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釣白蟻居然分12派系?黑猩猩:我們也有自己的餐桌禮儀

由 納喇傲兒 發佈於 經典

  人類社會幾千年文明史中,產生了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

  從食材獲取和菜餚製作,到餐具使用和就餐禮儀,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都有各自特色。

  不只人類,我們的親戚黑猩猩,也在漫長的歲月中,發展出了屬於它們的多樣飲食文化。

  會釣白蟻的黑猩猩

  黑猩猩(Pan troglodytes)分佈於非洲靠近赤道附近的熱帶雨林中,過着羣居生活,通常由一隻雄性黑猩猩做首領。

  它們是已知的、除人類外最聰明的動物,會製造和使用一些簡單工具來完成較為複雜的任務,其中最有名的例子便是“釣白蟻”。

  發現黑猩猩釣白蟻的行為之前,人們普遍認為:只有人類才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

  然而,半個多世紀之前,科學家發現:為了吃到白蟻,黑猩猩會從樹上折斷一節小樹枝,去掉葉子,然後把樹枝的一端像魚竿一樣伸到白蟻巢裏,待蟻巢中的兵蟻爬上釣竿後就拎起來塞到嘴裏吃掉。

  在釣白蟻的黑猩猩 | Ian Nichols

  很長一段時間,人們以為黑猩猩釣白蟻的技巧非常單一。不過,近年來,科學家發現,黑猩猩們不但會釣白蟻,而且,不同族羣釣白蟻的手段和姿勢也是五花八門,就像形成了不同的用餐文化。

  2020年5月,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類學研究所的克里斯多夫·伯施(Christophe Boesch)等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上發表的一篇論文,詳細地描敍了黑猩猩釣白蟻文化的多樣性。

  白蟻看起來比螞蟻更加肥美 | Wikimedia Commons, Sesamehoneytart / CC BY-SA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

  釣白蟻門派

  伯施等人利用相機,對黑猩猩分佈區內的46個族羣連續監測了8年,其中,10個族羣的共計1463段視頻裏,都出現了釣白蟻的行為。研究人員分析了每段視頻中黑猩猩釣白蟻的過程,提煉出了工具類型、工具修飾和操作技巧等不同要素,並發現,這些要素在不同族羣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

  不同門派間最明顯的一個差異,便是白蟻巢的選擇。世界上已發現的3000多種白蟻中,有些會在地上形成高聳的白蟻丘,而有的則只在地下建巢。

  根據白蟻巢類型的不同,黑猩猩們也可相應分為地上和地下兩大派。那些被觀察到釣白蟻的族羣,有的屬於地上派,有的屬於地下派,還有1個族羣……是既有地上派個體、也有地下派個體的“兩面派”。

  01

  地上派

  “地上派”的黑猩猩會用一根細長的樹枝,深入白蟻丘的通道內,待兵蟻咬住樹枝,就把它們鈎出來吃掉。

  根據釣白蟻過程中所用樹枝的軟硬、是否對樹枝修飾以及具體操作手法等不同,地上派又可以分為6個小派。

  每個小派各有特色。比如,Kayan派大多喜歡用硬樹枝釣白蟻,使用前還會咬一下樹枝末端,修飾下自己的工具,釣到後會單手把樹枝送到嘴裏,吃掉樹枝上的白蟻;而Goualougo派則只選硬樹枝釣白蟻,還會用手指幫忙打開巢穴通道。吃白蟻的時候動作也文雅些,不會整個樹枝放嘴裏,而是單手把白蟻從樹枝上捉下來,再放入嘴中。

  地上派猩猩們(此圖僅代表門派間使用不同的動作概率,不代表動作順序) | 作者據參考文獻[1]繪製

  02

  地下派

  比起使用一根樹枝的“地上派”,“地下派”黑猩猩的工具似乎更復雜些,它們會使用工具組——兩根粗細不同的棍子。粗棍子可以像鑽一樣把地面破開一個洞,暴露出白蟻巢的通道,細棍子則用來釣白蟻。

