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詩歌望嶽杜甫表達了什麼情感

由 許愛花 發佈於 經典

望嶽 杜甫

《望嶽》是杜甫的系列作品,共有三首,第一首詩描述的是泰山的雄偉與秀麗,流露出了對於祖國大好河山的的熱愛,也表現了詩人本人不畏艱險的雄心氣魄;第二首詩讚詠的是華山,講述了詩人官場失意的鬱郁不得志;第三首詩感嘆的是衡山,表達了詩人濃烈的愛國忠情。

杜甫 望嶽

第一首詩是杜甫青年時期的詩作,將其本人的浪漫與激情展露得淋漓盡致,全詩沒有未曾一個“望”字,卻絲毫沒有脱離詩文的主題“望嶽”,從前到後沒有一句不是在圍繞主題描寫的。由遠及近,由凝望至俯瞰,詩人通過對已泰山氣勢恢宏雄壯的描寫,抒發了自己勇於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大志,洋溢着欣欣向榮的蓬勃朝氣。

第二首詩詠華山,華山同樣雄偉,但這首詩卻顯然是一首失意之作,此時的杜甫在官場顛沛流離,人至中年依舊仕途不順,言語中盡顯彷徨之寂寥與落寞。且杜甫通過寫華山雖高,卻難以登頂的遺憾,也在側面表達了詩人心中有欲盡忠卻報國無門的苦悶。杜甫徒有一腔熱血,卻屢屢受冷,官場之路坎坷不堪,最終只得心生厭倦,於喧囂塵世中尋一處荒涼以自療。

第三首望嶽,杜甫寫於晚年,頭尾論述,中間寫景敍述,其中自“渴日絕壁出”到“散風如飛霜”寫衡山景象的部分,則是全篇的中心所在。杜甫在這首詩中強烈地表達了愛國之情,於詩文的字裏行間溢於言表。

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

《江畔獨步尋花》是杜甫所作的七首絕句組詩,講的是在一個春色無限、陽光明媚的日子裏,杜甫獨自一人在錦江江邊散步,欣賞這春天裏花枝招展、彩蝶翩翩、鶯鳥歌唱的美麗景色。

江畔獨步尋花

這七首詩中,杜甫在描述了自己獨遊江畔時所欣賞到的美景之餘,也表達了詩人本身對於美好安寧生活的熱愛。此外,在這首詩中,也包含了詩人在久經戰亂後重得安定的愉悦心情。全詩的描述中動靜結合,儘管沒有聲色,字裏行間卻栩栩如生,甚有風味。

第一首詩是從杜甫獨步尋花的起因寫起,主要講的是他惱花;第二首詩寫的是當詩人獨自一人漫步到江邊時,看到了一派繁花似錦的景象;第三首講的是某些別人家的花,紅白錯落,目不暇接;第四首表達的是詩人遙望少城中的花,在腦海中浮現出花開之盛以及大眾之樂的景象;而第五首詩寫的是黃師塔前面的桃花;第六首主要講述的是杜甫成都草堂附近的鄰里黃四孃家開滿花的春光景色;最後一首則是詩人對賞花、愛花以及惜花的總結。

杜甫這組組詩的上四首分別描述了詩人自己因為惱花、怕春、報春以及憐花因而表露出來的憂愁感傷的情緒;而後面三首詩歌則展現出了詩人在賞花時表露出的愉悦之情,飽含了一種對於春色留不住的惋惜與感嘆。詩歌全文脈絡清晰,層次有序,有如一幅江畔尋花圖一般,展現了杜甫對於花的珍惜以及身處美好生活中時對於美好事物能夠常留的希冀。

蜀相 杜甫

蜀相是杜甫搬入成都草堂居住之後,於第二年在武侯祠遊歷時的一首詠史懷古詩,假借舊時的古建築,表達了對於諸葛亮雄才大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感嘆,同時也對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痛惋之情。全詩既寫出了尊蜀為正的觀念,也含有懷才不遇的感慨以及借景思人的情懷。

