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學生心理健康 |“神獸”返校復學,專家支招提升“適應力”
長時間宅家上網課的學生,現在已經分批迴歸校園。除了激動和新奇之外,有些學生難免會有一些短暫的不適應。那麼,如何幫助學生渡過這個階段?家校如何協作才能實現長假與復學的無縫對接?
循序漸進調整生活作息和行為習慣
調查顯示,學生返校後產生的挑戰包括:生物鐘的調整;校園衞生防疫要求的落實;學校夥伴交往的互動方式;課堂學習節奏的再調整;網課學習效果的檢查反饋。
“由於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羅列孩子和家庭裏在復學後出現的具體問題,不過,生活作息和行為習慣的調整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逐步過渡。在新規律建立之後,人體生物鐘就會逐步適應新的節奏。”石家莊市未成年人心理維護中心主任、石家莊市心理學會會長馬宏偉説。
同時,疫情期間,性格內向的學生可能很少跟別人聯繫。開學後,他們往往會有社交壓力,害怕重新和同學相處,寧願在家上網課,也不想去上學。對於這樣的學生,家長和老師要鼓勵其與同學聯繫,和親朋好友聯繫,將孩子的注意力從社交恐懼中轉移出來。
“有的孩子擔心上學後會被病毒感染,其實這樣的情緒是對危險情境的正常反應,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次疫情帶給我們的積極意義,春天本身是各種傳染性疾病的高發期,學校各項有力的措施,會幫助我們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馬宏偉表示,家長可以陪孩子一起學習疫情防控的科學知識,將擔憂和害怕的情緒轉化為現實中具有可操作性的具體事項。
幫助學生從網絡迴歸現實
“前一階段的居家網課貌似開課,其實並沒有起到真正的開學效果。學生們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和頻率都有所增加,有些更是藉助上網課的機會玩電子遊戲。復課後,必須幫助學生從網絡迴歸現實。”馬宏偉介紹説。
馬宏偉表示,家長需要明白,電子遊戲中包含着鼓勵、獎賞、即刻滿足和同伴支持等,越是在現實層面缺少這些東西的學生越會痴迷於電子遊戲,在遊戲裏有他們期待得到的東西。而現實生活中常常出現一個惡性循環,當學生去虛擬世界彌補那些現實生活中無法滿足的心理需求時,家長往往會強行禁止。這樣不僅沒有滿足學生的需要,還促使他們在虛擬世界中尋找更多獎賞、鼓勵去彌補現實中的不足。這樣一個惡性循環就週而復始地運轉起來。家長們可以嘗試從現實生活中增加一些積極的反饋或者去虛擬世界和孩子互動給予支持,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面臨畢業壓力需要自信“助攻”
復課後,有部分學生馬上面臨升學壓力,難免有緊張焦慮情緒。針對這種情況,馬宏偉説:“良好的自信心與自我管理能力是保障學生迅速調整到位的基礎,而家長和教師穩定的情緒管理能力和平等溝通能力,是穩定這類學生心理狀態的必要外在助力。”因此,家長應該多支持、多鼓勵孩子。老師要適當指出學生的長處,幫助他們增加信心。
此外,這段時間學生一定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適當的運動。馬宏偉説,大多數人每天需要睡眠7-8個小時才能滿足大腦需求,對於高強度腦力勞動的畢業班學生來説,充足的睡眠能夠讓緊張不安的大腦得到休息。而適當運動可以刺激大腦分泌開心物質,消除疲憊、煥發活力。
允許孩子自我調整“慢半拍”
“開學復課後,有些家長也表現出焦慮、擔心和不安的情緒,甚至因為孩子不能適應而責罵孩子。”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學高級教師、河北省心理干預協會理事李春江介紹説,最常見的是以下兩種情況:一種是憤怒、抱怨,如“你怎麼總玩手機”“你怎麼還沒完成作業”等;另一 種是要求和期待,如“今天完成三個單元”“每天要學習四個小時”等。對於學生來講,這兩種情況都有可能成為親子關係的障礙。
家長可以先放下自己的情緒,試着接納孩子的現狀。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會很快轉化為行動,主動抓緊複習、看書、寫作業;有的孩子暫時無法安置焦慮情緒,會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緩解焦慮,如看電視、打遊戲、吃東西等;有的孩子焦慮情緒嚴重時還會出現情緒不穩定、愛發脾氣等表現。作為家長,需要接納和理解孩子的焦慮,幫助他們找到情緒產生的源頭,孩子才有可能從自己的情緒中走出來。如果家長一味地帶着情緒和孩子互動,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容易加重孩子的焦慮情緒,甚至激發孩子的逆反情緒。
李春江説,疫情期間採取的是單一的學習方式,孩子們因為個體差別也難免產生差異,無論家長還是老師,都不能打擊孩子,應該通過更為豐富的活動來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中小學生的心智水平逐漸成熟,可以感知和判斷現有的環境和壓力,並有一定自我調整能力。當面臨眼前的困難時,他們也會知曉自己的任務,也會有焦慮的情緒,但他們無法像成人一樣立即付諸實踐,需要更長一點的時間來準備和調整,因此我們要允許孩子自我調整‘慢半拍’。”(燕都融媒體記者楊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