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讀才考上三本, 如今剛畢業就成“天才少年”拿到華為年薪201萬offer, 他憑什麼?
最近,一則“華為天才少年最高年薪201萬元”的消息引發了網友的廣泛關注。很多人以為他是一位智商超羣的天才,或以為他在求學階段“出身不凡”。然而,這位名叫張霽的年輕人並不符合這些想象,他的經歷堪稱“普娃逆襲”。曾經高考落榜的張霽,憑藉清晰的目標,堅持奮鬥,開闢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他的故事也給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們以啓示:什麼才能真正幫助孩子走得更遠?
“27歲博士畢業入職華為,智商一定非普通人能比!父母是教授吧?是個富二代吧......”
要麼天資高於常人,要麼家底豐厚,當張霽收到華為201萬年薪的offer後,這是大部分網友的第一反應。
事實果真如此嗎?我在網上查詢了一些資料,大概背景如下:
張霽,生於湖北人均收入墊底的小城咸寧通山,父親是中學老師,母親是幼兒園老師,家境充其量算得上小康。他早期的學習背景也平平無奇。
據張霽自己説,他高中時就非常努力,而這樣努力的結果卻不盡人意,復讀後才考進了一所三本院校。
張霽的母校武昌理工學院,當年張霽考入時還是三本,最近才升了二本。
另外,我仔細看了下張霽的求學生涯——從武昌理工學院本科畢業後,後於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讀了碩士,最終於華中科技大學拿到博士學位。
這一路走來,也只能説是一步一個腳印,並沒有戲劇化的躍升。
看到這裏,你還要説他是“天選之子”嗎?這分明就是個靠努力和堅持逆襲的普通人範本啊!
從高考落榜生到“天才少年”,絕非一蹴而就本科四年:目標堅定、玩樂兩不誤
2009年,張霽第二次參加高考,卻依然未進入夢想中的學校,而是去了武昌理工學院。
“既然本科不夠厲害,那就未來考研深造吧。”進入大學後,張霽沒有給自己太多的時間用來茫然徘徊,而是快速制定了縝密詳實的四年規劃。
認識他的人説,無論上什麼課程,他永遠坐在第一排認真聽講。空閒時間也經常去學校圖書館自習,抱着書啃,樂此不疲。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目標堅定的同時,張霽靠極度的自律,成為了老師與同學眼中名副其實的“超級學霸:各科成績始終名列前茅;順利通過了英語四六級、計算機二級考試;獲得全國ITAT職業技能大賽職業技能資格認證證書等。
但你若以為他是個只知埋頭學習的書呆子,那就大錯特錯了!
大一競選班委時,張霽憑藉一曲高歌,順利當選文藝委員,後來還成為了“校園十佳歌手”。另外,他跟着老師學習中國畫,自學單反攝影......
“他積極上進、樂於嘗試,多才多藝,可能是工科男裏最詩情畫意的了。”他所在班級的素質導師付燕評價道。
提及此,張霽説他一直牢記父母從小教導他的一句話,該玩的時候開心玩,該學的時候認真學。所以,他始終能很好地平衡課業和社團活動,“學習之外 ,會參加一些志願者活動,或者和同學四處遊玩。”
研究生三年:學習加倍努力
大學畢業後,張霽如願進入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繼續攻讀研究生。
讀研期間,張霽更不敢鬆懈下來,“畢竟身邊很多同學本科畢業於一流名校,高手如林”,在危機感的鞭策下,張霽沿襲讀本科時的好習慣——拒絕拖延,做任何事情都提前列好計劃,按部就班地去執行。
踏實勤懇如他,研究生期間,張霽不僅依然保持各科成績名列前茅,還成功當選了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13屆學生會副主席。
博士四年:必須學有所成
2016年,張霽在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繼續深造,正式成為一名計算機系統結構專業博士研究生。
“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博士生涯裏必須學有所成,相對於同齡人一定要做到非常非常傑出。”堅定明確的目標,讓張霽將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實驗室。
在博導周可教授眼中,張霽最大的特點就是主動學習能力強,對於新知識有種強烈的渴求欲。一旦發現問題,就要想辦法去解決它,“能夠獲得天才少年的職位,和他長期的刻苦努力分不開。”
從高考失利的落榜生,成長為如今剛博士畢業就年薪200萬的“天才少年 ”,張霽絕非一蹴而就,而是以高度的自律堅持了11年。
“國中有大鳥,止於王庭,三年不飛不鳴,王知此鳥何也?”
“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他憑什麼能拿到“天才少年”的最高檔年薪?
早在去年,任正非在公司內部郵件中就提到了華為要招收天才少年的計劃,“今年我們將從全世界招進20-30名天才少年,明年我們還想從世界範圍招進200-300名。”
當時,招集天才少年的做法得到了大部分網友的吹捧,但其中亦不乏異聲,“天才本就弱於社交,將這樣一幫人聚在一起,真能得到理想的化學反應嗎?”
如今看來,網友是多慮了!
華為所定義的“天才少年”,並非純粹意義上的高智商“神童”,而是一個學業水平、科研能力、應用落地能力均突出的年輕人。另外,其價值觀,抗壓能力,性格,習慣等各個方面,也都會有相應的測評和要求。
張霽在博士生涯期間,發表在頂會的論文有8篇。從論文選題來看,張霽的目標非常明確,研究方向主要在數據庫和磁盤故障優化兩方面。這樣的實力,無疑是頂尖博士的水平。
2016年,張霽進入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攻讀博士,師從周可教授。
在張霽正式進入實驗室的前一年,周可剛好和騰訊成立了聯合實驗室,於是不久就把他派到了騰訊實習。
2015-2019年實習期間,張霽獲得國際國內專利7項,研究成果獲得騰訊公司2016、2017年度傑出貢獻獎,2019年度卓越運營獎。
如今,張霽開發的很多系統已經上線,為騰訊節省了大量成本。
事實上,這種將學術研究落地到工業界的能力,正是華為十分看重的。
如此看來,張霽能成為華為的“天才少年”,實非偶然。
寫在最後
2020年的高考分數剛出來沒多久,幾家歡喜幾家愁。
有人説,高考多10分、少10分,你會進入完全不一樣的學校,遇到完全不一樣的人,擁有完全不一樣的人生......
看完張霽的故事後,你還會這樣覺得嗎?
事實上,高考不會決定你的人生,更不會決定你變成什麼樣的人。實現人生的“指數型成長”,選擇權其實仍然在你的手裏。
畢竟,人生是一場馬拉松,獲勝的關鍵並不在於開始的那50米,而在於你在漫漫途中是否有足夠持久的耐力與恆心。而從嚴格意義上來説,整個基礎教育階段,其實都算是人生長跑的起步階段。
考壞了沒關係,只要你目標清晰,意志堅定,知道自己去哪,無論走了多少彎路,最終都能接近自己的夢想。
考好了更不要鬆懈,未來的路還很長,更何況,你身後還有無數個“張霽”在卯足了勁試圖超越你呢!
作者:嚴慌慌
編輯:王星
責任編輯:許琦敏
來源:藍橡樹、外灘教育 圖:武昌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