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和人比誰更有錢,因賭氣就殺掉斟酒美人,晉朝的名士怎麼了?

晉朝有兩個有錢人經常互相慪氣,一定要比一比誰更有錢,一個叫做石崇,另一個叫做王愷。

石崇不僅是一個大官,還是一位文學家,按理説這樣的一個有些藝術修養的人應該不屑於去攀比身外之物才對,但偏偏就是他和王愷爭了個“天翻地覆”。

而王愷也不是普通人,他是晉武帝司馬炎的舅舅,實打實的皇親國戚,但也和石崇較上了勁,偏得比一比誰更有錢

更好玩的是,晉武帝司馬炎竟然也暗中資助他的舅舅王愷和石崇攀比。

可見,這一朝君臣都沒什麼正形。

不過王愷有皇帝在後面撐腰,自然是身家極厚,想要什麼奇珍異寶直接去找晉武帝要就行了,但這個石崇竟然能和他鬥得有來有回,甚至還經常佔據上風。

石崇是個什麼人啊?

石崇雖為名士,但當時的名士不一定是好人

石崇的發家史很好玩,他沒有靠壓榨治下的百姓,而是截殺過路富商。

要説奇珍異寶哪裏最多?肯定不是皇宮,皇宮才多大,裝不下太多的東西,真正的奇珍異寶都在廣闊的江湖裏,而商人最喜歡蒐集這些東西。

石崇作為封疆大吏,卻公然在自己的領地裏劫掠富商,名聲雖然臭得很,但也沒人能管得了他。久而久之就積累下來大量的財富,即使王愷有晉武帝給他撐腰都不見得是對手。

當時二人因為炫富鬥到了什麼程度呢?

王愷讓家裏的僕人在吃完飯之後,用糖水來洗鍋。要知道,“糖水”這東西在古代可是奢侈品,就是上個世紀普通老百姓也不是都能吃得上糖塊的,王愷竟然用它當做廢水一樣洗炊具,就是要彰顯自己的豪奢。

石崇見了自然不服,他讓家裏在廚房工作的僕從以後燒火不要用柴禾了,直接燒蠟燭。別説蠟燭了,就是普通人家用個煤油燈都用不起,石崇直接將其當柴燒,為的就是壓過王愷一頭。

王愷一見,這還了得,於是在出行的時候用紫絲做成屏障來為其遮擋風塵,沿路一直鋪下去四十里之遠,何等鋪張浪費啊。

但石崇見了之後,也有樣學樣,只不過他鋪出去五十里,不僅用的是錦繡,還比王愷多十里。

二人你來我往,針鋒相對,晉武帝看着自己的舅舅落了下風,終於坐不住了。

晉武帝為了幫舅舅贏過石崇,暗中送給了他一株高兩尺有餘的珊瑚樹,形狀非常完整、奇特,世所罕見。

王愷得到了這株珊瑚樹之後,自然大為興奮,以為這一次肯定能壓得過石崇。

可沒成想,石崇見了之後,二話沒説,拎起鐵如意直接把這株二尺多高的珊瑚樹砸得粉碎。還很不屑地看着王愷,讓人去自己家裏隨便搬幾株珊瑚樹來賠給這個沒見過世面的“小氣鬼”。

石崇搬來了六七株珊瑚樹,每一株都高三四尺,比晉武帝送給王愷的好太多了。所以説好東西不在皇宮,在商人手中。

石崇也就是因為這樣過分地露富,導致最終被殺的下場。

除了在財物上的鋪張之外,當時很多所謂的名士簡直可以稱得上“冷血”。

石崇家裏養了很多美人,一般賓客到的時候,石崇就讓她們為賓客斟酒,並且有一個講究,客人必須要喝酒,如果不喝也沒關係,石崇當場就殺掉為其斟酒的美人,然後換一個人來繼續斟酒,如果不喝那就再殺再換,直到客人喝酒為止。

很殘忍吧?按理説正常人怎麼會對這樣的情況無動於衷呢?但是當時還偏偏真的有人故意讓他殺人。

王導、王敦兩兄弟去石崇家裏做客,也就是王羲之那一家子的長輩,石崇令兩個美人為他們斟酒。

大家都知道石崇家裏的規矩,其中王導雖然不太能喝酒,但卻是酒到杯乾,生怕喝得慢一點連累了為其斟酒的美人;但是本來很能喝酒的王敦,這一次卻偏偏一口都不喝。

結果就是石崇連斬三人,王敦依然面不改色,不為所動。

王導看不下去了,就責備王敦,為什麼故意不喝呢?結果王敦説了一句非常冷血的話:

説他殺他家的僕從,和咱們有什麼關係。

要知道,王敦、石崇可都是晉朝名士,竟然只是為了一時意氣枉顧他人性命,聽來都覺得十分殘忍。

那麼,晉朝的名士到底怎麼了?為什麼會做這種事情呢?

