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張翠山當年不自盡,武當派如何擺脱上山逼供的各門派之合圍?
張翠山夫婦之死,是《倚天屠龍記》小説繼當年張三丰逃出少林後,又一個故事的轉折點,也是小説主角從張翠山過渡到張無忌的開始。因而從作者故事線發展設置這點來説,張翠山是必死無疑的。那麼假如當年張翠山沒自盡,武當一派必將要繼續面對以少林為首,上山逼問謝遜下落的那麼多門派,合圍之下武當會有滅派之危嗎?羽菱君個人認為,若真的打起來,大戰一場是免不了的,但武當滅派的可能性幾乎為零,除去張三丰這號人物在,六俠還有一套“真武七截陣”足以震懾羣雄。
一.假如張翠山不自盡,武當派脱離各派合圍的方式只有一戰。
張三丰百歲壽誕,闊別中原和師門十年的張翠山攜妻兒返回武當,但獲悉張翠山回武當的各派,紛紛以祝壽為名欺上武當,欲聯手逼問出金毛獅王謝遜的下落。這些門派以少林、崑崙和崆峒三大名門正派為首,另外是神拳門、海沙派、巨鯨幫和巫山幫等等許多的門派幫會。在多部影視劇中表現為五大派逼上武當是不準確的,峨眉一派雖有上武當,但確實是去祝壽的,而滅絕根本沒去,另外華山派也沒參與。少林是以空聞方丈為首的三大神僧親自出馬,其他各派也皆由他們的首腦人物親自帶領,這裏面有些門派是為了獲得謝遜下落找他尋仇,但更多的是以尋仇為名覬覦謝遜手上的屠龍刀。
在少林三大神僧尚未現身之前,面對這麼多幫派的逼供,武當六俠就商議若是説僵之後只有拼力死戰。按照張松溪的策略,六俠每人認定一個對手,俞蓮舟選的是崆峒五老中年紀最高的一老關能,張翠山便選了崑崙派道人西華子,宋遠橋、張松溪、殷梨亭等選定了神拳門、巨鯨幫等幫會的首領。只待張松溪大叫一聲“啊喲”,六人各使“虎爪絕户手”扣住對手,逼迫他們罷鬥。只是在張松溪要下令時,少林三大神僧的出場打斷了他們的計劃。但在張松溪和俞蓮舟巧妙的爭取下,武當六俠還是贏得了以六對陣少林六僧,一陣定輸贏的機會。雙方約定,武當此戰若勝,少林便帶同拜壽為名、尋事為實的各派下山,不得再逼問張翠山。
然而,就在這場大戰一觸即發之時,殷素素看到少林圓業以“龍門鏢局慘案”為由,大肆辱罵張翠山。為顧丈夫名譽,她直接説出了自己才是殺死龍門鏢局一案的兇手,並向俞岱巖説出了當年將他暗傷的真相,將一切罪孽歸於自己一身,遞出長劍給張翠山,要丈夫殺了她以全武當七俠兄弟之義。重情重義卻一直不知道妻子才是他三哥致殘一事源頭的張翠山,一時間到了精神崩潰的臨界點,接過長劍,可他又豈能下得了手,想起夫妻情深、夫婦一體,於是決定自己一人扛下所有罪孽。拜別師傅託付兒子,然後跟逼供的羣雄再次申明,他絕不會做無義之徒而説出義兄下落之後,便自盡身亡了。
張翠山的死,逼上武當的各派,其實僅是充當間接推動的兇手,真正促使他自刎的乃是他自認為對不起俞岱巖。可以説,假如殷素素沒有説出她當年為搶奪屠龍刀而暗傷俞岱巖一事,張翠山可能便不會自盡。當然,那些門派因張翠山之死,也確實不再為難武當各自離去,但假如張翠山當時沒死,不難猜測,上演的便是武當六俠對陣少林六僧的戲碼。那麼,假如一陣定勝負的一戰打響,武當派能成功脱離被合圍的險境嗎?答案應當是肯定的。
按照雙方以六對六的約定,當時的六俠已決定擺下“真武六截陣”,對付包括三大神僧在內的少林六僧。“六截陣”是因俞岱巖殘廢不能上陣組成“真武七截陣”,六俠退而求其次的決定。“真武七截陣”乃張三丰所創,他傳了七俠每人一套武功。七套武功分別行使,固是各有精妙之處,但若二人合力,則師兄弟相輔相成,攻守兼備,威力便即大增。若至七人同施,猶如六十四位當世一流高手同時出手。要知道當世之間,算得上第一流高手的也不過寥寥二三十人,哪有這等機緣,將這許多高手聚合一起?便集在一起,這些高手有正有邪,或善或惡,又怎能齊心合力?
