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降將為成大清開國之臣,力勸清主伐明,皇太極再施圍城打援狠招
自崇禎十二年(1639年)多爾袞由天津衞渡運河經青山口出關,僅僅一年之隔,崇禎十三年(1640年)的正月,大淩河降將祖可法、張存仁等迫不及待地進勸皇太極徵明,他們列出了三條“進取”大計:一、攻北京,此刺心之著也;二直抵山海關,此斷喉之著也;三先得寧錦門户,此剪重枝伐美樹之著也(《清太宗實錄》卷五十六)。
祖可法、張存禮的這一建議,比較集中地代表了當時一些降清漢官們的意見,他們認為,清王朝若立國遼東一隅,終非王者之策,自己終身難脱叛將之名,而清王朝能滅明王朝,進而一統天下,自己則可成開國之臣。
這次,皇太極接受了第三個方案。
在皇太極看來,明唯有關寧一線的軍隊可以一打,不如攻打寧錦,具體打法就用已經用過兩次的“圍城打援”,只要將關寧軍消滅,就能使明完全處於被動地位,才便於達到議和或和而不成再戰的目的。
於是,任命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多羅貝勒多鐸為左、右翼主帥,率軍往修義州城(遼寧義縣),駐紮屯田,準備把義州建設成為前方部隊戰時的後勤基地,與明軍展開一場曠日持久的角力戰。
義州位於錦州與廣寧之間,在大淩河畔,地勢開闊,土質肥沃,利於墾荒屯種。
清軍於三月份動身,僅僅一個來月的時間,四月,“修城築室,俱已完備,義州東西四十里地,皆已開墾。”(《清太宗實錄》卷五十一)。
四月二十九日,皇太極從瀋陽出發,先到義州巡視築城屯種情況,然後又到錦州周圍認真察看了一番,天黑回營。
在義州,他指出,要將錦州圍死,必須搶先收割明人在錦州城東、城北、城西所種的莊稼,清掃錦州外圍所有的據點、台哨,由遠及近地對城裏的明軍實施包圍,斷絕其所有出入路徑。為避免將士疲勞,防止滋生懈怠之心,參加執行任務人員,實行三班倒輪值制度。
皇太極的種種舉措表明,他並不急於入據中原,而是先取關外地方,確立關外的一統之局,然後再根據形勢的發展,決定進取。
皇太極這一着,實在老辣狠毒,明軍官兵上下恐慌無比,遼東總兵劉肇期向朝廷奏稱:“賊奴屯軍於義州已近一月,不進不退,不掠不攻。據前鋒哨報稱,賊奴是準備盤踞在義州開墾種田,他們往來山中,伐木取材,一是蓋房,一是耕食,作出了長久居住的態勢。非但如此,他們還派出遊兵捱揍擾松山、錦州,殘殺我國樵夫,又以遊騎突襲海港,斷我糧道,想必是想困我錦州、松山了。賊奴一日不去,則遼一日受危。”(原文見《兵部為遼東署總兵劉肇期奏報戰守機宜事行稿》,《歷史檔案》1985 年第1 期)。
事實也是如此,崇禎十四年(1641年)三月,皇太極就從瀋陽傳來指示,要求濟爾哈採取進一步的措施,在錦州城四面各設八營,繞營挖一圈深壕,沿壕築垛口,在兩旗之間,再挖長壕,近城一側設置邏卒哨探。
而在孫承宗、袁崇煥等人的戰略部署中,錦州應該是明軍由遼西伸向遼東的橋頭堡,在軍事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早在天啓六年,錦州還在修建期間,努爾哈赤就曾經對之進行了嚴重的破壞,並對寧遠城進行了攻打,後屠覺華島而返。
天啓七年,趙率教守錦州,皇太極初次以“圍城打援”的戰術對錦州進行了圍困,那一次,不過是牛刀小試,就唬得袁崇煥手足抽筋,口吐白沫。
也就是那一次圍困,明軍一度拋棄了錦州、大淩河,將軍隊收縮入寧遠城。
崇禎二年,孫承宗復出,繼續執行自己的既定計劃,不但遣兵馬進駐錦州城,而且大舉修築大淩河,引得皇太極大怒,再次通過“圍城打援”戰術,重創明軍主力,迫降大淩河守城祖大壽,徹底摧毀了大淩河城。
這個祖大壽,以搬取妻小為由,詭稱回錦州做內應,智取錦州。
皇太極放他回去,結果他一去不返,現在正是明軍錦州守將。
當年,祖大壽從大淩河逃回,遼東巡撫丘禾嘉很快就知道了他率隊獻城投降的真相,並向朝廷參奏了他。崇禎竟一反猜忌的常態,不僅沒有降罪,反而提升他為左都督。
此後,崇禎曾三次下詔宣祖大壽進京覲見,不過,祖大壽做賊心虛,每次都藉故推辭了,畢而皇太極方面,也三番五次派密使前來,提醒祖大壽“勿忘前約”,要他趕快動手奪下錦州城。祖大壽只是以各種理由搪塞,只是向皇太極表白自己“斷不為失信之人”。
清軍的一系列動作讓錦州城裏的祖大壽大吃一驚,他知道,噩夢即將降臨了。
錦州城內的明軍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蒙古人。他們駐守在外城,自恃糧草充足,看見清軍圍而不攻,便清軍營寨外巡邏的士兵喊話:“你們圍城何用?錦州城內的存糧可是夠吃兩三年的!”