  “地下派”黑猩猩的釣白蟻文化也可以進一步劃分為6個小派。

  例如,La Belgique派喜歡坐着釣白蟻,釣白蟻前,它們喜歡用粗樹枝拍打蟻穴上方的不同位置,似乎是在根據聲音或質地,判斷哪個地方好下手;吃白蟻時,它們一般會將胳膊送到嘴前,吃手腕和小臂上的白蟻。而Wonga Wongue派則喜歡側卧着,將樹枝順着胳膊肘附近插入蟻穴,吃白蟻時,它們會移動頭部,將嘴湊到樹枝前去吃白蟻;此外,它們還會和後代共享自己釣白蟻的樹枝。

  地下派猩猩們(此圖僅代表門派間使用不同的動作概率,不代表動作順序)| 作者據參考文獻[1]繪製

  在傳承中發展的釣白蟻文化

  研究發現,釣白蟻文化在同一個族羣內的相似性,遠大於不同族羣間的相似性。也就是説,這種文化是每個族羣的黑猩猩們一代一代地傳遞和積累下來的。

  由於沒有複雜的語言,小黑猩猩在學習釣白蟻時,難以得到長輩的“言傳”,但是它們會憑藉極強的模仿能力,通過長輩們的“身教”就能學會釣白蟻技能。

  在釣白蟻文化的傳承過程中,那些思維比較特別的個體,還可能加入一些自己發明的新要素,從而改進釣白蟻文化。這一過程就如同人類文化的演變,也是造成黑猩猩釣白蟻文化多樣性的一個重要原因。

  小黑猩猩在學習釣白蟻 | 參考文獻[5]

  第三種黑猩猩

  黑猩猩是現存的與人類血緣關係最近的動物。人類學家一般認為,黑猩猩和人類在600-700萬年前有着共同的祖先乍得沙赫人(Sahelanthropus tchadensis)。即使經歷了幾百萬年的獨立演化,黑猩猩和人類之間依然有許多相似之處。

  大猩猩(左),黑猩猩(中)和人類(右)頭骨 | Wikimedia Commons , kaiwei zhang / CC BY-SA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

  現存的黑猩猩屬下有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兩種,而美國著名的多學科跨界學者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曾在其科普著作《第三種黑猩猩》中,把人類看作是第三種黑猩猩。

  或許,我們可以從人類的角度來理解,黑猩猩為何有如此多樣的釣白蟻文化——中西方飲食文化最明顯的一個不同在於餐具的選擇,而餐具選擇往往是為了更方便快捷地獲取食物。比如,牛排適合用刀叉,涮火鍋適合用筷子,如果不考慮衞生問題,各種饅頭包子……更適合用手。

  相應地,黑猩猩的餐桌文化的差異,主要源於要取食的白蟻巢位置不同。為了釣食那些地上或地下的蟻巢中的白蟻,黑猩猩們各顯神通,學會運用不同硬度的樹枝,還學會了修飾自己的樹枝餐具。這些在餐具上花的心思,無非是為了獲得一口口肥美的食物。

  想象一下,黑猩猩開飯時,可能會出現這樣的場景:你在地上釣小蟲,我正躺着挖蟻洞,共食嘎嘣脆的昆蟲,文化讓我們如此相同又如此不同。

  作者名片

  作者:源的天空

  編輯:悲催的鉈寶寶 範可鑫

  排版:張宇凡

  題圖來源:Wikipedia

  參考文獻:

  [1] Boesch, Christophe et al. 2020. “Chimpanzee Ethnography Reveals Unexpected Cultural Diversity.” Nature Human Behaviour.

  [2]https://www.iflscience.com/plants-and-animals/wild-chimpanzee-are-culturally-diverse-in-termite-fishing-techniques/

  [3]https://www.congo-apes.org/

  [4]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magazine/2010/02/congo-goualougo-triangle-chimpanzees/

  [5]https://www.eva.mpg.de/primat/staff/boesch/termite-fishing-video-library.html

  [6]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impanzee

  [7]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helanthropus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