杜甫 蜀相

蜀相這首七言詩,工整密湊,婉轉曲折,前兩聯寫景,十分灑脱大氣;後兩聯敍述,談事論人,陰鬱重重。全詩由景及人,由起初的前瞻到尾句的回顧,感慨緬懷至淚沾滿襟,抑揚頓挫,豪邁又迂迴,層層疊疊,意藴悠長。我們在通讀詩歌時能夠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所懷、所感是何其悲壯與沉鬱,極具震撼人心之力。

全詩的意思大概如此:成都城外遍佈着蒼松翠柏,要到哪裏去尋找孔明的祠堂?綠草與庭階相映襯,盡顯春色盎然;層層葉裏透露着黃鸝的歌聲。劉備三顧茅廬,最終請出卧龍先生為其出謀劃策共商天下事,孔明先生連續兩朝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代名相,滿懷的壯志未酬便先亡故了。自古以來,英雄同哀,我就在此地緬懷孔明先生,忍不住淚流滿面,濕了衣襟。

杜甫的這首蜀相,以問答展開,情感起伏,抒發了詩人對孔明先生才德兼備的佩服以及對壯志未酬的惋惜,融情、景於一,既含史評,又喻現實,幾乎是世代所有讚頌諸葛亮詩文中的絕唱。


杜甫陵園

杜甫陵園位於河南省地區,所在具體位置是鞏義市老城區西北方向的邙嶺上,其佔地面積達兩萬平方米,陵園得到後人的修建,綠意葱葱,加上多個建築構成,顯得陵園甚是巍偉莊重,成為邙嶺上一座獨特的建築。

杜甫陵園圖片

杜甫生前並沒有很出名,其詩歌特色為現實主義風格,雖有報國之志,但卻一直無法實現,落沒時期體會到官場黑暗腐敗,戰亂時體會到流離失所,百姓家破人亡的痛苦,大大增加他詩歌的底藴。

杜甫之死至今成為一個難以解答的迷惑,眾大家對杜甫的死因得出很多猜測,有稱他是病逝的,也有説是溺死、食物中毒而死、撐死的、賜死的,其中説法各異,有根據的也有毫無根據的。但不亂杜甫是怎麼逝世的,他在文學上的造詣影響深遠,遂其陵園成為省重點保護單位,為後世人世世代代瞻仰。

杜甫與其兒子一同葬在此處,三個墓冢並排排列,墓冢呈漏斗狀,高約十米,墓冢周圍植滿冬青和柏樹,且杜甫墓冢前有石碑兩座,上面刻上“唐杜少陵先生之墓”、“杜少陵墓”,是為後人拜祭時留下的筆墨。

且説杜甫逝世時,家中貧困無力安葬,便將靈柩置於嶽州,後數十年,方由其子孫遷葬至此。

麗人行 杜甫

《麗人行》是杜甫反應“安史之亂”的社會現實,詩人杜甫通過描寫楊家兄妹春遊的場景,來表達統治者的荒淫腐敗之風。為人稱道的是《麗人行》中杜甫全篇未用諷刺之話但卻通篇表現了諷刺意味,其詩藝術效果甚強。

杜甫《麗人行》插畫

《麗人行》全詩粉三段進行賞析,第一段先是描寫遊行的仕女們的體態之美,“肌理細膩骨肉勻”,和她們所着的服侍之盛,“蹙金孔雀銀麒麟”,以此來引出楊氏姐妹的嬌豔姿色和華麗服飾引人注目。

第二段描寫的是宴會的盛大和豪華,還有他們所得到的非凡對待,世人以此為顧忌,均待之細心且謹慎,唯恐他們不滿。第三段描寫的是楊國忠的跋扈驕橫,杖權弄勢的氣勢無人能止。全篇詩篇所描寫的場景十分宏達且豔麗,詩人的筆觸甚是細膩生動,雖只是描寫麗人遊玩的生活場景,卻很好的傳達出為官者腐敗奢侈的糜爛之風。

詩人杜甫描寫的《麗人行》很好的諷刺統治者的無能和政府的腐敗,當時的外戚奪權已成為統治階層的一種普遍現象,外戚集團便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利益集團,篡權奪勢,奢侈享樂引得眾百姓不滿。最終釀成“安史之亂”。

而杜甫以楊家兄妹的奢靡享樂的情形很好的諷刺了當下的時政,此詩含蓄而又深刻的批判了統治者的腐敗。