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出現了不少英雄人物,若説其中最具神秘色彩的人物,那就不得不提起鬼谷子了。他身懷曠世絕學,是兵法集大成者,亦是縱橫家的鼻祖,被後輩譽為“千古奇人”。且門下弟子數以千計,例如龐涓、張儀與孫臏等人,皆成為攪動戰國局勢的風雲人物。
在鬼谷子看來,若要成就一番大事業,不僅胸中要有謀略,更要善於決斷。就説《鬼谷子·權篇》中,記載下四件事情,並明確説明必須當機立斷,毫不猶豫的去做。這點對於選擇困難症或是優柔寡斷的人來説,具有很重要的借鑑意義。不妨跟着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一、不用費力而易成者,可則決之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説一件輕易就可做到的事情,那就毫不猶豫去完成吧!不論最後結局如何,至少對於自己來説,並沒有實質損失。幫助他人亦是如此,舉手之勞間,就可贏得一份人情。杜月笙便是秉承此原則行事的,凡是有求於他的,他都盡力相幫。因此,上海灘人們都尊敬稱他為“杜先生”。即使移居香港,經濟陷入窘迫境地,也依然有人願意無償借錢給他。
二、危而美名者,可則決之
即使這件事情很兇險,但若能帶來好名聲與威望,那也應當去做。可能很多人會疑惑,既然都知曉兇險,為何還要執意如此呢?其實這句話與“富貴險中求”有異曲同工之妙。就以劉備攜民過江來説,十萬軍民雖拖慢行軍速度,卻為劉備贏得仁義善良的好名聲。百姓聽聞後,情願不遠萬里前去投靠,不也為後期作戰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資源嗎?
三、用力犯勤苦,然不得已而為之者,可則決之
在古語中,大概沒有比“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更悲壯的了。然而一旦確定此事非作不可,那又何必如此糾結呢?政治大動盪的春秋時期,諸侯發動戰爭,只為搶奪更大的土地。孔子卻帶着諸多弟子游走各國,宣傳仁政思想,還希望能挽救西周的禮樂制度。按照當時形勢來説,這完全可以定義為不可能的事情,然而孔子仍然堅持執行,不正是遵從本心的表現嗎?
四、去患者,可則決之
如果只要做一件事,就可免除禍患,那還有什麼好猶豫的呢?鴻門宴酒席,項羽因一時心慈手軟,放走了劉邦。沒想到正是這個舉措,使得項羽只能烏江自刎,為自己婦人之仁買單。試想一下,若是項羽當初立馬決斷,暫且不説爭霸天下,至少改寫悲慘命運還是不成問題的。
常言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稍縱即逝的機遇,若是因優柔寡斷而錯失,豈不是很可惜呢?因此,謹記鬼谷子這四個口訣,讓你做事不在優柔寡斷。對此,各位看官有什麼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