清兵大聲回答道:“不管兩三年,就算你們有四年的存糧,那麼到第五年時,你們還吃什麼?”
蒙古兵驚呆了!
針對這些意志不夠堅定的蒙古兵,張存禮又給皇太極獻上一策:將明軍內部的蒙古兵作為爭取對象,裏應外合,就可輕而易舉地奪取城池了。
然而,還沒等清軍採取行動,錦州城裏的蒙古人已經開始行動了,蒙古將領諾木齊、吳巴什等人秘密派代表與濟爾哈朗聯繫,定於農曆三月二十七夜裏獻城。
誰知中途出現了變故,因一點小事情,三月二十四日,吳巴什和祖大壽吵了起來,差一點兒就被祖大壽逮捕。這樣,行動提前了,當夜,吳巴什按照雙方約定的行動暗號,率領所部將士嚮明軍發起進攻。
濟爾哈朗、多鐸聽到城中炮響,知道有變,迅速趕到城下接應。
蒙古兵從城上放下繩子,清兵率先攀繩而上,與蒙古兵全兵一處,共同夾擊明軍,輕而易舉就佔領了錦州外城。
這次降清的蒙古將士自都司、守備以下共有八十六人、士兵及男女家小共六千二百一十一人。
捷報傳到瀋陽,皇太極心花怒放,傳諭八門擊鼓,召集諸貝勒、大臣於大政殿廣場,當眾宣佈這一喜訊。
錦州外城一破,祖大壽頓感形勢嚴峻,只好向寧遠求援。
救,還是不救呢?
本來,錦州就是一座棄城,用閻鳴泰等人早年的話來説,“錦州地處偏僻,原非扼要之地。當日討論修建已屬失策,如今竟要以此區區彈丸之地而撓動乾坤半壁,就算僥倖取勝,也是岌岌乎危及天下。竊認為,今日錦州只可懸為虛著,萬不可墮為實著,只可設為活局,萬不可拘泥為死局。”(原文見《明熹宗實錄》卷八十四)如果發兵去救,基本又是當年袁崇煥、趙率教那一幕重演,明軍無疑會陷入一個死局。但如若不救,就不該虛費每年上百萬白花花的銀子投入經營,更不應讓數萬將士身陷死地。
考慮再三,而寧中屯衞、廣寧左屯衞均設置於錦州,且在它的正南面十八里處便松山城,松山偏西南十八里處則杏山城,而杏山西南二十里左右又是塔山城,如錦州一破,清軍不進軍則已,一旦進軍,將如多米諾骨牌一樣推翻鬆、杏、塔,甚至屯以重兵的寧遠,關外將一敗塗地,守不可守。早知如此,當初何不就依了熊廷弼、王在晉等人的建議,將整個防線收縮回關內?一想到十幾年來,在關外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就這樣輕易放棄,朝內羣臣無不心如刀割。
那就救吧。
可是,怎麼救呢?
當年就怎麼救援視錦州,袁崇煥有過一番高見,他認為,一萬幾千的兵力是救不下來的,要救,就必須傾盡寧遠之兵,並調動大明北方的保定、薊鎮、宣府、大同,甚至包括京營的軍隊“馬步並進,決一死戰以達錦州,又合錦之兵馬奮擊,令夷匹馬不還。拼此三萬五千人以殉敵,則敵無不克。”
的確,事實就擺在眼前,無論是當年的錦州,還是幾年前的大淩河,雖然發兵救援多數,卻不是被敵人撲滅就是被擊退,無一奏效。
那麼,就玩一出大的吧,將棺材本拿出來,用最優秀的統帥,最能打的將士,最精鋭的士兵,一次性解決問題。
崇禎這次派出的救火大隊長是洪承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