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教學給高職帶來“痛”與“變”

  【教育透視】  

編者按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教育界提出了挑戰,對於職業教育而言,這種挑戰更特殊:作為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更強調動手能力的培養,更直接服務於包括應急救援在內的產業,更多服務於中小微企業。那麼,疫情影響之下,職業院校的實習實訓、畢業生就業、相關專業的調整與發展,就成為職業院校必須及時籌劃應對、積極妥善解決、主動長遠佈局的重要問題。今天,我們刊發一些院校在實踐層面的探索,希望對職業院校應對相關問題有所啓發。

作者:賀星嶽(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院長);邱旭光(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教師)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襲擊,加快了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進程的步伐,從線上教學之初的恐慌、焦慮、忙亂,到後來的從容、淡定與恬適,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疫情下的線上教學,使高職的教學思維發生變革,高職教學經歷了一場自我蝶變的痛苦而又充滿希望的過程。

線上教學給高職帶來“痛”與“變”

光明圖片

  轉變教學組織形態之痛,迎來線上線下交互式教學之變

疫情衝擊下的線上教學,對現行班級授課制教學具體組織形態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對高職教學新形態提出了新要求。“互聯網+教學”的形態變化是生產力自身對教學組織形式的直接改變。這種變化、這種觀念和需求,在十年前或更早的時候是不可能產生和想象的。之前,“互聯網+教學”這一新的教學形態還沒有完全形成,但這次疫情將它的功能和成效集中驗證和顯現出來。

雖然,組織形態轉變必然帶來不適應、不嫺熟的陣痛,而且傳統的班級授課制也並不可能就此消失,“互聯網+教學”也並非將傳統的教學方式簡單地轉變為在線形式。準確地説,它是一種應用於全日制教學的新的教學形態,需要發揮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各自的功能與優勢,實現線上與線下的結合,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技術,進一步開發線上教學的新功能、新方法,如專業(羣)教學資源庫的建設、智能化教學設施(平台)的開發、高職特色課程資源和教學方法的研究、“互聯網+教學”系統的賦能升級等,從而助推高職線上線下交互式教學走進新常態。

  調整管理方式之痛,帶來學生學習便利之變

教學組織形式的轉變,也引發一系列擔憂,擺在第一位的就是線上教學管理。傳統課堂教學的優點是面對面的管理、面對面的交流,實時集中掌控,極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管理的主導性,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學生學習的被動性、受控性,長期以來也造成教學管理的單一和固化。疫情的突襲打破這種慣性,學生不再在教師的眼皮子底下,線上教學怎麼管理學生,確實讓不少高職教師“捏了把汗”。

而實踐證明,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學生適應並接受極快,超出越了教師的想象。線上教學快速、便捷、隨時、可回放等特點深受學生歡迎。度過最初的磨合期、適應期後,線上教學很快成為高職教學的一種模式。學生適應它、喜歡它,因為它有可能促成一種相對自由的學習方式。即使還存在諸多缺陷、不足,但大勢所趨,不可替代。

學生的新“習慣”,就預示着教育的新“需求”。陣痛是改變教師主導的教學模式下學生被動學習的真實反映。要提升“互聯網+教學”的有效性,必須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習慣,研究新技術信息化條件下學生的“新習慣”和心理變化規律、職業教育發展規律,引導師生熟練使用新工具新手段實現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增強學生學習的探究性、主動性,老師們要指導學生如何學,就必須順應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探索符合高職教育本質與規律的新的教學形態、管理方法。

  改變課程分工之痛,融合團隊化教學之變

按照傳統的教師教學組織分工,高職院校教師是按專業分配課程的:以教研室為單位,每一位教師擔任一門或兩三門固定的課程,長此以往,日復一日。

但是疫情下的線上教學開始局部地改變了這種任課授課方式:有些教師專業能力強,線上教學技能特別優秀,出於教學的實際需要,擔任了多個班級的聯羣直播,成為響噹噹的“網紅教師”;有的學校成立在線教學技術支持小組;有的學校依據教師特長協調其他教師參與教學,組建信息化教學小組,實行分工合作:教師們集體研討備課、主講教師授課、技術教師負責視頻錄製和網絡平台測試、輔導員主抓教學管理,這些更為細緻的教學分工,如教學監控、學生教學服務等等,使一位教師一門課的傳統教學授課組織分工形式和教學流程都發生了變化,出現了教學的新環節、流程的新組合。

