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完璧歸趙的主人公是誰 完璧歸趙發生在什麼時候?
歷史上完璧歸趙的主人公是誰完璧歸趙發生在什麼時候?歷史上著名的經典故事“完璧歸趙”的主人公是藺相如,講述的是他作為使者出任秦國,利用自己的才智,將珍貴的和氏璧從覬覦寶玉已久的秦王手中完好無損地帶回趙國都城邯鄲的故事。
藺相如
藺相如,戰國年間極具才能的傑出政治家、外交家,他的生平事蹟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所記載,其中十分著名的事件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這三件。
藺相如原本是趙國的宦者令舍人,趙惠文王在位期間,秦王送信來聲稱願意拿十五座城池來交換趙王手中的和氏璧,趙王唯恐秦王只是為了騙到寶玉並不會真的如此大方,於是藺相如自薦表示願意出使秦國。果然秦王無意換城,藺相如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完美周旋,將和氏璧拿回手中帶回趙國。
前279年,秦王欲與趙國聯合攻楚,便主動向趙王示好,約於澠池會晤,趙王十分恐懼又不能不去,於是讓藺相如陪同。藺相如在會面時,據理力爭,改變了趙王的被動局面,獲得兩國平等的地位,且在商議過程中寸步不讓,保全了趙王的顏面不受屈辱,也維護了趙國的國家利益。
而負荊請罪,指的就是藺相如因為獲功而官位廉頗之上,廉頗身為武將,居功自傲十分不服,有意辱之。而藺相如顧全大局,處處忍讓避免,他這種以國家利益為上的精神被廉頗知道後,領廉頗十分內疚,自愧不如,於是親自揹着荊棘上門請罪,二人從此成為了至交。
藺相如智勇雙全,心繫國家,胸襟寬廣,是我國古代十分偉大的政治家,名垂千古。
完璧歸趙發生在
完璧歸趙中的和氏璧原本是由楚文王所有的楚國國寶,在楚國君主手中世世代代傳承了三四百年。後來,諸侯爭霸,誰都想把這塊寶玉據為己有,而完璧歸趙就是在這個時候發生的。
完璧歸趙
戰國末年,七雄爭霸,即秦韓趙魏楚燕齊,加上名義上的中山與周王室,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已經成為了那個年代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國家。當時的秦國君主是秦昭襄王,他為人英明、野心勃勃,從宣太后和國相魏冉手中奪回政權,任用范雎為相、白起為將,推行遠交近攻的擴張政策,國力始終在不斷的增強,此時的秦國已經初顯統一六國之勢。
此時的趙國國君是趙惠文王,其父趙武靈王為了壯大軍事勢力,因此使文王年幼繼位,由肥義任相國輔佐他。趙惠文王登基四年以後,由於其兄趙章安陽君造反,將肥義殺害後,兵敗逃往趙武靈王的沙丘宮,最終被圍困所殺。此後趙惠文王下令,以趙武靈王私藏叛賊的罪名將父親殺害,從此自己執掌政權。
完璧歸趙一定程度上,也是秦趙兩國的外交之爭,秦王生性持重,深諳權謀,而趙王則略顯悠遊寡斷,猜疑心極重,好在他懂得用人,手下不乏文武賢臣良將,為趙國的壯大以及能與秦國抗衡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不過在完璧歸趙的六十幾年之後,強秦還是吞併了趙國,和氏璧也最淪到秦始皇手中做成了他的玉璽。
完璧歸趙的主要內容
眾所周知,秦王不過是想要騙取和氏璧罷了,並不會真的割讓十五座城池來交換,然而趙王迫於秦國強威,不得不派藺相如出使秦國,那麼藺相如是如何智鬥秦王,拿回和氏璧完好歸趙的呢?
完璧歸趙
秦王胸有成竹又略帶得意洋洋地接見了藺相如以後,藺相如便將帶來的寶玉獻上,秦王接過來後甚是歡喜,愛不釋手地左看右看,看罷還傳給身邊的愛妃與羣臣一一觀賞,就如同在炫耀一件屬於他自己的寶物,朝上議論紛紛,十分熱鬧,可秦王完全沉浸在看到寶玉的興奮中,一言不提割城之事。
藺相如見狀,便也明白了秦王的意圖,於是他便想了個主意從秦王手中拿回和氏璧。他上前一步,對秦王説:“大王,這玉雖然甚是美觀,但也有一處小瑕疵,讓我來指給您看。”秦王一聽,立馬緊張下來,馬上把和氏璧拿回來遞到藺相如手中。藺相如接過和氏璧後,捧在手中後退幾步,靠在一根房柱上,對秦王説:大王千里迢迢派使者來表示願意割城交換,趙王是信任秦王作為一國國主的威嚴,於是派我來此,可我來此已久大王卻絲毫不提換城之事,如今大不了我與和氏璧一同碎於此處。”説罷便舉起和氏璧做出要砸的樣子。
秦王見此,連連阻攔,馬上拿出地圖,假裝指出要割讓的十五座城池。藺相如早已看穿秦王的虛假之心,於是要求秦王如若誠心,便齋戒五日後再舉行交換儀式。
秦王心想,此玉已是囊中之物,便同意了,將藺相如安置在旅館中。誰知在此期間,藺相如暗中叫隨從喬裝打扮後將和氏璧偷運回趙國,等到五日之後的交換儀式,和氏璧早已不在藺相如手中。
完璧歸趙的璧是什麼意思
“完璧歸趙”中的璧指的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極其珍貴的美玉,被認為是未經雕琢的無價之物,也稱作荊玉、和璞,是世間難得的珍寶。完璧歸趙中的和氏璧,是指趙王得到了一塊本屬於楚國的鎮國之寶,被秦王看上後,趙臣藺相如如何出使秦國又將玉完好帶回趙國的故事。
和氏璧
歷史上的和氏璧早已經失傳了,因此真正的和氏璧什麼樣子當下已無法再現,僅依靠有限的相關記載描述來看,由於秦始皇用和氏璧造玉璽,我們可以得知和氏璧與其它玉佩有所不同,至少有10釐米厚,且並不是古人常戴的環形圓玉。但由於秦始皇的這塊玉璽也在唐朝之後失傳,因此和氏璧究竟何樣,也難以考證。
和氏璧最早出現在韓非子與新序之類的記載中,沒有過大的出入。據悉,春秋戰國年間,各諸侯國都有自己的國寶,而和氏璧就是楚國國寶。最初,楚國有一個名為卞和的玉匠得到一塊極其難得的璞玉,便捧着要將之獻給楚厲王。厲王命玉工細細查看,玉工看來看去,卻説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認為被戲弄了,便下令砍了卞和的右腳。後來武王繼位,卞和又拿此玉去進諫,結果武王又認為此玉是石頭砍去了他的左腳。接着文王即位,卞和手捧璞玉痛哭,眼中流出血來,文王聽聞後,問他為何哭,卞和説:“我哭不是因為失去雙腳,而是誠心進獻寶玉卻被當做欺君的石頭。”文王聽後,命人將其剖開,璞石之中果真是稀世奇玉。
正是這樣一塊稀玉,在歷史上幾經流轉,留下許多典故,成為富有傳奇色彩的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