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林徽因為建築界帶來了哪些貢獻?其影響性如何?
林徽因在建築上面的貢獻以及影響大體可以分為三點:中國建築理論與歷史的建立;對於民居建築的關注及實踐;對於梁思成建築思想的影響。
1. 中國建築理論與歷史的建立:
“如果我們把由中國近代首批建築學者建立起來的中國建築學術體系之核心,定義為中國建築的歷史與理論的話,也就是中國學者對中國建築做出的建築學專業的診釋,我們應該認識到:林徽因正是真正對中國建築歷史與理論最早作出主要貢獻的學者,她是這一學科的奠基者,她是思想上的先行者。”——趙辰
在《營造學社彙刊》第三卷第一期中,林徽因發表了《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系統地對中國古建築的系統進行總結。
文章中林徽因試圖:(1/2/3 點)
(1).詳細系統地總結中國古建築的特點
包括“屋頂”“斗拱”“台基”“平面佈置”方面,奠定了往後中國古建築理論研究的基礎。
(2).將中國古建築體系納入到國際建築理論體系中
具體是:引用維特魯威的建築三要素:“實用、堅固、美觀”,闡述古建築的“木架構“體系與當時現代主義建築中的“框架式”建築進行類比。提出中國古建築是屬於結構理性主義的,承重的柱與圍合的牆窗可以相互脱開。
(3).利用當時的藝術理論對中國古建築進行發展進行風格性斷代分析
引用近代藝術史奠基人温克爾曼的“循環理論”認為中國建築也有其“嘗試”、“成熟”以及“因襲”“墮落”的過程,對應於温氏的理論則是 起源 - 發展 - 變化 - 衰亡。而後利用該理論講中國古建築的發展風格定義為:唐“豪勁”,宋“醇和”,明“羈直”。
(4).與梁思成一同成立清華大學建築系,為學科的建立完善起到很大的作用
(5).提出“建築意”的建築理論
題外話:朱濤曾在《梁思成與他的時代》提出梁林的理論是先於他們到鄉野的建築實踐的,也就是時先有理論,而後去發掘實物以填充他們的體系,同時也質疑林的文章有多處借鑑日本建築史學家伊東忠太的著作。但其實林徽因的文章中最核心的要點是將中國建築的木構架與國際的框架結構進行直接比較,得出中國古建築是結構理性主義的。而伊東忠太恰恰關注的表面上的形式,而這些往往是眾人皆知的“常識”。所以,如果追究林徽因的思想來源的話,將中國建築以結構理性主義的眼光看待的來源可以説更加重要。李軍在論文《古典主義、結構理性主義與詩性的邏輯——林徽因、梁思成早期建築設計與思想的再檢討》提出,最早將中國建築看待成框架結構的是喜龍仁(Siren)的《支那古代美術史》,有興趣的可以延伸閲讀。
2. 對於民居建築的關注及實踐:
在當時主流主張建立官式建築和外國的古典建築體系進行抗衡的時候,林徽因特別關注民居建築。
林徽因特別關注了山西的民居,並且在由她執筆的《晉汾古建築預查紀略》中描述了那些民居的狀況,這應該是最早出現在營造學社彙刊上的
關於民居實物的描述之一。——趙辰
融合民居精神的設計——雲南大學映秋院
也就是説林徽因在 80 年前就考慮中國建築現代化?=、=|||
3. 對於梁思成建築思想的影響:
梁思成在 1930 年前的建築實踐深受他在賓大的老師保羅 - 克列(Paul Cret)的影響,在這一段時期的時間都是古典 - 折中主義,與保羅 - 克列的“現代古典主義”和茂飛的“適應式建築”思想相一致。在 1932 年以後,梁思成想法經歷從現代古典主義向結構理性主義的轉變,其源頭是林徽因同年髮辮的《論中國建築之幾點特徵》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