晉朝名士心中的畸變,《世説新語》多有講述

説起晉朝的名士,他們又與漢末三國時期的不一樣。像嵇康、阮籍這些人身處漢末,對於天下戰亂紛爭的狀況非常厭惡,所以隱居起來打鐵、讀書或者飲酒。

但是,晉朝的名士真名士少,假名士多,所以很多人都表現得非常怪誕,就是為了與眾不同。

劉義慶編寫的《世説新語》就是記錄了當時很多所謂的“名士”真面目。其中有真名士,比如嵇康、周顗等,也有假名士,像王朗(《三國演義》中被罵死的那個)、鍾會等等。

但總的來説,真名士自風流,假名士行事陰暗,從其為人處世中可見一斑。

比如周顗這個名字大家可能不熟悉,但和他有關的俗語語基本上都聽過:

周顗就是那個死掉的“伯仁”。

他雖然比較粗獷,但是一位很夠朋友的人。王敦造反,當時很多人都想讓晉元帝殺掉在國都的“王氏”族人,包括時任司空的王導。

王導一大早就率領着族人跪在宮門前請罪,並且哀求要進宮的周顗幫他説點好話。

周顗當時並沒有搭理王導,是為了不想讓別人以為他們私交很好,誤了事情,但是作為好友,周顗不遺餘力地為其説情,好不容易説動了晉元帝。

為了擔心他反悔,回家之後還特地寫了一封奏疏給晉元帝,再次替王導表忠心。

但是,因為之前並沒有搭理王導的請求,事情成功之後一高興喝了點酒就把這件事給忘了,沒有告訴王導。

等到王敦被招安之後,入京總領朝政的時候,王導懷恨在心,沒有替周顗説什麼好話,以沉默的方式暗示王敦殺掉周顗。

直到他在整理之前奏疏的時候,意外發現了周顗的這封為其求情的奏疏,才痛哭流涕,幡然悔悟。

周顗和王導就是真假名士的典型。

這樣的故事在《世説新語》當中有一些類似的,比如説鍾會和嵇康的恩怨情仇,王羲之和王述的勢不兩立,荀勗與和嶠的公然翻臉,嵇紹與司馬冏的嗆聲互懟……

其實都是真假名士之間的交鋒。

這些內容對於現代人來説更像是一個個有趣的故事,可以用來放鬆生活,也可以用來增加與別人交流時候的談資,更是可以運用到中高考考作文、平時隨筆當中去。

尤其是對於中高考作文寫作來説,更是一個非常充沛的素材庫。

當然,如果想要做學問,那就要去研讀關於這本書的專業著作了,下面這個才僅僅20塊錢的鏈接肯定不能滿足需求。

《世説新語》當中雖然記載這些人的事蹟,但從其描述和語氣還是能看出對這些人有不同的褒貶態度。

如之前刻畫的對於石崇的殘忍和王敦的冷血,就把二人作為“假名士”之間的做作姿態刻畫得非常鮮明。把周顗這種“真名士”的灑脱、率真彰顯得非常生動。

真名士少,假名士多,所以在《世説新語》當中那些率真的、瀟灑的真名士才會顯得那麼地可愛。

他們雖然要求“越名教而任自然”,但只不過是對於社會上的黑暗表達不滿而已,實際上他們有着自己的操守和信仰,是一種自願遵從道德情操的自由,而不是像王敦、石崇那樣為了彰顯與眾不同而故作姿態。

對於《世説新語》中的真名士來説,真正的自由是心靈的超脱,而不是表現出來的不羈與狂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48 字。

轉載請註明: 喜歡和人比誰更有錢,因賭氣就殺掉斟酒美人,晉朝的名士怎麼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