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數字化時代,創新型人才如何“造”?

由 終廷花 發佈於 經典

改革開放以來,跨國公司與中國經濟的融合程度不斷加深,不但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也已經成為促進中國創新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關鍵引擎。跨國公司在中國社會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企業如何培養適應數字化變革的國際化人才?在近日舉辦的施耐德電氣2020創新峯會上,與會專業人士就這些話題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企業創新是國家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眾多跨國公司越發重視加強在中國市場的本土化佈局,在這一過程中,培養了大批具有國際視野、瞭解中國市場特點的優秀人才。施耐德電氣便是這樣一家典型的跨國公司。

施耐德電氣中國研究院院長高深説:“我記得剛加入施耐德電氣研發中心的時候,我們只有20多人,到今天我們在中國有超過1400名研發人員。我們團隊很早就開始參與國際化研發,後來施耐德電氣開始進行‘中國原創’,給中國團隊專門的預算,在中國本土做決策,為中國客户做開發,生產符合中國市場需求的產品,同時還向國際輸出‘中國原創’,這就大大開拓了我們本土研發人員的全球視野,也加強了他們既符合本土需求又具有國際水平的研發能力。”

在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系教授、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陳勁看來,企業創新是國家創新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跨國公司積累的優秀人力資源也是國家人才儲備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得益於政府以開放的態度不斷跟跨國公司加強合作,特別是人才方面的合作,這樣的合作對中國社會和跨國公司的發展是雙贏的。

數字化時代的人才挑戰

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各界對數字化人才的需求劇增,這讓人才培養與企業創新都面臨着新的挑戰。創新加速已經成為趨勢,這就需要更多具備很強創新能力、很快反應速度、適應市場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高深説:“數字化轉型涉及到跨領域的複雜系統,要求人才也從單一領域的專才向多領域的複合型人才轉型。我們每年從國內院校和國外院校招聘很多年輕人才,我們發現現在的學生雖然素質在逐漸提高,但是又專又通的複合型人才其實很難找。而這樣的創新型人才才符合數字化時代的需要。”

在此情況下,企業便成為了培養適應數字化時代要求的人才的主要陣地,這也對企業的人才培養體系提出了全新要求。施耐德電氣全球執行副總裁、首席人力資源官樂海雯表示,要培養適應數字化時代要求的創新型人才,企業首先需要從上到下進行觀念變革,在公司上下樹立鼓勵創新的觀念,如果沒有推崇創新的企業文化,很難吸引並留住創新型人才。

樂海雯認為,領導者應該深入思考,怎麼做才能激發員工創新。因為創新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性工程,而企業文化是成功的關鍵。

“施耐德電氣一直倡導多元和包容,因為創新就意味着挑戰和風險,企業必須塑造允許試錯的文化,為知識創新和人才發展打造寬鬆的氣氛。其次是鼓勵員工接受挑戰,公司支持創新人才啓動一些非常有挑戰性的項目,即使項目本身失敗了,也能從中積累經驗。“樂海雯説,”實現創新還需要人才能力的提升。施耐德電氣在內部提倡全員學習,跨領域學習,同時也為員工規劃了成長路徑,比如‘愛迪生專家’計劃就是施耐德電氣在全球範圍內培養和認可專業技術人才的一項計劃,廣受業界關注,近年來成為‘愛迪生計劃’的中國專家佔比也不斷提高。”

高深也認同這一觀點,他表示,企業是不是能夠容忍員工犯錯,並且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非常重要。“我們進行專業評選時,管理團隊是不允許參加的,只有專家才能進行評選。我們深知,企業必須有包容、專業的文化,才具備創新土壤。”

陳勁也認為,創新活動的失敗率很高,如果企業沒有很強的包容性和寬容度,員工就很難有足夠信心進行創新研發。因此,企業要不斷搭建並完善有挑戰性的文化體系。對於真正的創新型人才來説,除了薪酬之外,挑戰性也是他們極為看重的因素。

共建靈活的產研創新機制

在企業發展過程中,要讓人才最大限度發揮作用,需要制定可靠的戰略方向並堅持不懈地執行。陳勁認為,在此過程中,企業要處理好研究院和事業部的關係。研究院應該做長期的、穩定的、體現公司戰略定力的基礎性技術研究,事業部要根據當下市場的需求進行快速反應,高效回應市場需求。

除了在企業內部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外部合作也是培養數字化複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徑。當今時代的創新需要協同機制,企業必須整合內部團隊資源和外部資源,成為一個平台型企業甚至是生態型企業。企業從事某個產業,不僅要把產業做好,也是為當地乃至一個國家作出的貢獻,甚至是為全球經濟作出的重要貢獻。

陳勁表示,基於此,跨國公司進行產品開發和服務優化,需要考慮全球化產品和本地需求如何結合,這就需要整體性思維。這些都是對數字化時代的創新人才的高要求。而加強外部合作,則是實現這一能力的重要途徑。

“我們的大學和企業聯合開發培養人才的力度還不夠。所以我們很期待施耐德電氣這樣的跨國公司跟清華大學這樣的高校共同關注人才培養模式,增加更多學習、交流機會,創造更多共同培養人才的機會,共同開發產品的機會,這對培養複合型、創新型人才至關重要。”陳勁説。

高深認為,企業一般很難在基礎研究或者理論研究上投入過大,這就需要企業擴大朋友圈,跟在這方面有所擅長的高校科研機構加強合作。“我們做過一個項目,是施耐德電氣跟高校合作,將高校研發的一項創新斷路器觸點工藝技術在施耐德電氣業內領先的工廠中成功落地,並最終實現了產業化,這既讓企業創造了效益,高校也成功推廣了自己的科研成果,最後雙方都很滿意。這一技術如果讓我們自己從頭開始研發,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在這一基礎材料領域沒有這麼專業的積累。但是如果讓高校去搞產業化,那也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強強聯合的朋友圈的很好案例。”(經濟日報記者 袁勇)

圖為與會嘉賓就數字化時代人才培養等話題進行探討。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