這是線上教學的“變革”,將打破原有的專業課程內部的組合分工方式,實現課程內部的結構重整:教師們據課程模塊的分工和專業的優勢特長,擔任課程模塊的研究與主講;教學團隊的分工,既分割原有的教學流程,又增加了線上教學的新環節,實施多位教師協同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最顯著的特徵是:一門課不再是一位教師擔任,而是由一個團隊來共同負擔。他們可能分為課程研發小組、講課小組(主講)、協作小組(網絡平台、教學資源、操作示範、課後或課間協同輔助等工作),甚至這樣的小組成員可以不在同一所學校,這樣的小組可以不為一所學校服務,他們可以為多所學校提供網絡的乃至線下的教學。

新型教學團隊的出現,將打破學校對教師的佔有,也將打破現有的勞動分工方式。這種變革將可能使很多人“失去飯碗”,也將產生另一些形式的“新飯碗”,從而對高職教師職業產生衝擊。

  實習實訓受限之痛,催生“實”中融“虛”之變

實踐教學被認為是高職線上教學的難點,是本次疫情下開課量最少的課。職業教育實訓實習如何實現線下進入線上?線上如何輔助線下?疫情之後,線上如何有效助推高職實踐教學,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命題。

首先要解決的是,全面服務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有效解決頂崗實習期間“讀”的問題。一直以來,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中都存在着學生在企業期間,“工”與“讀”的對立矛盾,半工半讀中“讀”的一維難以落實,也由此制約了“產”與“教”的深度融合。

“互聯網+教學”為此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學校可以通過線上教學,不僅在學生集中實踐的企業開展理論教學,即使是以前一些分散的面向現代服務的新興產業的專業頂崗實習,其理論課教學也能同步進行。

全面推進5G、人工智能、大數據服務於實踐教學,加速智慧校園建設。如果充分利用智能技術,加強實踐教學管理、實習實訓監控,增強線上實踐教學指導,使遠程“教”與“學”的交流、企業指導教師遠程參與教學和技術交流不再受空間距離的制約,那麼加大虛擬仿真資源建設,突破線上虛擬仿真關鍵技術,必然使實踐教學在“虛”中獲得“實”效。

  保障教學質量的考驗之痛,導向智能化全程監控之變

對線上教學質量的擔憂,是繼線上教學管理的“恐懼”之後的又一個現實問題,也是對線上教學的“終極”考驗。長期以來,院校擔憂在線教學會出現“放羊”“放水”的問題。這也是線上教學不能迴避的現實問題。因此,如何確保教學質量,追求高質量標準,將成為高職院校後續攻關的重點,毫無疑問,院校要練好智能化全程監控的真“功夫”。

一要練好強化線上教學過程監控的功夫。應用大數據,實施網上學習痕跡的抓取,實施教與學的雙重監控。從資源建設、課前準備、過程教學,到課後指導,建構全程育人的全過程監控體系;從到課考勤、教學參與、自主學習、課間測試,到課程考核,建立線上教學學業考核評價體系。

二要練好創新線上教學監控方法與技術的功夫。要拓展新思路,結合課程特點、平台特點,利用智能化、大數據技術,線上測試與線下測試相結合,開發適應高職線上教學需要的測試工具、反饋系統、測評系統。

三要練好加速標準化質量建設的新功夫。要研製高職教育在線教學的質量評價標準,實現專業標準、人才培養標準、考核標準與考核流程的科學化。

四要練好協同優質師資的功夫。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最好保障。發揮名師資源共享,實行名師多校聯羣授課,以“課”的質量保障“學”的質量,提升教學效果。

疫情期間,釘釘等平台推出了一批精彩的“錄屏”課。嚐到了甜頭的教師們,會因此大量生產精品“錄屏”,湧現一批原來只在教室裏供極小部分幸運的學生“享受”的高品質的、精彩的“金課”。這些金課因疫情借“錄屏”走進了大眾課堂,全網共享。“網紅教師”也成為疫情下線上教學的另一種風景,名師效應從根本上保障了教學質量,也為師資質量提升提供了一種“賽馬方式”。

疫期還未結束,職教的“痛”與“變”尚未顯露完全,最終是美麗抑或還隱藏着瑕疵,都將繼續考驗院校的智慧和定力。但總之,高職院校的教學“蝶變”需要我們全力以赴。

相關文章:①推進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要重實效 ②職教應積極培養“AI+應急”人才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07日 15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61 字。

轉載請註明: 線上教學給高職帶來“痛”與“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