周王室雖然式微,不過當時都號稱“尊王攘夷”,因而晉國給的面子還挺大,不但派遣了正卿,還派了晉國大夫籍談作為副使出行。

《左傳·昭公十五年》:“既葬,除喪,以文伯宴,樽以魯壺。”,可以看到,當時周景王王后去世服喪期是齊衰五個月(不符合禮儀),然後周景王舉辦“射宴”招待智文子。古代的射宴比較講究,在周代,舉辦射宴有幾個目的,《禮記·射義》:“故燕禮者,所以明君臣之義也。”,“射者,所以觀盛德也。”,“是故古者天子之制,諸侯歲獻貢士於天子,天子試之於射宮。”“故曰:射者,射為諸侯也。是以諸侯君臣盡志於射,以習禮樂。”

依據《禮記》,射宴本來是明確君臣之義,然後觀察諸侯大臣德行,遴選人才,從而決定賞賜與否。不過在春秋晚期,周王室已經衰微,從原來的賞賜變成“乞討”了。於是周景王讓人擺上魯國進貢的射壺,“樽以魯壺”,這是為了下面説事。

然後周景王質問智文子:“伯氏,諸侯皆有以鎮撫王室,晉獨無有,何也?”,意思是其他諸侯國都有進貢,而你們晉國卻沒有進貢,這是怎麼回事?,智文子便讓籍談回答,籍談説“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於王室,以鎮撫其社稷,故能薦彝器於王,晉居深山,戒狄之與鄰,而遠於王室,王靈不及,拜戎不暇,其何以獻器?”,意思是其他諸侯國都受過周王室賜予的明器(彝器),因而可以回饋,而晉國從來沒有受過恩惠,因而沒有奉獻明器。

這樣的回答自然讓周景王非常生氣,便説:“叔氏,而忘諸乎?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也,其反無分乎?”,叔氏是對晉國大夫籍談的尊稱,同前面稱謂智文子為“伯氏”一樣,表明二人的身份,並非有的人翻譯為“叔父、伯父”那樣無稽之談。周景王説,你難道忘了嗎?晉國的開國君主是唐叔虞,他是周成王的同母弟弟(比其他諸侯要親近得多),難道反而沒有賞賜嗎?

於是周景王歷數歷代周王室恩賜給晉國的明器,有周文王檢閲軍隊的“密須之鼓和“”大路車”、周武王攻克商朝的鎧甲“闕鞏之甲”、晉文公接受的車馬裝備“後襄之二路,鏚鉞,秬鬯,彤弓,虎賁”等,才得以創下晉國大業,並且反問,如果這些都不是恩賜的,那麼是從哪裏來的呢?

然後迴歸到籍談身上,説你的高祖孫伯黶,專門負責晉國的典籍,輔佐政務,因而稱為“籍氏”,周王室太史辛有的兒子董前往晉國,才有了太史官“董史”。董史就是“董狐”,以直書“趙盾弒其君”記載此事,被稱為名史。然後問“女,司典之後也,何故忘之?”,説你這個負責典籍的官員,因為什麼就忘了歷史呢?

周景王的一番慷慨激昂的數落,讓籍談無言以對,在智文子和籍談告退後,周景王於是説出名言:“籍父其無後乎?數典而忘其祖。”,籍父難道沒有其他後代嗎?竟然有這麼個掌管典籍的卻忘了他祖先的後代!這就是“數典忘祖”成語的來歷。

當然,後面還有一段,是智文子和籍談回到晉國後,把周景王索取明器的要求告訴了叔向,叔向就是晉國著名的大臣羊舌肸,善於言辭,有敏鋭的政治洞察力,以準確判斷政治形式著稱,和鄭國的子產、齊國的晏嬰是當時最著名的三位政治家。叔向説看來周景王不能善終,因為“以喪賓宴,又求彝器,樂憂甚矣,且非禮也。”,“彝器之來,嘉功之由,非由喪也。”,沒過幾年,周景王姬貴就病死了,王子相互爭殺,這是後話。

周景王雖然沒有遵守禮儀,並且索要彝器,看得出周王室已經非常敗落。不過,關於“數典忘祖”這段話卻有理有據,讓籍談啞口無言,也反映了當時諸侯公卿貴族權勢顯赫,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裏。在上行下效的影響下,晉國因為重用六卿,在晉昭公死後,晉頃公繼位,六卿強而公室弱,國家大權旁落至趙、魏、韓、智、範、中行六家手中,從而導致了三家分晉,歷史進入了戰國時代。

這個成語故事告訴人們,做人不能忘本,不能信口雌黃,“數典忘祖”就是對歷史的背叛,對祖先的污衊,正如周景王所言“福祚之不登,叔父焉在?”,因為晉國大夫的言語,把晉國祖先唐叔虞都連帶受到指責和蒙羞,作為晉國子民,自然體無完膚,啞口無言。

因而,如今那些數典忘祖的孽子們,在自己胡説八道滿口噴糞的時候,想一想自己是誰?自己的祖先是誰?自己的語言文化是什麼?自己的血脈是什麼?如果連這些都否認,那麼,做人有什麼意義?活着對社會有什麼貢獻?還不如趕緊回爐算了。

2020/6/7榆木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96 字。

轉載請註明: 成語典故|忘記歷史和本源,那就是“數典忘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