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高校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的關係

由 哈愛朵 發佈於 經典

高等教育的本質

步入大學的校門就已經準備好了接受中國的高等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本質不是讓一個人成為全能,成為一個社會需求的專家。因為每個社會需求的滿足都是能力組合完成來實現的,而不是靠某一個人。

教育追求的是給人以完善的視角,對各個領域都有一定認知,經過專業學習給人一種思維方式,一種對某個細分方向的技術能力,之後組合完成超人的價值實現。你看現在本科教育都是基礎科目偏多,越好的學校涉獵範圍越廣,這樣建立的知識結構比技術重要的多。基礎專業和社會體系會產生無限多的組合來應付多年社會需求的變化。

社會需求逐年變化的過程中,教育體系也會不時的調整專業設置。但專業設置的調整速度遠遠的落後社會需求的變化。只是教育系統的反應速度並不會影響到社會的進程。

高校的教育專業設置也不是按照社會的需求來設置的,而是根據不斷細分來制定的。社會越是進步,知識的細分越明顯。也就是説,高等教育專家們實現的是小範圍突破,某一學科被分得越來越細。就像《人類簡史》裏所説,人類最核心的能力不是體力、智力、語言或使用工具,而是分工合作。

一個專業可以説是一羣各個領域的專家組合而成,而這樣的組合只有在實踐中有了高效組合方法之後才會在教育體系里加入新學科,這樣的學科不是完全新的,而且新的組合不影響目前完善的基礎科學設置。

新學科來自於實踐

縱觀歷史,改變社會變革的多半不是教育工作者,他們只是在社會有了需求,知識體系健全之後才會去學習再育人。

那些好的教育工作者都是好的學生,但這些好的學生並沒有參加社會實現的過程,已經獲得社會實現的人往往又不會走入課堂育人。

這就導致了教育系統反應速度很慢。那些社會實踐者成功成為專家的人幾乎不會重返課堂傳授自己的經驗。大學專業設置都是在用的很廣泛並且實踐總結出經驗後,教育工作者完成整合和提高教育的效率。這樣革命式的知識體系更新是整個人類社會達到質變的節點,是一次上台階式的社會進步的產物。

我國應試教育缺失了一部分人格教育,激發興趣、發展天賦的教育也幾乎沒有。這種學術與自我實現的分離使得我們在選擇專業時趨同社會價值觀。大多都不是因為自己喜歡某一專業而選擇,都是為了完成任務一般。

其實這種不能提升自我的教育,在你學瞭如此眾多的學科之後發現自己不知道到底學了什麼?可以做些什麼?這些知識該怎麼用?所以學生在校要努力的學習社會實踐者的經驗,多多的參加社會牛人的講座是很有必要的。

大學專業的設置依據

因為中國的教育體系完善過程時間不長,研究的也不是很透徹。往往是國外的需求出現到有專家之後很久我們國內才意識到這個需求的重要。

好像從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開始我們就一直處在這個過程中一直沒有突破,發達國家的成熟經驗成為了我們各個領域先行者的求知地。

我們的教育結構、專家結構、知識結構幾乎沒有辦法領跑,都是處在傳承發達國家經驗的基礎上。這也是我們無法超過老師的技術或是能力水平的原因。

建議同學們在選專業的時候,儘量還是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因為至少四年你不會虛度,即使當你覺得想要放棄的時候,興趣還是會助你一臂之力讓你堅持到底。況且,365行,行行出狀元,只要你肯鑽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