可見若是七俠齊全,擺下“真武六截陣”,天下間莫有人能敵。而六人聯手,即便是威力減半,僅相當於三十二位當世一流高手同時出手的威力,對付包括三大神僧在內的少林六僧,也是綽綽有餘。何況按照張松溪的看法,宋遠橋和俞蓮舟的武功大致和三大神僧相若,至於其餘的少林僧對陣他們幾個,單一都必不是他們各自的對手。可以説,只要擺出“真武六截陣”,此戰武當派必勝無疑。
武當七俠成名以來,無往不利,不論多麼厲害的勁敵,最多兩三人聯手,便足以克敵取勝,這“真武七截陣”從未用過一次。此時宋遠橋眼見大敵當前,心想雖因俞岱巖受傷,湊不成真武七截陣,但兄弟六人共使此陣,對手少林三神僧功力縱強,攜同上山的弟子縱有深藏不露的硬手,然六僧合力,決計敵不過“真武六截陣”,此戰必勝,乃可斷言。新修版《倚天屠龍記·第十回》
武當的取勝是沒疑問的,而其餘的那些門派在少林派戰敗之後,他們也應當不會説話不算話繼續挑事,畢竟強如少林都不是武當的對手,這些門派自然不會再自討苦吃。更何況,還有一個成名江湖七十年,外人誰都沒有見識過他的武功,在武林中流傳有各種各樣神奇傳説的武林第一人張三丰在,在他們所依賴的三大神僧敗在六俠手下之後,誰還敢嗝屁?後來的老張帶小張上少林,少林都想過以合寺之力對付他一人。
所以説,假如張翠山沒死,面對這些門派的合圍,武當派最終還是能轉危為安。大戰一場免不了,但未必能到血戰的層次,武當一派的滅派可能性更是為零。相比於後來趙敏帶隊上山對武當構成的威脅,這一戰即便發生,武當的元氣也不會有任何的損傷。只是日後的武當派在江湖上,聲名可能會一度受影響,後來的六大派圍攻光明頂,未必就有武當的身影了。但正如羽菱君在開篇所言,就作者設置的故事線發展而言,張翠山是必死無疑的,只有他的死,才能促成後來更多情節的發生。
二.為了成就張無忌的偉大,張翠山必須一死,安排他在各派合圍逼供下自刎是最合適時機。
《倚天屠龍記》這部小説,在故事線的推進上,有兩處重要的轉折點,共由三個可看作獨立故事連接,整體上構成了一部小説。從連載版小説來看,小説前四回是一個故事,主角是張三丰;第五回到第二十六回是一個故事,這20回篇幅的主角是張翠山;從第二十六回開始到結局,足足有86回的篇章,就是以張無忌為主角的故事。張三丰逃出少林上武當山和張翠山之死,就是小説的兩處重要轉折點。前兩個短篇但逐步遞增篇幅的故事,是為最後一個真正長篇的故事,服務它的發生和推進,做好了伏筆和鋪墊。
張三丰的故事主要是交代了武當和峨眉兩派的誕生,構建了“倚天時期”中土武林的新格局,營造了一個整體武學水平超過“兩雕時期”,江湖俠士卧虎藏龍的氛圍,這點在連載版的小説中體現得更加明顯。張翠山的故事主要是以“屠龍刀風波”,襯托出當時武林在蒙元朝廷的高壓統治下,依然爾虞我詐,你爭我鬥,體現出當時的武林急需一個能夠團結各派,號令卧虎藏龍的天下羣雄,領導他們共同抗元,完成漢人百年復國大業的人物。同時張翠山之死,也為其子張無忌帶來了一次人生抉擇。
正如前面所言,對於張翠山之死,逼上武當的各派,其實僅是充當間接推動的兇手,真正促使他自刎的乃是他自認為對不起俞岱巖。可這些在當時的張無忌眼裏並非如此,親眼目睹雙親死在各派合圍之下,且母親死前讓他記住各派人物,日後一一報仇,這讓少年的張無忌打心裏認定,他的父母就是被上武當山的這些門派給逼死的。因此父母之死,就讓張無忌必須在今後的人生路中做出抉擇,要不就是忍辱偷生,日後報血海深仇,要不就是放下自身仇恨,開啓新生。兩種不同的選擇,造就的將是他日後人生兩種完全不同的走向。
許多朋友認為,按照張無忌的童年遭遇,成長為一個像王晶電影中李連杰扮演的那樣,殺伐果斷且腹黑版張無忌,才是正常的。沒錯,按我們正常的思維去看待事物的發展,確實是這樣,然而假如張無忌最終真的成長為一個內心充滿仇恨,為了復仇而爭權奪利的腹黑之人,那麼只能説這樣的張無忌就是常人一個而已,就是僅比常人武功高強的凡人罷了。這樣的人物形象,無論是在“倚天時期”的武林中,還是在“兩雕時期”,甚至是在金庸武俠的各個江湖時期,都屢見不鮮。按照前兩個故事的鋪墊,這樣人設的張無忌,又豈能是肩負起完成抗元復國大業重任的人物?
讀過金庸武俠的朋友都知道,金庸筆下的男主,幾乎都是在破碎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不是孤兒就只有單親。但這樣的成長環境,卻沒有一個受之壞的影響,最終都成長為造福一方的大俠,像郭靖、楊過這樣,更是成為為國為民,受萬民敬仰的俠之大者。金庸先生之所以執著於這一點設定,他就是想表明,他筆下的男主都非常人,兒時悲慘的遭遇,並沒有將他們轉變成一個內心充滿仇恨,怨恨老天和社會不公,長大後報復心極強的人,反而還成長為富有俠義心腸,心懷天下,造福國民的大俠。這樣的反差,直接就讓讀者感受到這些主人翁的了不起和偉大。
正因金老所推崇的這種大俠成長模式,實際上就已經註定了張無忌不可能成長為一個腹黑樣式的人物,他必須是個具備特定的能力,能夠團結一切力量,去承擔打造漢人抗元統一戰線這個歷史重任的人物,必須是像當年的北俠郭靖那樣,能夠讓黑白兩道都聽之驅使,真正號令天下的俠之大者。也是這樣,張無忌在他人生的抉擇中,必須要選擇放下自身仇恨,這樣才能開啓新生,成就他異於常人、平凡人的偉大。而為了促成這一切,張翠山必死,只有他的死才能把張無忌推到人生抉擇的關口,引出後面更多關於展現張無忌這號大俠樣式的人物,如何了不起的情節。
因此,即便是當時的張翠山不自殺,金老也會安排其他的情節促成張翠山之死,讓他在各派的合圍逼問之下,因自認為愧對俞岱巖,有違兄弟恩義而自刎,是最適合的時機。這樣的安排,也無疑是給後來的張無忌能夠放下仇恨,擁有一個説服自己的理由。可見,金庸先生對許多情節的設定,其情節作用十分明顯,都應有通過深思熟慮,並非率性而為。而從情節作用這方面去講,再探究張翠山不死將會如何這樣的問題,也將會變得沒有多少意義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是羽菱君,專注於“天龍時代”前、“射鵰時代”前、“倚天時代”前,金庸武俠“三前”空位期前傳的解讀,歡迎關注,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